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收藏了一块玉

2023-12-29崔道怡

现代阅读 2023年10期

我收藏了一块玉,或许是一块石头。究竟是玉还是石头,我至今不知道,也不想弄清楚。

当然,我是把它当作玉买来的。虽然我并不会辨识玉或石头,但却禁受不住收藏热的诱惑。两次经见“收藏亮宝奥妙”后,我的头脑也热起来。

第一次,参加一个作品研讨会时,邻座一位文友的右手大拇指像触了电似的,不住地在掌心间磨蹭。我的目光落在那手上,使它一下子断了电,随后又似按动了开关,手掌莲花瓣样展开,掌心里托着一块玉或石头,浅黄色长方体,好像一颗印章,上面隐约刻有花纹和篆字。

“认得出这字吗?”他递给我,我看来看去认不出。

“认不出来吧?我找了几位专家才认出来,是‘神爵’,汉宣帝的年号。”

“那么这是一件文物了?”

“两千年前的东西,两千多块钱买来的呢!”

“那你干吗这样—”我做手指触电的动作。

他不以为然笑了笑:“看来你老兄不懂行啊。玉乃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所以古人‘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爱抚宝玉,等同修行。”说话之间,他的手指又疾速动起来。

我试着也动手指,却很笨拙,怎么也动不了那么快那么有节奏。

第二次,跟一位作家谈他的作品。他一边心不在焉地听我说意见,一边不住地用右手揉肚子。

“怎么回事,你肚子不舒服吗?”

他伸出手,撩开上衣下摆,让我看他的腰带。那上面鼓囊囊地别着一块雪白雪白的玉,像一个小馒头,馒头顶上雕着蟠龙。

“噢—”我恍然若悟,“原来你在感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

“这么说你也懂?”

“看这样子,是汉玉了?”

“当然当然,不是汉玉我挂在腰上岂不让人笑话?”说着,他要解裤腰带,把玉给我瞧瞧。

我忙拦阻,说先谈稿子要紧,改日再来专门观赏他的宝物。虽然未免有些怀疑:汉朝的玉竟然那么鲜亮,莫非是磨蹭的?但我毕竟无知,便不敢讨没趣。后来又想这种精神,乐在其中,又自信,倒是值得学习的。

我开始留意小摊上的“古玩”了,终于,自作主张买了一块“玉”—青白色扁圆体,茶杯底大一个轮子,中为圆洞,周边刻有莲花瓣儿和海涛花纹。

“绝对汉玉没错,棺材里头刨出来的。”卖货摊主指着那上面的深褐色印渍,“不信您瞧这个,这是血浸出来的。”

我本无意购买,悔不该还了价。他要一千二,我只给二百,心想顶多挨句骂,这事也就过去了,不料他竟卖了,我便只好买下。

“黄金有价玉无价。”他很慷慨的样子,“你说多少就多少!白送你也无所谓,咱们交个朋友嘛!”

既然是当作玉买来的,我就按玉来看待,用丝线穿起来,把它吊在腰带上,时不时也托在手掌心里磨蹭磨蹭。

有位文友见了,捏在手上观赏,翻过来调过去看了半天。“你这是从哪儿淘换来的?”我如实以告,他替我懊恼:“你让人骗了!这东西哪是玉,分明是块石头!汉玉只卖两百?两万也不止!”我说:“血渍也能假造?”“你连这都不懂,还自作主张去买玉!把石头跟死猫死狗埋在一起,就能出这效果。”

我的怀疑得到认证,便不再带着它,找个锦盒装起来,摆在书橱里。

一位作家见了,托在手掌心上观摩。“您还真有眼力,这是一块汉璧。多少钱买来的?”我就骗他:“我不懂行,哪敢去买?老辈子传下来的。”他就信了,“噢,那肯定是汉玉了。您瞧这制式,多么古朴;再看这色泽,是血浸出来的。”

他的说法又让我怀疑:也许瞎猫碰上死耗子,我买了块真的汉玉?

从此,我或将它带在身上,向人展示;或将它摆在书橱里,供人观摩。它这一次被说成石头,得到几声惋惜;那一次又被说成玉,得到几声赞叹。我的心情在石头和玉之间变换,在惋惜和惊喜之间升沉,从而感受到了一种因飘忽不定而莫名其妙的乐趣。

有人建议我找行家鉴定一下,我说我又不是真正要收藏的。真正的收藏者大多是行家,他们有眼力、有精力、有财力,一般人难以企及。我既然未入流,何必当假行家?与其附庸风雅,莫如装疯卖傻。说我在自得其乐也好,说我是自欺欺人也罢,反正我编造了一个谜,保守着一个秘密,这也就是我的收藏。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