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之旅:分道而行的爱因斯坦与柏格森

2023-12-29

现代阅读 2023年7期

第二剧场: 时间相对论

在不同速度的运动体系里,时间的流逝是相对的。

点读:哲学家的时间真的存在吗?如何从物理学和哲学的角度理解时间?

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却是因为发现了光电效应,而非相对论。

讨论时间问题的人,无不从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汀的那句名言开始:“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这话耐人寻味。自有人类文明以来,我们从四季轮回、日夜更替中理解时间。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我们从时钟、手表、电脑上读出时间。日常感知形塑了人类的时间认知,以至于当有人请大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通俗地讲解相对论中的时间时,他幽默地举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一个男人和一位美女对坐一个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一分钟;但如果让他在火炉上坐一分钟,那么他会觉得似乎过了不止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长期以来,时空问题就是科学家、哲学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20世纪物理基础观念的革新者,爱因斯坦对欧洲哲学并不陌生;作为当代欧洲思想界的领袖,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对当时的科学亦有深入了解。1922年4月6日,种种机缘促成了爱因斯坦与柏格森在巴黎的相会。

那次历史性的会面由法国哲学学会组织,双方争议的焦点是如何理解时间。彼时,柏格森早已名满天下,而爱因斯坦的影响力远逊于他。当时,柏格森发表讲话提出:物理时间之外尚存在哲学时间,哲学时间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观并不冲突。爱因斯坦则针锋相对地表示:“哲学家的时间并不存在”,只存在物理时间。这是20世纪哲学家和科学家之间最为重要的一次争论,究竟谁拥有对时间本性的最终发言权?回答这一问题殊非易事。

早在1889年出版的《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中,柏格森便提出,时间并非抽象的形式,而是与生命和自我粘连在一起的实体——这成为他获得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他称时间为‘绵延’(Duration)……所谓的绵延可以通过集中的内省而意识到,所以它是由外而内的向心意识”“我们通常所谓的时间,与绵延完全不同,那是以钟表的机械运动或太阳的运行过程来测定的。这种时间只是由精神和行动所构成的形式……只适用于空间的形式”。这一授奖辞明确支持柏格森的立场:不存在唯一的对时间的理解。

柏格森虽然对自己的时间观念持之不疑,但他花了很大气力研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甚至“比爱因斯坦还爱因斯坦”。在他看来,绵延的时间观念和爱因斯坦的实验结果并不冲突,不能仅从科学的角度理解时间,必须以哲学的方式对其加以理解。对此,爱因斯坦的回答很简单:既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时间,但并没有所谓的哲学时间。从爱因斯坦的视角去理解柏格森,他只会认为柏格森的贡献不过是让心理学时间客观化了。

对于当时的智识界来说,既存在爱因斯坦发现的“宇宙时间”,也存在柏格森捍卫的“我们生活的时间”。欧洲智识阶层不能接受这种完全以科学为主导的哲学,他们既想接受爱因斯坦的时间观念,也想保留柏格森的时间观念,这就是柏格森和爱因斯坦巴黎会面时的时代思想氛围。

这场会面过后不久,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却是因为发现了光电效应,而非相对论。获奖通知书上写道:“在昨天的会议上,(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去年(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您,理由是您在理论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您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但是没有考虑您的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的价值,将来这些理论得到确认后再考虑。”除了当时相对论缺乏实验验证,柏格森对爱因斯坦的批评,不能不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放在科技成为主导思想范式的当今来看,这不啻天方夜谭,哲学家怎么可能对科学家的评奖产生影响呢?

自此之后,柏格森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爱因斯坦的影响力逐渐上升。在柏格森之后,虽然也有哲学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英国的伯特兰·罗素在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法国的阿尔贝·加缪在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良心所面临的问题”;法国的让-保尔·萨特在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的作品理念丰富,充满自由的精神和对真理的探求,对我们的时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他们所涉及的话题已不再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可以共同探索的主题了。(来源:《信睿周报》第46期,有改动)

思考空间

1. 阅读文章,找到爱因斯坦和柏格森的争论点,并分析双方的立场。

2.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吗?谈谈你对它的认识。

3. 爱因斯坦和柏格森的“时间之争”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