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界

2023-12-29罗轩萱

现代阅读 2023年10期

“界”,意为“界限”,分有形和无形。有形之界,多可见可感,人们认知够多;而无形之界,往往被人忽略小觑。

无形之“界”,可能是西方“普世价值”,也可能是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形成的固化观念,以看不见的指挥棒,调整、掌控与塑造有形的人。诚然,无形之“界”给人提供了某种保护,仿佛只要你不对“界”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发起挑战,顺从并遵循它,你就可以在其中相安无事。

人如果要享受“无形之界”的保护,就可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首先是个性被排斥。因为大多数人选择和适应了这种“界”,就会选择群体的趋同,而排斥个体的特异。刘瑜教授曾说,人不是在发现自我,而是在逃避自我,从一个独特的自我,逃向一个平均的他者,从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这就是人们囿于无形之界内的悲剧。

然后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因为无形之“界”的存在与作用,审美单一,取向固化,社会的宽容度在消弭。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认为男女社会心理差别的形成,就源于类似“无形之界”的印象,恰如人们往往鼓励男孩去冒险,而总是告诉女孩要娴静爱美,久而久之,冒险和爱美就分别成了男女性别的专利与特权。

如果说无形之“界”是一层隐形的障壁,顽固而强大,那么质疑、挑战其不合理性的人,大概就是科幻小说《三体》里说的“破壁者”。

破界,不仅仅是破当下的戒律,更是要建新界、求新解。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本质上是在解构与建构中进行的。揆诸当下,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走向富足,“破界者”对社会与时代的质疑,延伸到了方方面面,而这方方面面的认识破“界”,又反作用于时代,缓和人的被禁锢感,使人获得更多自由。破土重构,裂土重建,恰似一株穿透时光的新芽,与开放包容、多元转型的时代相依相生。

人类一次次挑战“无形之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破界绝不仅仅是迫于现实压头的反抗,更应是一种自发的精神与品质。破,不只是为了破,更是为了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扩展个人视界,也拓宽时代边界,既立足了现在,也回答了过去和未来。

赏析点评

文章将“界”一分为二,分别论述有形与无形之“界”,并进一步将描述对象锁定为西方“普世价值”“固有观念”,由此引出观点——“无形之界”看似安全但要付出沉重代价,“破界”弘扬共同价值才能引领社会进步,观点独到,体现出极强的思辨性和鲜明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