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专题诵读:建安悲慨
2023-12-29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至239年。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代表诗人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等,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希望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是为“诗史”。建安诗歌慷慨悲凉、刚健有力,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评价其“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因而建安文学被誉为“建安风骨”。
七哀诗·其一
王粲
西京①乱无象②,豺虎方遘患③。
复弃中国④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⑤?”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⑥,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⑦人,喟然⑧伤心肝!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国都建在洛阳,被称为东京。
②无象:无章法,无体统。象,法度。
③遘患:作乱,给人民造成灾难。
④中国:中原地区。
⑤完:保全。
⑥霸陵岸:霸陵即汉文帝的陵墓。汉文帝时期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诗人借此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岸,高坡,高冈。
⑦下泉:即《诗经·曹风·下泉》,此诗写曹国臣子感伤天下动乱,怀念周初安定的社会局面。
⑧喟然:伤心的样子。
【译文】
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李傕、郭汜等人大肆作乱。于是我离开中原前往荆州,寻找新的容身之地。送行时亲朋好友很是悲伤,依依不舍追攀着车辕。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一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在路边,把抱着的孩子丢在草丛中。婴儿的哭声使她忍不住回头看,最终洒泪独自离开。“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母子二人如何能都被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些话。登上霸陵的高坡继续向南,我回过头遥望长安。领悟了《下泉》的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鉴赏】
王粲出身名门,年少时就被大儒蔡邕视为奇才。初平二年(191年),董卓将汉献帝和满朝文武挟往长安,虽然次年就被诛杀,但其部下李傕、郭汜等又掀起大乱,大肆烧杀劫掠,长安乱得不成样子,百姓遭殃。眼见局势越发混乱,王粲前往荆州避难。本诗前两句从宏观上记录了社会的动乱,交代了写作背景和离开长安的原因。
诗歌第三句的“复”字耐人寻味,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此前他就被董卓强行迁往长安,此时又被迫离开长安前往荆州。在汉代,北方中原地区人口稠密、文化繁荣,荆州则被视为蛮荒之地,但眼下荆州没有战乱,主官刘表又与王粲家族有交往,故而诗人选择前去避难。诗歌写离别时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亲朋好友都悲伤流涕、依依不舍,除了表达深厚的感情,还暗示了动荡时期人人朝不保夕、有可能一别就是永生难见的际遇,渲染了悲惨的气氛。
诗人离开长安后,一路上见到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累累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与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记录一致。以上内容是鸟瞰,下面6句写的则是典型事例:诗人描写了爱子却弃子的“饥妇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赶紧骑马离去。汉文帝是“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那段时间“海内殷富”。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认为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不会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以古喻今,情感自然流露。诗歌结尾又提及感情基调相似的《诗经》名篇《下泉》,面对汉文帝的陵墓,面对动乱的社会现实,这才懂得《下泉》诗中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
王粲到了荆州,为刘表撰写公文,3首《七哀诗》和名篇《登楼赋》传达的基本情调都是生逢乱世之悲、长居他乡之忧、怀才不遇之叹。后来,王粲归顺曹操,深得曹操、曹丕信赖,官至侍中,其文风也转为激奋昂扬。但初平年间所见白骨漫野、饥妇弃子的景象,或许永远存留在他的脑海中。
燕歌行·其一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①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②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③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④,短歌⑤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注释】
①摇落:凋残。
②慊慊:空虚之感。一说失意不平的样子。
③淹留:久留。
④清商:乐名,其调凄清悲凉。
⑤短歌:调类名,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
【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我思念出外远游的丈夫,肝肠寸断。思虑忡忡,怀念故乡。君为何故,久留他方?我孤零零地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丈夫,难以忘怀,不知不觉中落泪,打湿了衣裳。我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发出哀怨之声,短歌轻吟,似续还断。皎洁的月光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星和织女星远远相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鉴赏】
《燕歌行二首》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完整七言诗。其第一首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写景与抒情巧妙交融。诗歌的前面展示了一幅秋色图,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四句以清冷的月色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表现思妇的哀怒。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比如,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昂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的思想。他的诗中始终带着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在建安诗坛独树一帜。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①,连翩②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③。
宿昔④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⑤,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⑥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⑦。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⑧?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
①羁:金饰的马笼头。
②连翩:连续不断,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③垂:通“陲”,边境。
④宿昔:早晚。
⑤的:箭靶。
⑥散:射碎。
⑦数(shuò)迁移:经常入侵。
⑧怀:爱惜。
【译文】
白色的战马装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请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骑士。他们年纪轻轻就离开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他们从早到晚都带着强弓和长短不一的楛木箭,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抬手就能射中飞奔的猿猴,俯身就能打碎作靶的马蹄。他们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直捣匈奴敌巢,再回师驱逐鲜卑敌骑。他们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儿女和妻子。姓名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他们为国家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鉴赏】
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受父亲“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豪情壮志的熏陶,曹植心怀“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的理想,《白马篇》就塑造了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开篇两句运用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后面先写了白马英雄本领之强,又写其“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最后两句既是英雄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与屈原《国殇》篇末歌颂的“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①,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②。
奈何③此征夫,安得去④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⑤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⑥,猛兽⑦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注释】
①转蓬: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
②不相当:不相逢,指飞蓬与本根而言。
③奈何:如何,这里有“可叹”“可怜”的意思。
④去:离开,避免。
⑤冉冉:渐渐。
⑥深泉:应作“深渊”,唐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常把“渊”字改为“泉”。
⑦猛兽:应作“猛虎”,唐人避李渊祖父李虎之讳,常把“虎”字改为“兽”。
【译文】
大雁生活在遥远的塞北,那是荒凉无人的地方。举翅飞行万余里,飞行栖息都是结伴而行。冬天在南方饱食稻谷,春日一到又再飞回北方。田中有一种草叫转蓬,总是随风远飞四处飘扬。从此永远离开自己的根,万年难相会,各在天一方。可怜那远征的将士,怎能离开四方归家乡?战马永远不卸征鞍,铠甲永不离人身旁。岁月流逝人已渐渐衰老,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乡?神龙藏身在深渊,猛兽漫步在山冈。狐死后头向着自己的窟穴,人又怎么会忘记自己的家乡!
【鉴赏】
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晚年。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当时他年事渐高,面对统一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全诗分为4层。前6句为第一层,采用比兴手法,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接下来4句为第二层,再用比兴手法,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感叹远征将士之苦。再接着6句为第三层,切入正题,以寥寥6句写征夫之状,却括尽他们艰险苦难的生活:一为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二为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三为年岁飞逝,老之将至;四为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这几方面有紧密关系,而思乡不得归是其关键。唯其愿望不能实现,其思乡之情也就日益加深。最后4句为第四层,写龙、虎、狐的不离故地、不忘窟穴,反比将士们有家不能归。开头连用两组比兴,最后又以比兴作结,首尾相互照应,全诗和谐统一,浑然一体。情感上,虽是思乡之苦,但以神龙、猛兽等作比,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凸显了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