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综合训练营 ( 初中内容测评五)

2023-12-29

现代阅读 2023年9期

· 名师测评 ·

单元 1

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勤勉多岁月

◎陈 凌

①三五好友相聚,聊起过去一年的感受,一位朋友很有感触,“以前总给自己定目标,结果却往往完不成,仔细一想,又似乎总有理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抽不出空。直到后来看到一句话,‘勤勉多岁月’,才猛然醒悟,没有时间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类似情况。

②__________,它不会给任何人多一分,也不会给任何人少一秒;但时间也是有偏向的,惜时如金者往往会得到时间的奖励,虚掷光阴者往往只会徒留怅然。所谓“勤勉多岁月”,或许并不是说勤勉之人就能在人生中额外多一些时间,而是说把点滴时间用在有意义的地方,能让时间更加充实。当别人犹豫不前的时候,你已经在行动;当别人还在睡懒觉的时候,你已在学习充电;当别人选择放弃的时候,你依然在坚持……面对恒定流动的时间,不同的选择会被赋予不同的人生意义。

③当然,勤勉恐怕并不简单地等于“让自己忙碌起来”。李大钊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只顾着把时间填满,却“只见动作,不见前进”,那只会是瞎忙、空忙、白忙。真正的勤勉,从来不是盲目地忙,而是时时有所创造、事事有所成就、处处有所精进。前者只有勤勉之名,却往往无尺寸之功;后者才是名副其实,在不弃微末中收获成长。

④勤勉不仅是一种时间管理的艺术,也是一种人生的哲学。为了“阐旧邦以辅新命”,冯友兰在85岁高龄时仍笔耕不辍,决心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历时10年,终于完成这部皇皇巨著;李云鹤23岁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从事文物修复工作60多年,依然耕耘不歇,至今已修复了4000多平方米壁画、500多身彩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如果说时间是生命的表现形式,那么勤勉就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必由之路。以梦想为帆,以勤勉作桨,百事可做,百业可成。

⑤有人会问,勤勉是不是就要始终忙忙碌碌,连偶尔驻足休息都不需要?当然不是如此。忙不胜忙绝非人生的必然选择,从容应对才是更好的态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种健康的生活,也必然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我们既需要和时间赛跑的精神状态,也需要看看身边风景的淡定从容。勤勉既不是盲目地忙,也不是始终忙忙碌碌,而是以有限的时间做更多有意义之事,是通过赋予时间以效率,从而走在时间前面。事实上,也只有善于做时间的主人,才能让自己有更多主动的选择,最终收获收放自如的人生。这也恰恰是“勤勉多岁月”的应有之义。

⑥壮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邓拓在《生命的三分之一》中说:“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⑦惜时如金,勤勉如牛,相信这样的人生自有收获。(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1月28日第07版,有改动)

1.根据语境,补写出第②段横线处的语句。不超过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述第④段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引用邓拓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真正的“勤勉”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利用语境推断文意的能力,同时,也是考查学生运用语言准确、简洁地表达的能力。答题时先要清楚句子陈述的对象是什么,然后还要明白陈述的内容是什么。由后文“但时间也是有偏向的,惜时如金者往往会得到时间的奖励,虚掷光阴者往往只会徒留怅然”可知,补写的句子应该也以“时间”作为主语;由“它不会给任何人多一分,也不会给任何人少一秒”可知,这里是从时间的公平性上来定义和阐述时间的。

2.该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行文思路的理解与把握。答题时一般要遵从“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一般规范,这样才能让人清楚地看到文章的论证到底是如何一步步依次展开的。第④段其实也是我们常见的“总—分—总”结构,即先提出观点,然后通过两个事例支撑和印证观点,最后简要分析,回扣和照应观点。

3.该题考查道理论证中引用论证的作用。《生命的三分之一》是邓拓的一篇经典杂文,此处引用的文字是该文的中心论点,与“勤勉多岁月”的看法高度契合,特别适宜作为文章的收束之语。答题时不妨从引用论证(尤其是引用名人名言)的特点和优势、引用论证与全文观点的关系以及引用论证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和体验等方面来准备答案。

4.该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真正”二字特别值得咀嚼玩味,它要求我们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勤勉”的一般意义上,更不能停留在其词典意义上。质而言之,这里的“勤勉”应更多地反映作者新颖的、别具只眼的、具有特殊内涵的见解和主张。结合全文来看,真正的“勤勉”不应该只有“勤勉”之名而无“勤勉”之实,同时,“勤勉”应该是自觉的、主动的,更多地表现为对时间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单元 2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好孩子

◎莫小米

这孩子先天听力障碍,导致语言与智力发育滞后。父母曾带他到处求医,做手术,装助听器,进行康复训练,可效果不明显。

他三岁时,父母离异,爷爷郁郁去世。爸爸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他和奶奶。

后来,爸爸又成了家,为了多挣钱养好两个家,按揭买了一辆高顶双卧货车,改行跑运输,南北东西到处跑。

他十三岁时,个头长到一百六十厘米左右,奶奶希望爸爸出门跑车能带上他:“他不小了,我管不牢,你带身边我也放心。”

于是爸爸带着他出门了。出发前,爸爸特别交代,开车过程中,不能动方向盘、钥匙、挡位、手刹,其他东西随便玩。他使劲点头,一路兴奋。

这天到达目的地已是深夜,爸爸卸完货,随便弄了些吃的就带着儿子在车上睡了,爸爸睡上铺,儿子睡下铺。后半夜,爸爸突然惊醒,往下铺一看,没人!

当我们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爸爸已经找到了孩子,或者说,是警察凭着孩子提供的线索找到了爸爸。

原来那天走失后,他不知不觉走了很多路,最后在一个地铁站出入口哭泣,被人发现交给警察。警察一时找不到孩子的亲人,只好暂时将他寄养到儿童福利院。

他在福利院画了一幅画:一个男人,方方的肩,浓眉大眼;一辆大货车的驾驶舱上有一条连线,标注:文金川;一栋带窗带烟囱的房子,两边有两个名字:文金川、刘东。这幅画画出了最重要的信息。他没上过一天学,可从这幅画来看,他的智力其实不算差。

警察猜想文金川应该是刘金川,然后凭着这幅图,找到了他的父亲。

从父亲口中我们得知了孩子的一些状况。

他懂得关心人。跑车的过程中,爸爸稍稍抬抬肩,他就绕到身后,又捏又捶;爸爸渴了,他把保温杯抢过去,把水倒到保温盖里,一次倒三分之一,怕洒了烫着人,喝了一次又倒一次;开车时间长了,爸爸打个哈欠,他双手合起来放在脸下,示意休息。

他懂得感情,悄悄藏着妈妈的照片,不时拿出来看看。

他也会筹谋未来。与爸爸聊天,用手比画,让爸爸赚钱给他买挖掘机,长大了他要开挖掘机赚更多的钱。他用大拇指搓着食指示意赚钱给爸爸,一点儿不糊涂……

要说命,他的命不算好,但他是个好孩子。

要说爱,他得到的爱不算多,但那爱有效。(来源:《今晚报》2020年11月2日,有改动)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后半夜,爸爸突然惊醒,往下铺一看,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跑车的过程中,爸爸稍稍抬抬肩,他就绕到身后,又捏又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何要详细交代警察凭孩子提供的线索找到爸爸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父亲”的角度,谈谈你对“要说爱,他得到的爱不算多,但那爱有效”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全文,说说标题“好孩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5.该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和鉴赏词语的能力。回答第(1)题时,一要明确这里的时间是“后半夜”,二要明确这里的孩子是一名有听力障碍且智力发展滞后的少年,这是读懂“没人”这两个平常字眼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不能忽略加点词后面感叹号的运用,作为帮助读者理解人物心理的辅助工具,这一标点显然表达了一种强烈而意外的感情。回答第(2)题时,要明确“稍稍”表示程度,用来修饰“抬抬肩”,表示动作轻微,不易察觉,由此推断孩子后面“绕”和“又捏又捶”的动作意味着什么。

6.警察凭孩子提供的线索找到爸爸的过程是一段插叙。一般而言,插叙的作用主要是给人物活动提供必要的交代,从而表现出形象的丰富性,同时,也是为了使故事的发展更加完整而合理,某些时候,还为主题的表达起到了张本的作用。具体到这道题上来,一方面要依据图画所传导的信息对人物关系作出合乎情理的推想,一方面要把“孩子提供的线索”与“有效的爱”这一点睛之笔联系起来。

7.“要说爱,他得到的爱不算多,但那爱有效”,这是文章的主旨,在父亲的视角上看,起码包含了两层意思,即“少”和“有用”。“少”是客观情势所迫,是困窘艰难的生活所迫,而“有用”是“父亲”的爱和这种爱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正面而积极的,都化作了孩子的孝心、深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父亲的言传身教造就了一个“好孩子”。

8.该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文中的“好孩子”,是从一个特别的视角和与众不同的意义上来定义的,饱含了作者细腻、柔软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好”,应该是建立在世俗眼光中“不好”的基础之上的,或者说,这里的“好”本身就是对一般认知中的“不好”的否定与颠覆。

单元 3

文言文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日喻(节选)

◎[宋]苏 轼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②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③,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③,转而相④之,岂有既乎⑤?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⑥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⑦,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

①眇者(miǎo):指天生双眼失明的人。

②扣:敲打。

③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

④相:形容,比喻。

⑤岂有既乎:难道还有个完吗?

⑥肆:店铺。

⑦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触摸

B.皆求道之过也 过:弊病

C.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卒:通“猝”,仓猝

D. 未有不溺者也 溺:没入水中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错误的求“道”方法的一组是( )

①扣盘而得其声 ②未尝见而求之人 ③莫之见而意之

④君子学以致其道 ⑤莫之求而自至 ⑥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B.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C.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D.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2)夫没者岂苟然哉?

13.你在这篇文章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9.该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理解。A、B、D中词语都没有问题。C项中“卒”的含义应结合整个句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而“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这个问句又是承接上文“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以及“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而来的,故解释为“终于”“最终”才妥当。把“仓猝”的意思还原到句子中,是完全解释不通的。

10.该题所谓“错误的求道方法”,亦即不能求得真知和规律的方法,六个例句中,①②③⑥都是属于这种方法,“学以致其道”(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和“莫之求而自至”(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才是正确的求道方法。只要读懂了句子,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1.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其中,“巧譬善导”是有巧妙的比喻同时又善于诱导的意思,中间不能读断;“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的意思是: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这个句子将“巧譬善导”与“有目者”告之“眇者”“日之状如铜盘”和“日之光如烛”的情况作比较,中间同样不能断开。至于“于盘与烛也”,则根本上就不能独立成句。这样一来,只有D项才是正确的选项。

12. 文言翻译几乎是文言阅读的必考题,应对时要有采分点的意识,同时,还要特别注重文意的准确畅达。第(1)题中的“以”是解说“眇者不知其异”的原因,所以应该译为“因为”;而“未尝见”什么,“求之人”什么,都是在翻译时应该补充进去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句子的通顺合理。第(2)题是个反问句,“岂”要翻译为“难道”;“苟然”是“马虎草率”的意思,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也可以从前语境“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和后语境“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作出推断。

13.该题的答案不拘于一隅,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比方说,由“生而眇者不识日”,只靠他人的描述来作判断,以至于“他日闻钟,以为日也”“他日揣籥,以为日也”,可以得出凡事道听途说,而不能耳闻目睹、躬身实践,便不会得到真知的道理。又比方说,由南方人“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而北方人“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便可以明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通过不断的习得,才能发现规律,积累经验,掌握技能。

参考答案

阅读综合训练营(初中内容测评五)

1.时间是公平的。

2.首先,提出自己的看法,将“勤勉”由时间管理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接着,列举了冯友兰在85岁高龄时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和李云鹤从事文物修复工作60年的事例;最后,点出“勤勉就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必由之路”,印证了“勤勉”“是一种人生的哲学”的观点。

3.引用名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进一步证明了勤勉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观点;引发读者思考,富有余味。

4.①时时有所创造、事事有所成就、处处有所精进;②通过赋予时间以效率,以有限的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做时间的主人。

5.(1)“没人”以短促有力的感叹语句,写出了父亲发现儿子不见之后惊慌(紧张)的心理。(2)“稍稍”写出了尽管父亲抬肩的动作幅度很小,但孩子也能观察到。充分表现了孩子的细心与对父亲的关心。

6.一方面,孩子提供的线索(绘制的图画)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用心观察以及对父亲的依恋,人物形象因这一插叙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警察对孩子的关爱与呵护,丰富了孩子所得到的“有效的爱”的内涵。

7.①父亲常年在外奔波,不能随时照顾他,所以他得到的爱自然不算多。②但在关键处,父亲都未曾缺席:三岁前,父亲带他到处求医;十三岁时,父亲把他带在身边并给他耐心的提醒和足够的包容。③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有父亲的肯定与欣赏。④他“懂得关心人”“懂得感情”“也会筹谋未来”,这些品质无不是对父亲“有效的爱”的最好证明。

8.①“好孩子”是即使有生理缺陷,仍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孩子。②“好孩子”是智力并不出众,却心地柔软、懂得孝道的孩子。③“好孩子”是也会犯错,但遇到困难能想办法积极应对的孩子。

9. C

10. A

11. D

12.(1)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2)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这样的吗?

13.示例: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一味求助于人,随便相信别人,其结果不仅有可能失之片面,而且还容易走入误区。②探求真理,钻研学问,要靠自己学习体悟,不能捡拾别人现成的果实。③学习不能空谈理论,而应该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勇于实践、勤于实践,才能出真知、长才干,阅历是最可宝贵的人生财富。

特约名师

梁开喜

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

湖南省常德市人民政府督学

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90余篇,主持了《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