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节选)似水年华
2023-12-29[法]马赛尔·普鲁斯特
导 读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是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家庭,10岁时罹患哮喘病,此后抱病终身。1889年,普鲁斯特开始为报刊撰稿,1896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欢乐与时日》。1913年年底,他出版了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隔年又出版了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去世后才完整出版了七部。
普鲁斯特运用触发性回忆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以艺术形式熟练运用柏格森的心理时间概念,让时间成为主宰作品的“精神人物”,同时,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精到的心理分析,强调主角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他的作品开辟了当代小说的新篇章,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重大影响。
一个人睡着时,周围萦绕着时间的游丝,岁岁年年,日月星辰,有序地排列在他的身边。醒来时他本能地从中寻问,须臾间便能得知他在地球上占据了什么地点,醒来前流逝过多长时间。但是时空的序列也可能发生混乱,甚至断裂。例如他失眠之后天亮前忽然睡意袭来,偏偏那时他正在看书,身体的姿势同平日的睡态大相径庭,他一抬手便能让太阳停止运行,甚至后退。那么,待他再醒时,他就会不知道什么钟点,只以为自己刚躺下不久。倘若他打瞌睡,例如饭后靠在扶手椅上打盹儿,那姿势同睡眠时的姿势相去更远,日月星辰的序列便完全乱了套,那把椅子就成了魔椅,带他在时空中飞速地遨游。待他睁开眼睛,会以为自己躺在别处,躺在他几个月前去过的地方。但是,我只要躺在自己的床上,又睡得很踏实,精神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就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等我半夜梦回,我不仅忘记是在哪里睡着的,甚至在乍醒过来的那一瞬间,连自己是谁都弄不清了。当时只有最原始的一种存在感,可能一切生灵在冥冥中都萌动着这种感觉。我比穴居时代的人类更无牵挂。
可是,随后,记忆像从天而降的救星,把我从虚空中解救出来。起先我倒还没有想起自己身在何处,只忆及我以前住过的地方,或是我可能在什么地方。如没有记忆助我一臂之力,我独自万万不能从冥冥中脱身。在一秒钟之间,我飞越过人类文明的十几个世纪。首先是煤油灯的模糊形象,然后是翻领衬衫的隐约的轮廓,它们逐渐一点一画地重新勾绘出我的五官特征。①
也许,我们周围事物的静止状态,是我们的信念强加给它们的。因为我们相信这些事物就是甲乙丙丁这几样东西,而不是别的玩意儿。也许,由于我们的思想面对着事物,本身静止不动,才强行把事物也看成静止不动。然而当我醒来的时候,我的思想拼命地活动,徒劳地企图弄清楚我睡在什么地方。那时沉沉的黑暗中,岁月、地域,以及一切、一切,都会在我的周围旋转起来。我的身子麻木得无法动弹,只能根据疲劳的情状来确定四肢的位置,从而推算出墙的方位、家具的地点,进一步了解房屋的结构,说出这皮囊安息处的名称。躯壳的记忆,两肋、膝盖和肩膀的记忆,走马灯似的在我的眼前呈现出一连串我曾经居住过的房间。
肉眼看不见的四壁,随着想象中不同房间的形状,在我的周围变换着位置,像漩涡一样在黑暗中转动不止。我的思想往往在时间和形式的门槛前犹豫,还没有来得及根据各种情况核实某间房的特征,我的身体却抢先回忆起每间房里的床是什么式样的,门是在哪个方向,窗户的采光情况如何,门外有没有楼道,以及我入睡时和醒来时都在想些什么。②
我的压麻了的半边身子,想知道自己面对什么方向,譬如说,想象自己躺在有顶的一张大床上,面向墙壁侧卧。这时我马上就会想到:“唷!我总算睡着了,尽管妈妈并没有来同我道晚安。”我是睡在已经死去多年的外祖父的乡间住宅里。我的身躯,以及我赖以侧卧的那半边身子,忠实地保存了我的思想所不应忘怀的那一段往事,并让我重又回想起那盏用链子悬在天花板下的照明灯—— 一盏用波希米亚出产的玻璃制成的瓮形吊灯,以及那座用西埃纳的大理石砌成的壁炉。那是在贡布雷,在我外祖父母的家里,我居住过的那个房间。离现在已经很久很久了,如今我却犹如身临其境。虽然我的睡意蒙眬,不能把故物的情境想得清清楚楚,待我完全清醒之后,我能回忆得更细致些。
后来,新的姿势又产生新的回忆。墙壁迅速滑到另一边去:我睡在德·圣卢夫人家的乡间住宅里。天哪!至少十点钟了吧。他们一定都吃过晚饭了!我这个盹儿打得也太久了。每天晚上,更衣用餐前,我总要陪德·圣卢夫人外出散步,回来后先上楼打个盹儿。自从离开贡布雷,好多年过去了。住在贡布雷的日子,每当我们散步回来得比较晚,我总能在我住的那个房间的窗户玻璃上,看到落日的艳红的反照。如今在当松维尔,在德·圣卢夫人的家里,过的却是另一种生活。而且我只在晚间出去,沿着我从前在阳光下玩耍过的小路,踏着婆娑的月影散步,我感受到另一种愉快。归来时,远望我住的那个房间,只见里面灯火明亮,简直像黑夜中独有的一座灯塔。回去后我并不急于更衣用餐,而是先睡上一觉。
这些旋转不已、模糊一片的回忆,向来都转瞬即逝。不知身在何处的短促的回忆,掠过种种不同的假设,而往往又分辨不清假设与假设之间的界限,正等于我们在电影镜中看到一匹奔驰的马,我们无法把奔马的连续动作一个个单独分开。但是我毕竟时而看到这一间、时而又看到另一间我生平住过的房间,而且待我清醒之后,在联翩的遐想中,我终于把每一个房间全都想遍——
我想起了冬天的房间。睡觉时人缩成一团,脑袋埋进由一堆毫不相干的东西编搭成的安乐窝里。枕头的一角,被窝的口子,半截披肩,一边床沿,外加一期《玫瑰花坛》杂志,统统成了建窝的材料。凭人以参照飞禽筑窝学来的技巧,把它们拼凑到一块,供人将就着栖宿进这样的窝里。遇到冰霜凛冽的大寒天气,最惬意不过的是感到与外界隔绝(等于海燕索居在得到地温保暖的深土层里)。况且那时节壁炉里整夜燃着熊熊的火,像一件热气腾腾的大衣,裹住了睡眠中的人。没有燃尽的木柴毕毕剥剥,才灭又旺,摇曳的火光忽闪忽闪地扫遍全屋,形成一个无形的暖阁,又像在房间中央挖出了一个热烘烘的窑洞,热气所到之处构成一条范围时有变动的温暖地带。从房间的旮旮旯旯,从窗户附近,换句话说,从离壁炉稍远、早已变得冷飕飕的地方,吹来一股股沁人心脾的凉风,调节室内的空气。
我想起了夏天的房间,那时人们喜欢同凉爽的夜打成一片。半开的百叶窗上的明媚的月亮,把一道道梯架般的窈窕的投影抛到床前。人就像曙色初开时在轻风中摇摆的山雀,几乎同睡在露天一样。
有时候,我想起了那间路易十六时代风格的房间。它的格调那样明快,我甚至头一回睡在里面都没有感到不适应。细巧的柱子支撑住天花板,彼此间的距离相隔得楚楚有致,显然给床留出了地盘。有时候正相反,我想到了那间天花板又高又小的房间。它简直像是从两层楼的高处挖出来的一座金字塔,一部分墙面覆盖着坚硬的红木护墙板,我一进去就被一股从未闻到过的香根草的气味熏得头昏脑涨。而且我认定紫红色的窗帘充满敌意,大声喧哗的座钟厚颜无耻,居然不把我放在眼里。一面怪模怪样、架势不善的穿衣镜,由四角形的镜腿架着,斜置在房间的一角。那地方,据我惯常所见,应该让人感到亲切、丰硕,空洞的镜子偏偏挖走了地盘。我一连几小时竭力想把自己的思想岔开,让它伸展到高处,精确地测出房间的外形,直达倒挂漏斗状的房顶。结果我白白煎熬了好几个夜晚,只是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忧心忡忡地竖起耳朵谛听周围的动静,鼻翼发僵,心头乱跳,直到习惯改变了窗帘的颜色、遏止了座钟的絮叨、教会了斜置着的那面残忍的镜子学得忠厚些。固然,香根草的气味尚未完全消散,但毕竟有所收敛,尤其要紧的是天花板的表面高度被降低了。习惯呀!你真称得上是一位改造能手,只是行动迟缓,害得我们不免要在临时的格局中让精神忍受几个星期的委屈。不管怎么说吧,总算从困境中得救了,值得拍手称庆,因为倘若没有习惯助这一臂之力,单靠我们自己,恐怕是束手无策的,岂能把房子改造得可以住人?③
当然,我现在很清醒,刚才还又翻了一回身,信念的天使已经遏止住我周围一切的转动,让我安心地躺进被窝,安睡在自己的房内,而且使得我的柜子、书桌、壁炉、临街的窗户和两边的房门,大致不差地在黑暗中各就其位。半夜梦回,在片刻的朦胧中,我虽不能说已纤毫不爽地看到了昔日住过的房间,但至少当时认为眼前所见可能就是这一间或那一间。如今我固然总算弄清我并没有身处其间,我的回忆却经受了一场震动。通常我并不急于入睡,一夜之中大部分时间我都用来追忆往昔生活,追忆我们在贡布雷的外祖父母家、在巴尔贝克、在巴黎、在东锡埃尔、在威尼斯以及在其他地方度过的岁月,追忆我所到过的地方,我所认识的人,以及我所见所闻的有关他们的一些往事。(来源:译林出版社《追忆似水年华》,有改动)
· 妙笔借鉴·
① 从煤油灯(虚),到翻领衬衫(虚),再到我的五官(实),运用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起到承接下文的艺术效果。
②床、门、窗户、门外,通过画面镜头拉伸,由近景到远景,营造探索的空间感及氛围。
③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内心独白,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让“我”的意识、感受及周围环境越来越具体。
· 阅读笔记·
◆触发性回忆:
穿透不同的房间、生活中重要的人
◆意识流时空:
由近及远、四季流转、
心理时间
◆精神感观:
视觉×嗅觉
◆家庭成长:
亲密关系×追忆往昔
· 阅读点拨·
这一节的内容摘自《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是全书的开端。作者以“我”从黑暗中回忆曾经住过的房间开始,追忆童年时在贡布雷的往事,所有的情节都随着作者的内心独白变化而流动。其中对于记忆的探讨十分精彩,对于不同季节的房间给人的感受描写得非常独特。
· 作品链接·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开意识流小说之先河。全书共 7卷,小说以回忆的形式对往事作了回顾,有对童年和家庭生活的回忆、对历史事件的观察以及对时空的认识等等。作者凭借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使时间变得生动、具体,像一首由多种主题构成的交响乐——时间、家庭、生活、回忆,时而重叠在一起,时而又游离开来。
· 拓展延伸:意识流·
“意识流”原为心理学和哲学术语,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在文学创作中,意识流主要指以表现和描绘“心理现实”为主要内容,以表现意识的绵延性和不可分割性特点而采用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表现手法。
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追忆似水年华》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切都随“我”的内心感受和回忆而展开,这种表现手法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的方式,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自由流动的特点,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名句集锦·
1 .有回忆才是完美人生。
2.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
3.远远看去优美而神秘的人和事,只要拉近了看,就会明白它们原来既不神秘又不优美。
4.永远努力在你的生活之上保留一片天空。
5.对逝去年华的追忆,无须与真实记忆如一。
6.任何一样东西,你渴望拥有它,它就盛开。一旦你拥有它,它就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