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魔幻之镜映照的现实史诗
2023-12-29木叶
马尔克斯:真实永远是文学的最佳模式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个身上有着无数光环的人物:《百年孤独》的作者,拉丁美洲文学泰斗,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许多作品的创作灵感直接来自现实,正如他一以贯之的写作原则——“真实永远是文学的最佳模式”。
·《枯枝败叶》是他看到一个老头儿带着孙子去参加葬礼而写。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基于一个沉默不语、忧心忡忡地在巴兰基亚闹市码头等候渡船的人物形象而写。
·《百年孤独》是基于一个老头儿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被马戏团当作稀罕宝贝来展览的冰块而写。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此,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开启了马尔克斯时代。本期名著赏析让我们跟随马尔克斯的笔触,透过魔幻之境,拨开拉丁美洲历史迷雾,看见孤独的真实面目。
找到《百年孤独》的正确打开方式
若论世界名著排行榜上十大最难“啃”的书,必然有《百年孤独》的一席之地。那么,要想把这本经典“啃懂”,不妨找到它的“正确打开方式”,同时保持思考,想想你还能从文中找到哪些有趣点。
第一把钥匙:
重复的人名
重复命名是一种富有拉丁美洲特色的命名方式。在小说主人公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二代、第三代成员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个个“奥雷里亚诺”“阿尔卡蒂奥”,而这些名字相同的人物大多有着相似的性格或结局:“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马尔克斯抓住了这个百年家族重复命名的传统,加深了整部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由于与世隔绝,马孔多镇的居民对于外来事物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即使是冰块这样在其他人眼中普通寻常的事物,也会被他们视为具有魔力的超自然现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甚至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时,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仍能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在封闭落后的“马孔多世界”,“冰块”象征着一种奇迹,代表着一种新生文明,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第二把钥匙:
冰块
《百年孤独》中有着“黄色花朵”“小金鱼”“黄蝴蝶”等意象,这些事物的出现往往象征着某种灾难或不幸。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去世时,黄色的花朵像无声的暴雨纷纷飘落;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晚年在制作“小金鱼”中与孤独为伴;终身瘫痪的马乌里肖·巴比伦身边围绕的黄蝴蝶……这些黄色意象在印证孤独和营造不幸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拉美文化中,黄色被视为凶兆、不幸,马尔克斯娴熟运用的黄色意象正是这一审美心理的体现。
第三把钥匙:
黄色意象
(节选自南海出版公司《百年孤独》,范晔译)
魔幻现实相互交织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将神奇、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现象融入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创造出了一个既荒诞又有趣的世界。如“丽贝卡吃土”这一情节在文中反复出现,带有浓重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以魔幻之笔,书光怪现实——《百年孤独》的艺术特色
经典呈现
·她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显然她父母或是其他抚养人曾斥责过这一恶习,因为她总是心有愧疚暗中行事,藏起口粮来等没人时再享用。……丽贝卡拼命反抗,力气之大与瘦小身量根本不符,他们不得不像扳倒一头小牛犊似的逼她服药,却难以制止她的乱踢乱踏,无法忍受她在撕咬和吐口水之余古怪难解的呼号。印第安人听得目瞪口呆,说那是他们语言中最污秽的辱骂。乌尔苏拉知道后,在药物治疗之外又加上了皮带抽打。……几个星期后丽贝卡显出康复的迹象。她加入到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的游戏中,他们把她当姐姐看待。她胃口颇佳,刀叉也用得不错。不久家人又发现她的卡斯蒂利亚语说得和印第安土语一样流利,手头活计也干得出色,还会哼唱音乐钟奏出的华尔兹舞曲,配上滑稽的自编歌词。大家很快就接纳她为家庭新成员。
文本研读
丽贝卡这个人物一出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是“食土怪癖”。她是个孤儿,初到马孔多投奔布恩迪亚家族。彼时她11岁,性情孤僻自闭,什么也不肯吃,“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直到后来乌尔苏拉通过药物治疗和皮带抽打等方法帮她改掉恶习后,她才渐渐地融入这个家庭。
“吃土”是丽贝卡抵抗不安与孤独的行为反应,内在原因是亲情的缺失以及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这一奇怪的恶习和布恩迪亚家族众人帮她改掉恶习的经过,象征了丽贝卡心灵的封闭孤独在家人的认同与爱中逐渐化解,迎来了“新我”。
马尔克斯曾在访谈录《番石榴飘香》中说他有一个整天啃吃泥巴的妹妹,她与丽贝卡一样是家庭的外来者,有着共同的食土癖好。因而马尔克斯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赋予了丽贝卡“吃土”这一特性,或者说在创作丽贝卡这一人物时他就已经赋予了她“吃土”的本能。
(节选自南海出版公司《百年孤独》,范晔译)
经典呈现
·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可他们仍然睡不着,整天醒着做梦。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
·还是奥雷里亚诺想出了办法,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帮助人们抵御失忆。……他用小刷子蘸上墨水给每样东西注明名称:桌子,椅子,钟,门,墙,床,平锅。他又到畜栏为动物和植物标上名称:奶牛,山羊,猪,母鸡,木薯,海芋,香蕉。……就这样,人们继续在捉摸不定的现实中生活,只是一旦标签文字的意义也被遗忘,这般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返。
文本研读
《百年孤独》中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无法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即人们渐渐习惯失眠,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甚至淡忘各自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失眠症”“遗忘症”这种具有强烈魔幻色彩的象征符号寓意深刻:“失眠”“遗忘”比喻拉丁美洲人民由于封闭、孤独、与世隔绝的生活被打破,受外来文明的浸染,正在逐步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忘他们想要摆脱命运控制的初衷,揭示了拉丁美洲百年逃不出循环往复的苦难的内在原因。这一情节的象征意味显而易见,警示着人们勿忘历史,勿忘昔日殖民入侵的残酷与灾难,勿忘其时民族的贫穷落后,以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象征手法隐含深意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常常采用象征手法来揭示现实世界的真相。从《百年孤独》这一书名来看,它具有耐人寻味的寓意,象征着一个世纪的与世隔绝,象征着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与文明。而小说0t0EZjeXFHX2Gj73hXbV1w==中的一些叙事符号,如“失眠症”“遗忘症”同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微写作
请你以现实生活中某个人的经历为原型,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灵感,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失眠症”场景片段。
魔幻现实背景下的孤独三境界
《百年孤独》以象征新文明的“冰块”开头,以马孔多小镇被飓风抹去结束,将孤独的主题贯穿始终,从个体之孤独、家族之孤独衍生至文明之孤独。
个体的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从第一代至第七代,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与孤独作斗争,但仍旧逃不过孤独的宿命。家族的开拓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因精神失常,被绑在树下度过晚年;第二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晚年在铸造“小金鱼”中孤独而死;第三代奥雷里亚诺上校的17个私生子均被杀……
家族的孤独
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共同属性。每一代人的性格和命运有着相似之处,7代人里一共有22个奥雷里亚诺,他们都对某件事物充满热爱,要么是热衷于实验,要么是热衷于战争。而最后一代有着“猪尾巴”的女婴被蚂蚁吃掉,意味着家族的消亡,预示着孤独的不可抗拒。
文明的孤独
马尔克斯曾表示,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马孔多镇最初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因外来文明的侵入而不断变迁,但同时当地的文化传统也受到了冲击,人们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文化潮流中逐渐迷失自我、陷入孤独,最终在遗忘中走向终结,消失于大地之上。
结语
半个世纪过去,《百年孤独》依然闪耀着拉美文明的孤独与魔幻之光。在这座纷繁璀璨的镜子之镇——马孔多,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小宇宙,在命运的推动下支离破碎,最终这座城市在羊皮卷被全部译出之时遭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生命中所有的灿烂,都要用寂寞来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