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并不是庄子的“背景板”

2023-12-29谭勇平

现代阅读 2023年22期

《庄子·逍遥游》的《五石之瓠》中,惠子上来就对庄子说他的“大瓠之种”是魏王送的。有人认为,这是有意强调他受到魏王的宠幸而来庄子这里炫耀,后面一句“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更显得惠子不可一世、得意扬扬、俗不可耐。

历史上的惠子本名惠施(约前390—约前317),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主张“去尊”(人与人之间平等)、“氾爱万物”(爱无差等)和“偃兵”(不使用暴力)。他曾当过魏国宰相,为魏王制定法律,“民人皆善之”。作为六国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者,他主张魏、齐、楚联合,并建议尊齐为王。

从这些事迹看,其时惠子已经功成名就,是国之重臣,因此他提到“魏王所贻”,只不过是为证明“五石之瓠”确有其物,而并非在吹嘘自己。

《韩非子·说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惠子的好朋友田需很受魏王重用,可惠子担心魏王对田需的宠幸不会长久,就用杨树为例告诫他要善待魏王身边人。他说杨树是很容易存活的树,即使让十个人去种,只需一个人去毁坏,就成不了林,因为相比栽种,拔除更容易。目前田需很受魏王器重,但如果想除掉他的人多了,他的处境就会十分艰难。这个事例证明了惠子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庄子超越功利、世俗,理想境界是直入天地的;而惠子本名家类儒,以功利观念处世,追求眼下现实。两强触碰,各含机锋,如燧石电光,熠耀后人。在课文《五石之瓠》中,读者很容易感受到庄子的高明豁达、高蹈出尘,却很少关注惠子。作为庄子生平唯一的知己,历史上的惠子又是怎么样的?本文对此作全面的探究。

富有智慧的政治家

惠子说:“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惠子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因为无用,他将大葫芦摔坏了。当然,作为名士,他肯定不会为一只无用的大葫芦而生气,他不过是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来暗指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对此,庄子用“不龟手之药”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庄子评论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逍遥通透、深于体悟的庄子见招拆招。不仅如此,他还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给惠子开出药方“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这样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盛水器,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发挥了“大用”;而使用葫芦的人也可以身心两闲,优游从容,这就是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这体现了庄子擅长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特长。

辩论完毕,文章后面不再详细叙述两人论辩的结局,但一句“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让读者联想到惠子当时一定是哑口无言。

历史上的惠子实际是一位博学善辩的哲学家。《庄子·天下》有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的记载。

惠子从整体上观察世界,论述“历物之意”:认为天地万物从无限大的“大一”,到无限小的“小一”,是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整体;提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是相对的,相同是绝对的”的“合同异”理论;还认为宇宙具有矛盾性,事物瞬息万变,事物、概念具有相对性、流动性。惠子观察世界的方法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惠子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百家中擅辩的思想家都愿意与他辩论,他的学说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惠子与庄子侃侃而谈,面对庄子的两次指责并无反驳,足以说明惠子是激发庄子智慧灵感的挚友。

庄子潇洒飘逸,道骨仙风,逍遥无待,养生全真,有他独有的大智慧、大作为,有一种超乎尘外的气蕴。而惠子渴望以自己所学来拯救乱世,所以他热衷于为政,也是一位有理想的大学者。

《庄子·秋水》记载,魏王任用惠子做国相,庄子听说后就去看望这位老朋友。都城中传说庄子这次来是欲取惠子而代之,惠子相信了这些谣言,便派人在都城大肆搜捕庄子。后来庄子主动去见惠子,以寓言把惠子得到相位比喻为鸱鸟得到腐臭的老鼠却自以为美,并自比鹓鶵,只吃练实,只饮醴泉,表明自己不屑于功名利禄。《淮南子·齐俗训》记载,庄子在孟渚钓鱼时看到惠子驾着百余乘规模的车队,声势煊赫地出使,就将所钓到的鱼全丢回水里去了。

从这些断简零星记载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性格差异很大,学术、政治观点也不同。两个极具哲学智慧的人在一起,往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的高手对决,肯定是针锋相对、互有胜负的。可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庄子·德充符》中,庄子又说惠子“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记载中的论辩,输的好像总是惠子。

惠子的著作、言论均已散佚,目前只留存一些片段式的思想观点,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各书之中,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能从其他人的转述中为后人所知。我们现在了解到的惠子思想,大多是《庄子》记载的。我们看到的是他人的描述,当然无法全面深刻地了解惠子的思想。在庄子的著作中,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视角,借批评惠子来抒发己意。正是因为如此,惠子似乎沦落为庄子的“背景板”。但历史上的惠子作为大学者和雄辩家,不一定总是辩论的输家。

他们两人,在现实政治观点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分歧也很大,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庄子的妻子死了,只有惠子去吊唁,可见庄子的孤独和两人的友谊。惠子看到鼓盆而歌的庄子,十分气愤,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两人感情十分深厚。

《庄子·徐无鬼》讲到,庄子为别人送葬,途经过世老友惠子的坟墓,他回头对跟随的人说:“有个楚国人不小心把白垩泥溅到了鼻尖上,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一下子就劈了下去,把那薄如苍蝇翅的泥点削除得干干净净。这个楚国人始终好端端地站着,脸色一点都没变,鼻子也没有受到丝毫损伤。宋元君听说了,把匠石找来,让他再表演看看。匠石却说,现在不能了,因为他的搭档早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就没有可以与我匹敌的对手了!”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他永远失去了一位一生珍重的知己。寓言虽短,却流露出庄子对惠子淳厚真挚的情感。

千百年后,庄子惠子同为灰土,但思想的明灯,历浩劫而不可灭。明代文学家钟惺在《邺中歌》里写道:“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经历几千年的尘埃堆积,历史真相可能会被湮灭,但我们应当秉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信念,尽力透过历史的深邃黑洞,探寻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