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是人间烟雨时

2023-12-29本刊编辑

现代阅读 2023年7期

导语

古人写雨,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失意,有“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的惬意,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伤感。“雨”的种种意境,展现出作者当时的心境。

雨让诗意有温度,可以灿烂、忧郁、宁静。你要写雨,就不能只写雨,你要写雨的清疏,雨的迷蒙,久旱逢甘霖的喜悦,风雨飘摇的萧瑟,铁马冰河入梦的雄心,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愁思。古诗词里的“雨”往往充满诗人的哲思,本期“诗风词韵”特别搜集了一些“心如雨境”的诗句,带你走进诗人眼里雨的世界。

古诗词里关于“雨”的雅称

古人对“雨”有着别样的含蓄和写意。古诗词里的雨,不直接用“雨”字表达,而用“雨”的别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的万千姿态。

1.嘉澍:好雨,及时雨

郡界有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者,长吏各絜斋祷请,冀蒙嘉澍。

——《后汉书·明帝纪》

郡界有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的,长吏各自洁器斋戒、祈祷,希望蒙降及时雨,滋生万物。

2.灵泽:滋润万物的雨水,也可喻作君王的恩德。

思灵泽兮一膏沐,怀兰英兮把琼若。

——《楚辞·九思》

希望天赐脂膏给我沐浴,怀抱兰花手持着杜若。

3.淫雨:持续过量的雨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4.银竹:比喻大雨

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

——[唐]李白《宿虾湖》

隐约的青山,漫天的大雨,雨柱如银色的竹子从天而降。

5.廉纤:微雨,细雨

廉纤晚雨不能晴,池岸草间蚯蚓鸣。

——[唐]韩愈《晚雨》

细雨下得尽兴缠绵以至不肯放晴,池塘岸边的草窠里传来虫鸣。

6.霡霂:小雨

霡霂微雨散,葳蕤蕙草密。

——[南齐]谢朓《闲坐》

细雨被微风吹散,无声地打湿芳草。

7.跳珠:溅起来的水珠或雨点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宋]苏轼《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这次回来又能够如醉如痴地观赏西湖的雨景,不见这雨珠跳落湖面的景象已经十五年了。

古诗词里写“雨”的心境

“雨”在古诗词里有着特殊的意义,许多诗人都写过与“雨”相关的诗词。古人描写的“雨”,有喜悦的,有忧伤的,有感慨的……点点滴滴敲在人的心上,让人萌生心灵的感悟。

第一场雨 喜悦之情:好雨知时节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①发生②。随风潜入夜,润物③细无声。

野径④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⑤,花重锦官城⑥。

【注释】①乃:就。②发生:萌发生长。③润物: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④野径:田野间的小路。⑤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⑥锦官城:今四川成都。

诗词品鉴

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极大的喜悦之情描绘了春夜雨景,热情地讴歌了一场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诗句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将“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仍然使用拟人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放眼望去,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亮的。连江面也看不见,田间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对比反差之美。

尾联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清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都被滋润了。“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之细腻。

第二场雨羁旅之思:夜卧听雨思乡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①归梦②三更后。

落灯花③,棋未收,叹新丰逆旅④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⑤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释】①三更:夜半时分。②归梦:回家的梦。③灯花:灯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④逆旅:客舍,旅店。《唐书·马周传》记,唐人马周未发迹之前,客居新丰,遭店主人冷遇。这里以马周自况,言旅途备受风霜,冷遇之苦。⑤江南:指作者的家乡,即浙江嘉兴一带。

诗词品鉴

此散曲为徐再思漂泊在外,滞留旅店夜半逢雨时所作。

首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奠定了曲作愁苦的感情基调。深秋时节,梧桐落叶,雨打芭蕉,周遭的声音杂乱,作者形单影只地待在寂寥的旅店里,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如雨点般密集而来,千愁万绪落在心上。接连两个“三更”,点出作者的愁思不断,夜不能寐,归乡之梦又为旅人平添了一份乡愁。

“落灯花,棋未收”,雨夜下棋,本想排遣烦闷,然而下棋后懒于收捡;灯花落尽,雨声也未停,滴滴犹如敲棋一般,进一步展现雨夜的凄凉与作者的愁苦。“叹新丰逆旅淹留”,此处借指作者居此的旅愁。《坚瓠集·丁集》记载徐再思“旅居江湖十年不归”,曾滞留北方有十年之久,其仕途艰难,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躺在床上,回想起十余年来孤身漂泊在外的心酸往事,远在故乡的双亲总为久居异乡的游子担忧。孤寂、自责、思亲种种愁绪,都凝结为“都到心头”四字,引人遐思。全曲情景交融,不愧为“情中紧语”。

第三场雨人生逆旅:道尽人生悲欢离合

虞美人·听雨

[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①。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②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③下,鬓已星星④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⑤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①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②断雁:失群孤飞的大雁。③僧庐:僧寺。④星星:白发点点如星星,形容白发很多。⑤一任:任凭。

诗词品鉴

这首词从“听雨”这一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描绘少年、壮年、晚年三幅“听雨”的画面,词人蒋捷将其一生的悲欢离合,融汇在这“人生之雨”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倚楼听雨图。“歌楼”“红烛”“罗帐”等旖旎意象交织成雨中纵情欢乐的画面。少年意气风发,醉生梦死,一掷千金。一个“昏”字,把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幅画面:壮年客舟听雨图。人到中年,独自在异乡客船上听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发出阵阵哀鸣。一个“断”字,让人不禁联想到“断肠”,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悲凉。壮年之时,正是宋、元易代,兵荒马乱之际,蒋捷踽踽独行,如断梗浮萍。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包括在这幅画中。

第三幅画面:晚年僧庐听雨图。一位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萧索,心境凄凉。国破山河在,少年欢乐与壮年愁恨,一切皆空,此时倾听雨声,自己已心如止水。“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的心情看似已经不起波澜,但彻夜听雨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中。身在僧庐,却无法真正忘怀人生。

第四场雨洒脱不羁: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③。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⑤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放声吟咏。②芒鞋:用草编织的鞋。③一蓑烟雨任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④料峭:微寒的样子。⑤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诗词品鉴

此词为苏轼醉归遇雨的抒怀之作,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达了他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既渲染出雨骤风狂,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出从容的姿态;“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说他的一生任凭风吹雨打,却始终那样的从容、旷达、洒脱。这一句可以说是他的人生真实写照。

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丝丝的暖意,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

美文链接

点读:毕飞宇从李商隐诗词中,品出了“雨”的时空意境,让我们一起感受李商隐是怎样写下这场电影镜头般的“时空雨”的。

李商隐隐时空雨

◎毕飞宇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诗歌大体上可以分作政治诗和爱情诗两部分。李商隐是一个政治抱负很大的人,他热衷于官场,可他偏偏就生活在官场的夹缝里。

一个人一心想做大官又做不了,他能怎么说呢?写夕阳自然是一个办法,但是,有点绕。更常见更有效更安全的,是写单相思。单相思懂的人更多,更能感同身受。所以,在李商隐的身上,政治诗和爱情诗通常是合一的。

以《夜雨寄北》为例。

虽然李商隐是一个诗人,但是,在《夜雨寄北》里,他在时空的处理方式上已无限接近于小说,甚至是电影。

我们具体看一看。我们把写回信的那个夜晚当作此时,也就是现在进行时,把那个地点当作此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

看信是现在进行时,此地。信里“问”是“君”在问,这个动作却是过去完成时,彼地。接下来,看信人开始回答了,又回到了现在进行时,此地。回答的内容呢?它指涉的是将来,当然是将来时,彼地。就七个字,仅仅是时空关系就倒了好几个来回,这里的时间是接近物理时间的。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作者的现场。现在进行时,此地。这是一段漫长的景物描写,是夜景,一个长镜头。和第一句的快问快答或不停地回闪比较起来,这一段的节奏突然变慢了,很慢,也许有好几小时。我怎么知道是好几小时?是常识告诉我的,秋天的雨不是盛夏的暴雨,它很小,很小的雨要涨满水池,不可能是一眨眼的工夫。可以说,这个“涨秋池”写的就是时间,是时间的慢,时间的难熬,也可以说,这个“涨秋池”就是心理,孤独、寂寞和忧伤。

“巴山夜雨”这一句锻造得极好。雨是自上而下的,李商隐把这个动态写反了,水在自下而上,这很像人类的内心,悄无声息。看似寓静于动,实则寓动于静。它表面写的是雨,是水的动态,其实写的是时间。是孤独与寂寞的长夜。这里不再是物理时间,这段时间比物理时间长一些,缓慢一些。

何当共剪西窗烛——

时间“哗啦”一下被拉到遥远的未来,大家想想,我说“遥远”是不是夸张了?

我没有夸张。诗人在第一句说得清清楚楚,“未有期”。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起码我近期回不去。“共剪西窗烛”是一幅温馨的画面,一幅幸福的画面,“何”是一个疑问代词,它既有发问的含义,也有不确定的含义。“何”,意味着遥遥无期。可能是两个月之后,也可能是二十年之后。

却话巴山夜雨时——

时间绕了一个巨大的圈子,回到了原点。“却”是回过头来的意思,很肯定,把一切都落到了实处。在这里,时间变得很魔幻,像拉面师傅手里的面,一会儿是面团,一拉,成了面条,再一拉,又成了无数的细面条,无限地纷繁。

老实说,《夜雨寄北》这首诗内部的时间能够产生多大的爆炸当量,完全取决于你的想象力和你的人生阅历。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再没有比《夜雨寄北》更长的雨了。①

如果李商隐不是生活在诗歌的年代,而是小说的年代,他一定可以成为小说大师。李商隐是曹雪芹的前身,曹雪芹是李商隐的后世。一个凭诗行云,一个借小说行雨。(来源:《意林·原创版》2022年第4期,有改动)

链接思考

1.根据《夜雨寄北》中每句诗的画面描写,分析一下句子中的“时空”特点。

2.说说你对心理和文学意义上时间的“弹性”的理解。

3.根据文章内容,尝试解读一下①处画波浪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