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好的方向,谓之青春

2023-12-29刘旭

现代阅读 2023年22期

高考以后,我们匆匆作别朝暮而处的物事,作出一个又一个选择。这些选择的终点是未知的,而因为未知,才精彩。

推荐人:木叶

推荐理由:没有一眼望到终点的道路,只有永葆热情、永怀期许的尝试。青春,就是在路上。

用时:8分钟完成:

我时常会想起那个上午。课间操改成了高考倒计时百日誓师大会,全体高三学生从书本中抽离,神色出奇一致,端望着主席台,听着面色凝重的教导主任讲话。讲的东西于主任而言,早已重复多年,倒背如流。可对我们来说,那些加油打气的话是饱含力量的。我们单手握拳,满目虔诚地念着誓言,稚嫩的声音回荡于空中。在四周,大红色的横幅迎风招展,“宁可头破血流,也要冲进名校大楼”之类的话语在风中飘扬。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有一首经典之作,叫《答案在风中飘》,而那时,风中飘着的,正是我们的答案。

但高考之后的选择,似乎就没什么标准答案了,在可参考的那一栏中,标注的都是大大的“略”,里面蕴藏着可供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誓师大会后,老师给每个人发了本书,那本书很厚实,是对考后生活规划的注脚。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大学的名称和代码,像早先年留下的电话簿或者邮政编码册。

那段时间,除了上课做题跑操,我最上心的事儿,就是翻书,扒拉那些陌生的数字,寻觅心仪的学校,试图从中窥见未来。很多同窗也都如此,饭后、午休前整齐划一地捧着本高校指南,心里幻想着,嘴里也叨咕着理想的城市、风景、专业以及未来。

当时的职业梦里,我想当记者,于是笃定心思,决意考传媒专业,指南里有关中国传媒大学的那个条目,被我涂上了重重的彩色,像划考试重点似的。但现实里,成绩时不时地波动让我总是谨慎地调整目标,试问自己可以接受的最差结果是什么。当心里预期的上限和下限都明晰过后,高考也就真的没那么令人畏惧了。之后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考试。

考试没什么波折,两天,4个科目,如往常一样在燥热的天气中平稳度过。身处异地的父母倒是忧心忡忡,在电话里千叮咛万嘱咐,他们的焦虑心绪由千里之外袭至我身边。我心里寻思着,似乎在这个问题上,我比父母更沉稳老练。当然,这是笑谈。

后来,我如愿去了大学,但当时凭感觉报考的专业和记者似乎并没什么紧密联系,每天学习的课程也都集中在广告领域,专业术语的轰炸时不时令我感到虚无。于是在念大学的前两年,每到高考季,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从前的日子,时不时还会凑热闹,看看高考作文题目,答一答文科综合的试卷。倒也不是后悔,或许只是念旧,怀恋那种感觉罢了。

如今回想起来,关于高考的记忆已渐渐斑驳了,对于考后的一系列选择,慢慢也都释然了。那时的选择似乎十分纯粹,不必战战兢兢,也不必过多考虑试错成本,无论是悲恸、欢愉、遗憾,还是狂喜,都来得格外直接和自然。

虽然当初所作的抉择在日后看来可能是盲目的,刚成年的时候认为最正确的方向,或许也不过是慌乱后觅得的一缕光亮。但那些都不重要,大胆尝试,一约既定,前路无阻。其实每个人生节点,也都与高考相似,只要遵从本心的选择,一往无前便是了,未知的路,哪条都蛮精彩的。

“所谓青春,并不是一条直路,会有分岔路,也会有小路和近路,还会有走不通的路,但不论你走哪一条,那都是你的青春。”看过导演周浩的一部纪录片,就叫《高三》,画面粗糙,声音嘈杂,但极为真诚。片里有同样的练习题、同样的广播体操和同样激昂讲话的主任。似乎在那个年龄段,各处都是同质的。刷豆瓣网的时候,看到有个评论是:“回过头来看,不觉得苦,反而觉得那种毫无保障、孤注一掷的豪迈,此生大约是再也没有了。”我心里跟着紧了一下,深以为然。原来对于那段日子,无论多大年纪,身处何处,大家都是颇有共情的。

高考以后,我们匆匆作别朝暮而处的物事,作出一个又一个选择。这些选择的终点是未知的,而因为未知,才精彩。

(来源:《视野》,有改动)

探索未知之旅

法国作家左拉曾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增加更多的知识。”未知的精彩之处在于无限的可能性,探索未知,不一定是进行长途旅行或刺激冒险,也可以从身边出发,翻开一本全新的书籍、开始一项想要尝试的运动、观察一株花的生长过程……放学铃响后,开始一场探索未知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