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景语悟情语(上)
2023-12-29王大绩
名|师|简|介
王大绩,高考专家、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长期从事高三语文教学、教研工作,曾多年参与高考阅卷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邀为历届高考生讲学上千场,足迹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在阅读、写作的教学和备考中有独到见解和有效实践方法,发表语文学科专著文章几十部,逾千万字,近期出版“王大绩讲高考”系列、《高考语文解题思维与技巧:体味景语悟情语》等图书。
导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中有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词如此,散文、小说、论说文,乃至生活,无不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客观规律,演化为学习行为就是“体味景语悟情语”。“体味景语”要细察,“领悟情语”要深思。核心是一个“悟”字,语文之开悟,靠联想和想象,这是语文的基本思维方式。
如果拿一杯水,问一个3岁孩子,这是什么?孩子回答:一杯水。很好,回答正确。认知“景语”是低幼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例如“看图识字”。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悟出其中的“情语”,换言之,是懂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一杯水”可能是一份清凉,一份滋润,一份渴盼,一份生机,一份体贴,一份关怀……讲课时,有人给我递上一杯水,我要表示感谢,从心里表示感谢。这并不只是一杯水,它是一份关爱。如果我认为它只是“一杯水”,那形同不懂人事。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我们需要悟出“景语”中的“情语”。这是一个“体味景语悟情语”的完整过程。这一思维的培养,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较为欠缺。
细察“景语”,深思“情语”
一次听一位老师讲《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下课后我向他提问:课文题目是“齐人有一妻一妾”,你怎么没讲这个题目呢?他说,这有什么可讲的,学生都懂:一个齐国人,他有一个老婆,还娶了一个小老婆。这位老师只看到“景语”,一杯水就是一杯水。实际上,“一妻一妾”是这位“齐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体现。孟子为什么让“齐人”有“一妻一妾”?他不是富豪之家,妻妾成群;也不是一贫如洗,娶不上老婆。他有一妻一妾,这种人物往往最希望社会承认他的地位,认可他的价值,让他可以跻身名流。而孟子认为,人实现抱负、有所作为的途径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此处的“齐人”是孟子为“入世”的人建立的一个反面典型。学生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思想,知道成才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高中再见识一个反面例子引以为戒。一方面,这样能够使学生较为完整地了解古代文化,了解孟子的思想;另一方面,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多多少少会引“齐人”为自我警戒。
另一次听一位老师讲柳永的《雨霖铃》。这位老师也注意到了“景语”“情语”的关系:“寒蝉”“长亭”“骤雨”……包含的离别愁绪。下课后我向她提问:柳永外出,是一个女子送他,还是一群女子送他?她问我:这有什么关系吗?我说:你的课堂太平静了,能不能投入一个问题的石子,掀起思维的波澜呢?我们给学生讲了许多关于柳永的掌故:科举考试不如意,奉旨填词柳三变;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死后没钱埋葬,还是歌女们攒钱埋葬了他……这些内容不能白讲。“细察”柳词:柳永这一次离开什么地方?词里说“都门帐饮”,离开国都汴京。他要离开多长时间?词里说“此去经年”,一年多的时间。这该是一个大动静,东京城想必轰动,歌女们万人空巷,来送柳郎。如若一个歌女送他,不用搭一个帐篷吧?词里却是“都门帐饮”,讲究排场;相恋的女子为他送行,临别时只是“执手相看,无语凝噎”,两人受到环境的约束,都很矜持。柳永要到什么地方去呢?“良辰好景”“千种风情”都不缺。柳永要从“珠环翠绕”的汴京城到另外一处“风花雪月”的环境里去。其间,词句塑造了中国婉约词的第一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如此凄清动人。许多歌女围绕着柳永,可他心里只有一个女子,这种感情让我们特别感动,也格外珍重。
通过想象和联想,体味景语悟情语
再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人物“陆虞候”,其名字中的“候”是“时候”的“候”。但是在教学时不止一位老师将其读成了“侯”,导致词意变化为一个官职。“虞候”,本义是等候招呼。而实际上,文中的陆虞候是一个听差、爪牙。
一次,听一位老师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草蛇灰线”——小说细节的关联。例如林冲买了一把解腕尖刀,想去找陆谦报仇,苦寻5天也没有碰上他;最后在山神庙前,林冲用这把刀杀了陆谦报仇。又如林冲在离开草料场之前,特别小心地把火盆里的火踩灭,但最后还是因一把火,草料场被烧了……听完这位老师的讲解,我对他说道,想要讲好这篇课文,只讲“草蛇灰线”4个字是立不住的。还得再加上“寓意宛然”4个字——草蛇灰线,寓意宛然。
“景语”皆“情语”,细节处见内涵。林冲在风雪中投奔梁山,落草为寇。上梁山之前,林冲一心想回家,东京城里有他温暖的小家和贤惠的妻子,所以他要烫酒喝,要烤火,要保持身体健康;他要小心地把火盆踩灭,安全度过流放期,等待皇恩浩荡,特赦回家团聚。但是一把火将林冲的幻想全部烧毁,他只能落草为寇。正如金圣叹妙评:“此文通篇以火字发奇,乃又于大火之前,先写许多火字,于大火之后,再写许多火字……中间一火,独成大冤深祸,为可骇叹也。”然而一边是火,另一边是风雪,它们似乎都在争夺林冲。原文对“雪”的描写更是章回小说的经典:“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怎见得好雪?有《临江仙》词为证……”为了这场大雪,先是“却早冬来”,又有李小二浑家为林冲整治“棉衣”,渐渐引出风雪。
一切“景语”皆“情语”,施耐庵绝不只是简单地描绘一个林冲上梁山的背景。因此不由得让人对伟人毛泽东的敏锐心生敬佩,宋江上了梁山,把晁盖的“聚义厅”改成“忠义堂”—一字之差,他认定宋江走的是投降主义路线。
剖析“景语”,需细察、深思才能有所领悟。例如在李小二的店里,富安对李小二说:“烦你与我去营里请管营、差拨两个来说话……”“李小二应承了,来到牢城里,先请了差拨,同到管营家里,请了管营”。金圣叹评道“叙得是”。怎么“叙得是”?差拨地位低,要在营里坐班;管营地位高,可以在家里享福。但是在山神庙前被杀的是差拨,管营没事,正说明了林冲造反的局限性:连封建王朝的皮毛都碰不着,更何况皇帝呢?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思与悟都要靠想象,没有想象,学生面前的文字就是苍白的;有了联想和想象,才能生出鲜活的场景。那么,同学们的想象、联想能力从哪里来?是语文老师一节课一节课熏陶、雕琢出来的——没有联想和想象,哪来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