陀螺
2023-12-29[日]三岛由纪夫
点读:给你十秒钟,用一种事物来形容,你的青春像什么呢?
少年就像一只陀螺。刚开始转动的时候,很不容易稳住重心,就这么歪着陀身,不晓得要滚向何方去。总之先转了再说。随着转动,陀螺就能逐渐站立起来。
一个春日的午后,家里的用人来禀告,有个高中男生已经在围墙外站了三个多小时。偶尔就是会有这种疯狂的怪客出现。我告诉她,对方必定是那种脑筋不大正常的人,但凡没带介绍函来访的人,我统统不予接见。可用人似乎已经可怜起那个少年,帮着他求情,说他绝不是那种怪人,身穿制服的他看来品行端正,应该是个有礼貌又懂事的少年,不妨跟他见个面。我正好准备出门,便让用人带他坐在玄关的椅子上等候,告诉他我在出门前只能跟他谈五分钟。用人很高兴地去转达了。
准备妥当以后,我走向玄关,看到那个少年已经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向我行了个礼。
“只能谈五分钟。”我又强调了一次。接着,我在他对面落座,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少年回答是S市。
他说明天就要回S市了,无论如何都想趁今天拜见我一面。
我反问他,有没有想过很多人都想和我见面,如果我每个都会面的话,岂不要占去我所有的时间了?他听完,再次向我致歉。看他的态度举止,没有任何可疑之处。他剃了个光头,一双眼睛大而有神,脸颊泛着红润,身上那套黑色学生服连最上面领子处的钩扣都拘谨地扣上了。①
我向来习惯按照初次印象来判别面前的少年对文学和政治的倾向。例如,热爱文学的少年多半散发着自卑和畏怯的神情,我一眼即能看出端倪来。我推想这个少年应该是后者,为了证实,我问道:“你来这里是想谈文学吗?”
“不是的。”少年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那你想谈什么?”
“我之前曾写信给您。”
“是吗?我没有印象。或许我读过你的信,但写信的慕名者实在太多了。你有没有带着那封信的副本?”
“没有,我放在家里了。”
“那就不知道是哪封信了。”
少年没有碰送过来的茶水,不发一语。
我看了一眼手表,有些性急地催他:“我快没时间了。这样好了,如果你有问题想问我,就挑一个最想问的吧。不管问什么,我都愿意回答。”
少年依旧闷不吭声。
“你没有任何想问的吗?”我有些不知所措,又看了一次手表。
“有。”他答道。
“那就挑你最想知道的问吧!”
少年陷入静默。只见他的眼角略微翘起,抬头直视着我。“我最想知道的是……您什么时候会死?”
这个问题问得可是尖锐啊!面对这冒犯的提问,我当然是滑稽地含糊带过。少年对此回答当然不会满意,但他听完之后,神情顿时放松下来,接着侃侃而谈,说了很多和他年龄相符的闲事。譬如,他父亲对孩子很宽容啦,但母亲对孩子的学业表现格外严苛啦,还有学校很多女同学都批评我的小说啦,以及东京的人太多了令他感到烦闷,等等。我看时间差不多了,便让他回去,自己也赶往约好的地点。那天是个春阳和煦的日子,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
可是,少年的提问如一支利箭扎在我的胸膛上,终于使我的伤口化脓了。我猜想,那个少年的本意或许只是想捉弄大人,才有这样的突袭之举。
从他后续悠哉的谈话来看,他最先提出的问题应该没有恶意。当然,时下的少年也有可能刻意设计出这样的问题,用来批判经常出现在我的作品和平时言谈中的“死亡”一词,故意让我的心头揪紧;又或者他只是好奇,随口问问而已。无论如何,这个提问都不值得我搁在心上,尤其我在杂事缠身的繁忙中,更应该把它抛诸脑后。
然而,以我过来人的经验,或多或少总是知道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我觉得,少年就像一只陀螺,刚开始转动的时候,很不容易稳住重心,就这么歪着陀身,不晓得要滚向何方。②毕竟,它只能靠一根轴尖站立,否则自身随时都要晃跌而倒。总之先转了再说。随着转动,就能逐渐站立起来。没有旋转的陀螺,等同于死掉的陀螺。换言之,陀螺若不想窝囊地躺在地上,就得坚强地转起来!
假如顺利的话,陀螺就能平稳直立旋转。再没有比陀螺平稳转动时更能展现那种分毫不差的精准了。尽管转起来之后又会失去惯性而歪倒下来,最后停止转动,但在平稳旋转时的陀螺具有一种诡异的能力。③那是一种几近全能的力量,将自己的身影彻底隐藏起来,不让人瞧见。这时候的它已不再是只陀螺,而变成了某种透明的凶器。但是陀螺自己丝毫没有察觉,还轻快地哼着歌呢。
我的少年时期或许也曾出现过那样的瞬间,但是没有驻留在记忆里。只有大人才能够将它留在记忆中,并见证那个瞬间。
抽象地说,假如陀螺没有察觉到自己身影的消失,那么它也就不会察觉到在那一瞬间有某种东西和自己交换了位置。
那个少年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确实是站在我的面前,但少年的陀螺应该正平稳地旋转着,所以可以确定他并不在场。或许,在下一个瞬间,那个少年早已经忘却刚才那个问题了。
(来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我青春漫游的时代》,有改动)
悦读笔记
①对少年的形象描写简洁明了,“最上面领子处的钩扣都拘谨地扣上了”从细节处凸显少年对于此次拜访认真准备的态度。
②恰当且新颖的比喻,表现出少年时期人茫然向前却不能停止的状态。
③陀螺自转讲究的是一种“平衡之力”。人生也是如此,需要掌握好平衡才能保持有效自转,在失去惯性歪倒时也要有重新站起的勇气。
文意点睛
文章刻画了一位絮叨又拘谨的少年形象,作家三岛由纪夫借“陀螺”的形象,精妙地诠释了少年的那种惶惶不安,对周遭人事无法理解却又无法停止自转的状态。三岛由纪夫想到自己的青葱岁月,发出了“我的少年时期或许也曾出现过那样的瞬间,但是没有驻留在记忆里”的叹喟。然而少年的伤心疑惑总是轻飘飘地散去,他早已忘却刚才的那个问题,只剩作者在苦苦思索。
悦读思考
少年提出的问题,为何像利箭一般射入“我”的胸膛,让“我的伤口化了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上下文谈一谈,少年的陀螺是否还在正常地旋转着?他又会因为怎样的原因而“失去惯性而歪倒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