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综合训练营(高中内容第十一轮)

2023-12-29梁开喜

现代阅读 2023年22期

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九十余篇,主持《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特约名师

墨点

◎ 刘国星

草原上的孩子不幸夭折了,额吉就要缝布口袋,把孩子装上;再装牛肉干、奶豆腐等好吃的,有时还要把孩子生前的玩具也装上。这样忙完了,才把布口袋小心地放到向阳的山梁,等待有灵性的神鹰或野狼带走他们。第三天,阿爸和额吉骑马去山梁查看。若孩子没了,就双手合十,默默祈祷一番,祝福孩子来生长命百岁;若孩子还在,是要把孩子“接回家”的—阿爸要倒拖套马杆,额吉则把乳汁挤到孩子四周的草地上,边往回走边叫:“我的孩子回我家,来世再转我的娃,呼瑞呼瑞呼瑞……”当地传说,孩子嗅到乳香,灵魂就沿着套马杆的痕迹跟回来了,下一胎就是那个孩子的转世!有的人家不信,就悄悄用墨笔在孩子的屁蛋上点个墨点,转世的孩子屁股上就会长块儿胎记。阿爸和额吉一看,就知道接回了孩子。

这一年,巴林部塔娜的孩子高烧不退,医治无效,竟死了。塔娜的男人在外场放牧,一年也就是过节才回家,都没给孩子起个名。

“可怜的孩子呀!”塔娜边缝布口袋边流泪,“孩子命太苦!今世还没跟孩子处够呢!”塔娜往布口袋里装上好吃的和几件玩具,小心地给孩子穿上新做的蒙古袍,又用墨笔在他的屁蛋上点上墨点,才把孩子装入布袋,放在向阳的山梁上。第三天,塔娜独自一人骑马去山梁查看,一时大喜过望—孩子仍在,脸孔红润,小嘴嘟嘟着,和生前一般可爱。塔娜说:“孩子,你也没跟额吉处够啊!跟我回家吧!”塔娜解开前襟,用力挤着乳汁,倒拖套马杆,边往回走边叫:“我的孩子回我家,来世再转我的娃,呼瑞呼瑞呼瑞……”

塔娜轻声唤着,心里念着“长生天”(编者注:蒙古族以“苍天”为永恒最高神,故谓“长生天”)的恩情,骑马沿路往回赶。谁知,塔娜只顾低头赶路,竟误撞了巴林王的迎亲车队。护卫要鞭打她,巴林王却说:“大喜的日子,饶了她吧!”所有人都不知轿里接的是两人—新娘肚里早怀了巴林王的种。

塔娜这时才从接孩子的状态中醒转过来,连连对着远去的车队叩头,忽然又急急地叫道:“我的孩子回我家,来世再转我的娃,呼瑞呼瑞呼瑞!”

日升月落,不急不缓。塔娜惦着孩子、念着男人,在挤奶、做奶豆腐之余,还一针一线地做好了孩子穿的蒙古袍,买了孩子喜欢的玩具……闲时,她看着蒙古袍和那些玩具,就有一抹笑浮现在脸腮上。①

春节来到,却传回一个意外消息—男人酒醉围猎,坠马身亡。

空空的穹庐里,塔娜形单影只,对灯垂泪。四十岁的年纪,失去男人,也再没有和孩子相处的机会啦!

王府的管家来找塔娜,说巴林王要塔娜去王府做奶娘。原本3个奶娘哄也不吃不喝、啼哭不止的小王爷在塔娜怀里抽搭几下就睁开眼睛,黑葡萄般的眼珠转来转去,瞅瞅王爷、看看福晋,最后盯着塔娜的脸,咧咧嘴笑出声来。王爷和福晋长叹一口气,也笑了。塔娜悄悄翻看孩子的屁蛋,泪水扑簌而下,止也止不住。②

塔娜就在巴林王府做起了奶娘,还把先前给孩子准备的衣服、玩具拿来,衣服小王爷穿着合身,那些玩具他也喜欢得不得了。

众人都替塔娜和小王爷高兴。日子流水样地过。

那一年,日本人来到草原,要巴林王卖草场给他们养马。巴林王还未来得及向部众宣布,部众们就纷纷抗议。巴林王措手不及,也没找到泄密者,只得不了了之。后来,日本人又要巴林王把巴林部变成日本人的军马场。部众再次抗议,日本骑兵队竟要枪杀带头的巴图和其他部众。谁知,巴图棋高一筹,抢先带人夜袭了日本人的驻地和巴林王府,还绑走小王爷,扬言要王爷收回成命,否则杀死小王爷,投奔红军。

部众和王府剑拔弩张,日本人不依不饶,巴林王无计可施,顾不上查泄密者,王府里的空气也仿佛冻结住了③……塔娜却要去和巴图谈判救小王爷。巴林王说:“巴图的条件我们答复不了,咋谈?”塔娜还是骑马去了。

巴图说:“看你也是奴才,留你一条命,回去吧!”

塔娜义正词严地责问:“你难道要恩将仇报吗?”

巴图眨眨眼,惊愕着拜倒在地:“是你,是你传信救了我们!”部众们也跟着道谢不已。

谁知松开绑绳的小王爷却甩开塔娜的手,冷冷地说:“没想到家贼是你!”

塔娜流泪,半晌方说:“家贼?那不是咱的家!你……你是我的孩子呀!”

“不,我是王爷的孩子!”

“你是我的孩子,你知道吗?我抱你的那天,就认出了你,你的屁蛋上有黑痣啊!”

“你是我奶娘,还不知这个?”

“你那年离开我时,怕不好认,我特意一左一右点了两个墨点啊!”

众人惊愕不已。小王爷也愣在当场,他的屁蛋上确实一左一右,对称着生有两颗黑痣。

“那年我接你回家,误入迎亲车队,才使你迷路去了巴林王府!”

“额吉!”小王爷紧紧抱着塔娜,泪流满面。“额吉你知道吗?王爷投靠日本人,是要毁了草原这个家啊!其实不是巴图绑我,是我跟巴图演了这场戏!”

塔娜破涕为笑:“孩子,原来你的心里一直有咱的家啊!”④

(来源:《意林》,有改动)

(高中内容第十一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名师测评 ·

1

文学类文本

现代文阅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额吉”“长生天”“巴图”“套马杆”“蒙古袍”“穹庐”“呼瑞”等类似用语集中出现,让文章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草原气息。

B.草原上传说夭折的孩子如若没有被神鹰或野狼带走,就有“转世回家”的可能,不相信的人们会在3天后“接回家”时悄悄在孩子屁蛋上点上墨点。

C.塔娜接孩子“回家”时误撞车队,巴林王拦住了要鞭打她的护卫,并说“大喜的日子,饶了她吧”,这里表现出巴林王城府颇深的性格特点。

D.小说围绕塔娜“失子—得子—育子—救子—认子”这一线索展开,塑造了一位命运凄苦却又淳朴坚强、坚守大义的传统蒙古族母亲形象。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一抹笑浮现在脸腮上”,是因为塔娜看到蒙古袍和玩具,就想到了与失去的孩子曾经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B.句子②中塔娜泪流不止,是因为她发现了孩子屁蛋上有两颗黑痣,认为小王爷是儿子的“转世”,不禁悲欣交集。

C.句子③中“王府里的空气也仿佛冻结住了”写出了巴图绑走小王爷后,王府计无所出的凝重而沉闷的氛围。

D.句子④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尽管小王爷年纪不大,但母亲和家庭在他内心深处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3.小说主要写塔娜失去儿子后的故事,为什么开头还要讲述草原孩子夭折后的风俗?

4.请结合作品探究标题“墨点”的深层意蕴。

(周)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前341),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邹忌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周纪二》)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B.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C.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D.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中国封建制度5等爵位的第二等,周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5等。

B.三晋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国被韩、赵、魏3家瓜分,称“三晋”。

C.明日,文中译为第二天;现在则是特指今天的下一天,也可用来泛指不远的将来。

D.以火烛之的“烛”意为照、照耀,与《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的“烛”不同。

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显王二十八年,魏将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只好派遣使者向齐国紧急求救。面对韩国的求救,齐威王在救援的时机上则有些举棋不定。

B.韩国虽然有齐国作依靠,却在5次战斗中都失败了。齐国因为之前答应了韩国使者的求救,便出兵前去营救韩国,大军长驱直入,到达魏国的都城。

C.庞涓带领军队追击齐兵,到达马陵,看见一棵树的树干上隐约有字,还没读完,埋伏的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刎而死,魏太子申被俘。

D.邹忌妒恨田忌,于是找人假扮田忌的下属表露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野心。田忌无法自证清白,率军攻打临淄,要求交出邹忌,没有获得成功。

8.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

(2)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

9.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大臣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

文言文文本

现代文阅读

1.B项对应的阅读点主要有两处。一是第一段中的“有的人家不信,就悄悄用墨笔在孩子的屁蛋上点个墨点,转世的孩子屁股上就会长块儿胎记”,这段话实际上是补叙,并不是承接上文的“第三天,阿爸和额吉骑马去山梁查看……下一胎就是那个孩子的转世”等内容而来。二是第三段“塔娜往布口袋里装上好吃的和几件玩具,小心地给孩子穿上新做的蒙古袍,又用墨笔在他的屁蛋上点上墨点”,这句话清楚地介绍了点墨的时间。简单地说,不相信的人们“悄悄在孩子屁蛋上点上墨点”的时间不是第三天将夭亡的孩子“接回家”时,而是在“把孩子装入布袋”之前。B项将这两个时间弄混了。

参考答案:B

2.针对具体的句子作分析与鉴赏,是2023年语文新高考Ⅰ卷中出现的新题型。这种新题型真正落实了“因文设题,因材设题”的命题原则,规避了模式化和套路化作答的境况,有利于考查学生真实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该题的设计无疑借鉴了这样的命题思路和命题立意。小说的最后一段文字是点睛之笔,也是揭示和升华小说主题的关键语句。联系上文来看,“孩子,原来你的心里一直有咱的家啊”这句话中的“家”显然不是指“小家”而是指“大家”,因此,其内涵已经超越了母子相认的个人情感,具有保卫草原、抵御外侮的意义。D项中的“母亲和家庭在他内心深处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实际上是对小说主题的窄化和矮化。

参考答案:D

3.小说主要写塔娜失去儿子后的故事,为什么开头还要讲述草原孩子夭折后的风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不能作简单的就事论事的内容分析,而应该联系到标题、场景、情节、人物、主题等要素作整体观照。小说开头介绍草原孩子不幸夭折后的风俗传说:孩子会被装在布口袋里,等待有灵性的神鹰或野狼带走他们,到第三天,如果孩子没了,就祝福他来生长命百岁;如果孩子还在,就意味着他已“转世”。那么,如何确定“转世”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呢?这就很自然地带出了“点墨”的行为,同时对读者比较陌生和费解的“墨点”这个标题也作了必要的交代。不仅如此,对这一民风民俗的详细介绍,实际上还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背景,营造了沉重而悲苦的氛围,且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色彩,让故事的展开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合理的逻辑性。总之,假设没有特定民族特定区域内的特定风俗传说,故事的发生发展就会显得荒诞而怪异;假设没有“墨点”这一依据和纽带,人物关系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母子同心、共赴国难的主题也就得不到如此生动有力的表现。

答案示例:

①点题扣题:交代“墨点”的由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构设场景:借蒙古族传统文化习俗,勾画故事背景,营造神秘氛围,增强传奇色彩。③为故事发展作出铺垫和交代:草原上传说,夭折的孩子一般会“转世回家”,塔娜的孩子却“转世”到王府,情节曲折离奇,出人意料。

4.类似“探究标题深层意蕴”的主观题,回答的关键是学会多向度地思考问题。既然说“深层”,就说明不同于一般的含义,更有别于表面的作用;而既然是“意蕴”,则往往是丰富的,而不是一望可知和一览无余的。因此,标题的深层意蕴绝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一定产生于与小说各要素的关联之中。就标题与故事背景的关系看,“墨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域,凸显了作品所彰显的草原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习惯。就标题与人物的关系来看,“墨点”维系着草原母亲生活的希望与信念,象征着草原母亲与孩子的情感纽带。塔娜经受孩子夭亡的打击,仍虔诚地依照传统“唤灵”,期待孩子“转世”成功;小王爷哭闹不已,在塔娜怀里却笑出声来;塔娜看到“墨点”,更加精心地养育小王爷。所有这些,无不表现出人物之间的神秘联系,影响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就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来看,“墨点”不单是一种印记,也是草原母亲内心的依靠与信仰;“墨点”不单是简单的身份认证,也是小王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象征和深明大义、爱家爱国的精神符号。

答案示例:

①“墨点”是一种草原传统文化习俗,也是草原民族对“转世”传说的确认方式。②“墨点”维系着草原母亲生活的希望与信仰:塔娜经受儿子夭亡的打击,仍虔诚地依照传统“唤灵”,期待儿子“转世”成功。③“墨点”象征着草原母亲与孩子的情感纽带:小王爷哭闹不已,在塔娜怀里却笑出声来;塔娜看到“墨点”,更加精心地养育小王爷。④“墨点”不单是一种风俗传说和生理印记,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三日”是“行”的补语,后文也有出现,“行”与“三日”中间不应断开,“三日大喜曰”也完全说不通,据此可以排除B项和C项。“齐军怯”是“知”的内容,或者说,“知”的对象是“怯”而不是“齐军”,因此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D;“倍日并行逐之”的主语是“(庞涓)与其轻锐”,或者说,“弃”的内容是“步军”,而不是“其步军与其轻锐”,因此,“乃弃其步军”和“与其轻锐”之间必须断开,也可以根据这一点来排除B项和D项。

参考答案:A

6.该题A项和B项涉及古代文化常识,C项涉及古今异义。“以火烛之”的“烛”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烛”都是动词,有“照、照耀”的意思。

参考答案:D

7.由原文“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以救韩,直走魏都”可知:韩国听信了齐国的承诺,以为有齐国作依靠,可经过5次激烈的战役都失败了,只好向东依附齐国,齐国因而出兵前去营救。“韩国虽然有齐国作依靠”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齐国实际上一开始没有为韩国提供帮助,而是采用作壁上观以坐收渔人之利的策略,韩国对齐国的依靠是虚幻且一厢情愿的。由原文“乃阴许韩使而遣之”可知:齐国私下里承诺韩国使者出兵相救,实则按兵不动,静待时机。可见,“答应了韩国使者的求救”其实是权宜之计,并不是齐国救援韩国的真实动机和真实目的,因此,“齐国因为之前答应了韩国使者的求救,便出兵前去营救韩国”是对原文内容的曲解。

参考答案:B

8.该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比较集中,句式也比较典型。

本题第(1)题,翻译的重点是“见”“东面”“愬”。“见”用在动词“亡”前面,表示被动,是“被”的意思,“韩见亡”即“韩国被(魏国)灭亡”;“东面”属宾语前置,“向东”的意思;“愬”通“诉”,本意是“报告,诉说”,这里作“求助”理解。

第(2)题翻译的重点是“万弩”“期”及“齐师善射者”的句式。“万弩”实际上采用了借代的手法,“弩”是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这里代指弓弩手;“期”是“约定”的意思,与学生初中就学习过的《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期”同义;“齐师善射者”即“齐国军队中擅长射箭的人”。

参考答案:

(1)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等到韩国快要被魏国灭亡的时候,肯定会东来向我们求助。

(2)又挑选齐国射箭精良的士兵一万多人,埋伏在山路两侧,约定当天晚上看见有火光就万弩齐发。

9.该题要求学生将齐国大臣对韩国求援一事的不同意见进行简要概括和梳理。学生首先要掌握这里的大臣指的是哪些人,其次要明白大臣们的意见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在此基础上,把大臣和各自代表的计策对应起来,答案便呼之而出了。

参考答案:邹忌认为不救,田忌认为应该早一点去救,而孙膑则认为应等到韩魏两军疲敝、韩国将要灭亡的时候去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