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仙梵之身,夺上清之魄

2023-12-29山海有静

现代阅读 2023年22期

物自天生,工开于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多项技术,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走进《天工开物·冶铸》,既能了解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也能发掘古代匠人们非凡的智慧与想象。

天工开物·冶铸(节选)

【明】 宋应星

夫金之生也,以土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于世也,母模子肖,亦犹是焉。精、粗、巨、细之间,但见钝者司舂,利者司垦;薄其身以媒合水火而百姓繁,虚其腹以振荡空灵而八音①起;愿者肖仙梵之身,而尘凡有至象②;巧者夺上清之魄③,而海寓遍流泉④。即屈指唱筹,岂能悉数?要之,人力不至于此。

(来源:北方文艺出版社《天工开物》)

辞章深读

稳扎稳打的技术

选段前5句涵括了金属冶炼铸造的技术。“以土为母”“母模子肖”,金属价值高,却从平凡的泥土中诞生,最终又通过泥土的塑造得以成型,这种不忘本源、扎根大地的特性是十分难得的。同时,我们从中可以找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初步过程:挖掘金属—制造模具—形成器物,整个流程稳扎稳打。当然,不同器物在具体铸造时要兼顾不同的细节,如《天工开物·像》篇有:

钟、鼎不可接而像则数接为之,故写时为力甚易。

铜像可以分别铸造后再多次接铸,所以浇注比较容易省力,钟、鼎则不行。这是因为铜像形态高大,各枝节部位可以拆分,钟、鼎则是独立的整体。

物尽其用的智慧

钝拙的用来舂东西,锋利的用来耕地,薄壁的可以烧水煮食,空腔的则在音乐上有所作用。六至十句中,金属铸造的物件被依据大小形态分配用途,可见古人已经深谙扬长避短、物尽其用之道。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如果经常善于物尽其用,物品的作用被发挥到最大,也就很难存在被废弃的物品了。

从古人物尽其用的智慧延展到个人,“人尽其才”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发掘自己的价值,深耕不辍,才能在某一领域站稳脚跟。而人们如何才能发现自身或他人的价值?这就需要有细致的思考和广阔的胸襟了。

灵活大胆的想象

“愿者肖仙梵之身”“巧者夺上清之魄”这两句想象开阔,魄力十足。信仰虔诚的人模拟仙人佛祖的身姿,心灵手巧的人则从月亮的形状中得到灵感,因此人间有了逼真的塑像和流通四海的钱币。

古人看世界的方式有限,自然是他们感受世界的一大来源,因此劳动者依靠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思考、想象,创造出各种凡世实用之物。对于仙佛、月亮的大胆想象,使得尘世的佛像和钱币得以出现,并笼罩上一层瑰丽神奇的色彩。此外,古人的想象还表现在方方面面。《墨经》记载,木匠鲁班根据天上飞鸟的特征,制造了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这种“机关鸟”后来成为风筝的“雏形”。

正是因为古代匠人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式,凭借非凡的智慧和灵活大胆的想象,发明了多元实用的各类技术,才使“人力不至于此”之物成为可能,从而创造出了许多精妙绝伦、巧夺天工的器物。

肖仙梵之身,夺上清之魄

【注释】

①八音:语出《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②至象:即法身。

③上清之魄:指天上的月亮。

④泉:指钱币。

活动拓展

天工开物·造白糖(节选)

【明】 宋应星

造冰糖者,将洋糖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视火色。将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斩,撒入其中,经过一霄,即成天然冰块。

(来源:北方文艺出版社《天工开物》)

根据《天工开物》的记载,加热溶化白砂糖后加入鸡蛋清,并撇去浮渣,再将一寸长的竹皮薄片撒入糖液,放置一晚,就能自然凝结成天然冰块那样的冰糖。

天气渐冷,为家人煮一壶红枣枸杞,配上一块自己做的冰糖,必能暖心又暖胃。准备好食材,动手制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