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鸟莺啼喻意真

2023-12-29本刊编辑

现代阅读 2023年9期

导读

余光中在《论意象》中说道:“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由此可知,意象乃寓意之象。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与意象紧密相连。意象是诗歌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读者探寻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飞鸟”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比较常见的意象,或作为自由的象征,或表达游子的思乡愁肠,或隐喻为归隐之念。其意境深远,表现在诗歌中,是诗人心灵自由飞翔的重要凭借。本期诗风词韵为你解读“飞鸟”意象,并通过有关“飞鸟”的诗词带你去探寻诗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话·飞鸟意象的渊源

“飞鸟”意象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神话时代的飞鸟崇拜。飞鸟具有翱翔世界的能力,这是原始先民们无法企及的力量。因此,原始先民崇拜飞鸟,渴望像鸟一样自由翱翔。《山海经》中记载的许多鸟类,或具有神性色彩,或具有人鸟双重属性,这些都是原始先民渴望超越自身局限的体现。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歌颂神鸟精卫……这些作品中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以飞鸟比喻人生理想、美好爱情,或表达对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第二话·飞鸟意象的多维解读

解读1:以鸟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人类从上古时期就有着“飞鸟崇拜”的思想,梦想着像飞鸟一样自由翱翔。困在大观园里的林黛玉在《葬花吟》中,发出“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音,期待能“飞”到一个自由的天地。汉代无名诗人在《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发出“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鸿鹄之音,期待能寻觅知音。

解读2:以鸟翱翔天空,比喻超然玄远的人生追求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是三国时期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中的名句。诗人一边若有所思地目送归鸿,一边随手抚弄五弦琴,一举一动都悠然自得,心神游荡在天地自然之间,心中对大道有所领悟。此诗借归鸿传达出诗人飘然出世、心游物外的神色,表现了天地人心相谐相和、悠然自得的高远境界。

“诗佛”唐王维在诗作《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中发出“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的感慨,诗中的心境与嵇康的心境相似。宋朝苏轼在《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中的名句“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飞鸟“没”于天空,其实是诗人的心灵“没”于天空,这种心灵的隐没,正是诗人向往精神逍遥游的体现。

解读3:以鸥鸟远离尘俗,比喻归隐之思的期待

古代知识分子常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想积极入世,有所作为;一方面又因种种束缚、羁绊而感到压抑,产生归隐之念。他们往往把这种心灵之痛发而为诗文,于是我们就读到许多渴望离尘归隐的诗篇。

“五柳先生”陶渊明《饮酒》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为千古绝唱。魏晋时期,政治黑暗,许多士人遭到迫害隐逸山林,陶渊明也是其中之一。在诗中,他以自由翱翔的飞鸟表达对归隐田园的向往。

北宋黄庭坚在《登快阁》一诗中也发出了归隐之念:“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在应付完差事后,黄庭坚急欲排遣心中的失意无聊,于是登上快阁,看到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壮丽之景,他感到精神无比放松与舒展,于是生出乘扁舟、弄长笛、与鸥鸟相伴的归隐之念。

解读4:以雁归、鸟回,比喻游子的思乡愁肠

北宋词人欧阳修被贬谪到湖北宜昌时作了一首《戏答元珍》,诗作的后四句是“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他在贬谪之地听到大雁北归时的鸣叫,自己却不得归乡,内心的“乡思”涌起。特别是与“新年”“物华”这些代表新生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他内心的伤感更加浓烈。

隋朝诗人薛道衡也曾作思乡诗《人日思归》,其中“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饱含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作此诗时,诗人正奉命出使陈国,离家两年,思乡之情格外迫切。在正月初七这个日子里,他想起自己已客居异乡两年,看到大雁北归,又勾起游子不得归的愁肠。

解读5:以孤鸟独飞,比喻人的孤独、漂泊

魏晋诗人阮籍在《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写道:“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在野外徘徊,孤鸿、翔鸟也在野外哀号、徘徊,四周空无一人,只有诗人在月下独自伤心忧愁。“鸿”“鸟”意象非常贴切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与忧伤。

唐朝诗人杜甫曾在《旅夜书怀》中写道:“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让人感觉到很强的“流浪”意识。杜甫极具“家”“国”意识,忧国忧民意识、安邦济世思想一直是他诗作的灵魂。但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明显地体会到杜甫的忧愤。不受朝廷重用、被官场士人排挤,让他感觉自己犹如天地间一只离群索居的鸥鸟。此时的“沙鸥”除了传达诗人的孤独、忧伤,还突出了诗人的忧愤情绪。(来源:东方出版中心《中学古诗词鉴赏十讲》,作者:黄荣华,有改动)

第三话·飞鸟归去集

飞鸟种类万千,有歌喉动人的黄鹂、哀怨啼血的杜鹃、秋去春回的燕子……不同姿态的飞鸟,激发诗人不同的创作灵感,寄托诗人不同的情感。

1. 黄鹂 :喜悦、美好、春意、生机

黄鹂外观亮丽,歌声清脆悦耳,使人听了心情愉悦,带给人春意与生机。在古诗词中,黄鹂是一种温柔美好的意象,许多诗人常以黄鹂赞美春色,它的歌声也激励着人们去勇敢追求梦想。

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就将黄鹂描写得绘声绘色。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①上青天。

窗含②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③万里船。

注释:

①白鹭:一种水鸟,通体覆白色羽毛,有群飞的习性。

②窗含: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含,衔着,镶嵌。

③东吴: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春日之物勾勒出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前两句,黄鹂在欢快地歌唱,白鹭在天空飞翔,一个明媚动人的春日景色由此展开。其中“鸣”字用得尤为传神,突显黄鹂清脆悦耳的啼叫声。后两句,诗人凭窗远眺西岭久不融化的雪积聚成“千秋雪”,看见门外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全诗对仗工整,借两只可爱嬉戏的黄鹂率先勾勒出动人的春色,让人由黄鹂的歌声感受美好春意,心生愉悦。

2. 杜鹃 :凄楚、哀伤、愁思、悲愤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传说为周朝末期,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昼夜悲鸣,啼至血出方止。春夏之际,杜鹃鸟哀怨的悲啼,常会引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因此古代诗歌中常以杜鹃为意象,抒发诗人悲苦愁怨的情感。

诗仙李白曾以杜鹃为意象,写下一首将自己的愁思寄予明月的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①落尽子规②啼,

闻道龙标③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④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⑤西。

注释:

①杨花:柳絮。

②子规:即杜鹃鸟。

③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他人。

④与:给。

⑤夜郎:此处为地名,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赏析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出一幅暮春景象,烘托出诗歌哀伤愁苦的气氛。五溪在唐代被看作不毛之地,也是好友王昌龄贬谪所经之地。此情此景,让诗人联想到,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撩人愁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紧承上文,“愁心”二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既有对朋友遭遇的忧虑,也有对现实的愤懑;既有对朋友恳切的思念,也有对其热诚的关怀。诗人不仅要托月寄情,还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不幸的友人去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地方。

3. 燕子 :世事变迁、昔盛今衰、惜春、离别、思念

燕子属于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秋去春回,不忘旧巢,古代诗人抓住燕子这一特性,宣泄心中的情感。古诗词中常以燕子为意象,或象征美好春光,或渲染离愁,或表达美好爱情,或感伤时事,或抒发古今盛衰、国破家亡的感慨。

以燕子为意象的诗歌,较为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①边野草花,

乌衣巷②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③堂前燕,

飞入寻常④百姓家。

注释:

①朱雀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②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

③王:王导,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谢:谢安,东晋时期政治家。王、谢皆出自世家大族。

④寻常:平常。

赏析

此诗是刘禹锡的怀古名作。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用景物描写渲染沉重的氛围,“野”字给景色增添了荒凉的意味,“斜”字突出了乌衣巷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将画面转向世家大族堂前筑巢的燕子,以燕子筑巢的景象,暗示乌衣巷里如今住着的已是普通人家。

“燕子”作为“历史见证者”,凝聚诗人的想象,表现昔日豪门贵族没落的情景,暗示乌衣巷由旧日的繁华转为衰败,唤起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今昔对比突显反差美。

4. 乌鸦 :衰败、荒凉、冷清

乌鸦通体漆黑,唐以后,有乌鸦主凶兆的民间说法,不像燕子、黄鹂一样受人喜爱。它出现的季节往往是凄凉的秋冬黄昏时分,因此,古代诗歌常将乌鸦与衰败荒凉的景象联系在一起,诗人们常用乌鸦意象表达荒凉颓败之感。

例如宋代词人秦观的这首《满庭芳·山抹微云》。

满庭芳·山抹微云

[宋]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①衰草,画角声断谯门②。暂停征棹,聊共引③离尊④。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⑤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⑥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注释:

①连:一说“黏”,即“粘”。

②谯门:城门。

③引:举起。

④尊:酒杯。

⑤消魂: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样子。

⑥谩:徒然。

赏析

上阕开头“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抹”字别有意趣,山上淡淡的云朵像是水墨画中抹上去的一般,枯草遍地,延绵到远方,好似与天相接。“画角声断谯门”,城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此句与前两句相结合,更显得暮冬景色惨淡。“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两句,点出赋别、饯送之事。“烟霭纷纷”四字,虚实双关,前后相顾。“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写到此处,词人抓住了“寒鸦”的意象,奠定了上阕凄凉悲伤的基调。此时夕阳西下,数不清的寒鸦点缀着天空,流水围绕着孤村。词人流落在衰败凄清的村落,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恨被诉说得淋漓尽致。

下阕“青楼薄幸”使用了“杜郎俊赏”的典故。词人悲伤之际又想起柔情蜜意的佳人,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感叹自己如杜牧当年一般,只是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中“望断”二字,点明主旨。词人的惜别之情,流连难舍之意尽在其中。

活动链接

诗词接龙:飞花令之“鸟”

行酒令,是古人饮酒时玩的助兴游戏。其中“飞花令”是一种较高雅的文字酒令,饱含诗词歌赋之趣。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飞花令”这一比赛环节引人瞩目。“飞花令”要求选手根据约定好的主题词轮流背出相应诗句,且不能和他人重复。

“飞花令”不仅能帮助你掌握更多的古诗词,还能锻炼你的思维能力,快邀请你的同学和伙伴一起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