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母亲
2023-12-29三毛
母亲啊母亲,在你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我的母亲——缪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①
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淡然。
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②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淹没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③
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8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去欧洲探望外孙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心碎的旅行。外孙的意外死亡,使得父亲、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
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④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还是9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辞。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说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和喜极而泣的感触。
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吃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⑤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围裙,系上又放下,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地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母亲啊母亲,在你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来源:《意林》 2007年16期,有改动)
妈妈是本哲学书:凝结永恒的爱与真理
阅读指引
本文通过回忆“我”大学时期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愧疚和爱戴之情。后来“我”也终于理解了母亲:她在人生的旅途上,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平静安详地面对人生的一切坎坷与沧桑。母亲虽没有学问,但她看似平凡普通的一生却给予了“我”永恒的影响。
①说明母亲是一个以家庭为重的女人,也为下文母亲为家庭无怨无悔地操劳一生作铺垫。
②第一个“呆望”是指上大学时的“我”对母亲知识面很窄的讶异和失望,是“我”不理解母亲的神态。
③使用语言描写,上文写“我”瞧不起母亲,但母亲却依旧招呼我吃饭,表现了母亲关爱孩子、任劳任怨、宽容大度的特点。
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对家庭的爱比喻成“无形的带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家庭全心全意的付出,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疼惜之情。
⑤第二个“呆望”是指现在的“我”看到母亲任劳任怨后心中的震动,是“我”理解母亲后的神态。
试着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提示:
1.母亲任劳任怨地为家庭付出;
2.母亲淡然安详的生活态度;
3.“我”对于母爱无限的爱与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