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咏茶诗里的茶文化
2023-12-29乌南海
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明朝时期也是如此。饮茶虽然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活动,但是相对于只把茶叶当作生活调剂品的普通百姓,饮茶在文人的生活中更为重要。文人墨客规定了一系列冲茶泡茶的规范,在品茶中品味自己的道、人生的道及自然万物的道,并创作了许多咏茶诗歌,世人从这些诗歌中能体会到当时的饮茶文化。
高要求带来高标准
在明朝,散茶慢慢普及开来,这更加有利于品茶者在冲泡前和冲泡后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从而判断茶叶品质。
诗人张岱写道:“白瓯沸雪发兰香,色若梨花透高低。”诗人对茶叶的香气、颜色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并且描绘出了茶水清澈透亮的感觉。这证明明朝诗人更加赞赏茶香清幽似兰、茶色清淡透亮的茶品,不再只关注口感,而是更加注重茶的品质。
在明朝,武夷茶和岕茶都是文人喜爱的茶品,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这一时期有关这两种茶的咏茶诗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比如,“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曾写诗文表达自己在收到岕茶作为礼物时的场景:“箬叶数筐书尺五,岕茶新寄自吴侬。”作为互送亲友的好礼,这句诗表现出岕茶在明朝的流行;诗人收到岕茶时内心充满愉悦之情,体现了诗人对这种茶的偏爱。这两种茶的共同点在于,武夷茶品类繁多且茶品优良、茶香浓郁,而岕茶的香气和色泽都独树一帜,符合明朝兴起的“色香味俱全”的品茶要求,因而在众多茶叶品种中脱颖而出。
明朝文人对茶叶品质的高要求也给茶文化带来了一些改变:其一,促进了其他小众且高品质茶叶品种的发迹,对前朝的茶叶等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新类型的茶叶品种不断出现;其二,对茶水的细致要求促进了茶叶冲泡过程的细致化、专业化和泡茶用具的多样化,以及茶道思想和文化的不断完善。
聚会必不可少之物
古代文人的审美活动无非琴棋书画,茶本身是饮品,又因其清净沉静的特点广受文人的喜爱,因此茶与“君子四艺”总是结合在一起。
音乐是渲染和烘托气氛的绝妙手段,丝竹之音是文人墨客聚会之时必不可少的音乐类型。琴声悠扬宁静,和茶自身的品质极其配合,在品茗之时,琴音会使得人们仿佛置身高山流水、清新自然之中,增强品茶人的感官体验,给予品茗一种更加悠远的意境。邀请好友聆听新的琴曲时,上等香茗也是极好的待客之礼。
在双方“手谈”之时,棋局上你来我往,厮杀不断,饮茶是缓解气氛、消除紧张感的绝妙饮品;若双方势均力敌却都云淡风轻,那饮茶更是一种智慧的点缀,营造出意味深远的气氛,诗人李昌祺就曾写下“棋布星罗局,茶倾雪泛杯”之句。
书画本来就是靠着心中的几分灵气而书的,饮几口香气扑鼻的香茗更加能够使人灵感迸发,诗人陈继儒就描绘了书茶意境:“若瓶数点浮花乳,蕉叶一窗印草书。”
在明朝,还衍生出另外4种技艺,即点茶、焚香、插花与挂画。点茶就是泡茶,而其他3种技艺和茶文化皆有融合之处。比如,点茶者在室内点茶之前,有时要焚香,而在众多咏茶诗歌中,焚香的场景也多次出现,这体现了明朝文人对茶事的庄重和对茶道的敬重。
借茶表达精神诉求
文人大多和政治脱不了干系,他们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许多人终此一生都无法做到,因而诞生了一系列寄情于山水或寄情于物的诗词。
许多诗人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渴望“修身治国平天下”,但出于种种原因无法继续自己的政治生涯,抑或看到了太多的黑暗面,因此选择急流勇退,不再继续仕途。这些人的诗文中大多隐含着归隐之志。“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在参加科举考试时遭遇泄题案,被罢黜为吏。自此之后,唐寅对仕途心灰意冷,醉心山水,移情于诗酒茶花中。他尤其喜爱香茗,曾经写下众多吟茶诗,比如,他在《品茶图》中题诗:“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从中可以品出唐寅归隐山林、悠闲度日的恬淡心境,以及他对茶的喜爱。
有的文人虽然想要脱离政治,却因为百般牵扯,最终无法离开仕途。他们无法放弃自己坚持多年的政治理想,于是在品尝香茗中短暂地放飞思绪,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文人在咏茶诗歌中表达了归隐山林的想法,但这仅仅是他们在繁忙政务之际,或者对政治短暂失望之时,被一缕茶香吸引而来,从而抒发的一时感慨。还有一些文人借茶事和品茶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比如茶叶的先苦后甜意味着人生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品茶和冲泡茶叶时讲究心境,只有内心沉静才能真正地品味茶,品味世间万物,品味自然之道;茶事是一道道严谨的工序,一步不得错,一步不得乱,这些都体现了人生和道的秩序。
(来源:“乌南海”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