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鹏:打造“中国天眼”的青年科学家

2023-12-29李爽刘馥

现代阅读 2023年10期

如果从贵州的上空俯瞰大地,你会发现,在平塘县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硕大的银白色“天坑”,其球冠形的反射面大小接近30个足球场。

其实,这是一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因为被运用于中国的宇宙巡视、脉冲星观测和探索星际信号等领域,科学家们亲切的称呼它为“中国天眼”。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颇具代表性的“名片”,“中国天眼”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国重器。

姜鹏是“中国天眼”第二任总工程师,他最初来到贵州平塘时,正是“中国天眼”的建设初期。那是2009年,姜鹏刚刚博士毕业,面临着人生的抉择:一种选择是去高校当老师;另一种就是继续从事科研,接手高难度项目的挑战。正犹豫时,姜鹏看到了“中国天眼”的招聘信息,瞬间来了兴趣。“当时在我看来,‘中国天眼’的建设简直是大胆到了‘疯狂’的程度。”

姜鹏到了贵州,发现“中国天眼”还只是设想。但所有研究者一边摸索、一边实施的科研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在“中国天眼”的建设基地扎下根来。

“当时这里的环境条件并不好,地处深山、人烟稀少,没有电、上不了网,住的是没有空调的活动板房。贵州很潮,很多人身上起了红疹。医疗条件也比较落后,我们都不敢生病,害怕病情反复会耽误工期。”姜鹏发现,困难远比想象的大得多。最大的难关是,因为这是史无前例的工程,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模板可以参考,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面对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我和团队成员曾连续3个春节都在现场加班,大家一年中基本没有休息日,但没有人退缩。”凭借着敢想敢做的执着与从不放弃的坚毅,配合老师南仁东,姜鹏带领团队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2016年,“中国天眼”顺利建成。2017年8月27日,“中国天眼”第一次实现了对特定目标的追踪观测,这代表着初期调试任务的顺利完成。从2009年到2017年,姜鹏的青春献给了“中国天眼”。

面对巨大的成功,姜鹏并没有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他将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拓展人类的视野。浩瀚的星辰宇宙,是他一生的征途。

(来源:“北京青年”微信公众号)

思考探究

建设“中国天眼”有什么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