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巧用微信公众号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

2023-12-29李倩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11期

【摘 要】当前,人们对微信公众号已不陌生,各级各类学校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它们大多被用于新闻推送、活动报道,真正用于实际教育教学的颇为罕见。本文通过分析微信公众号的一键群发、到达率高,资源多样、学科融合,互动交流、数据分析等优势,进而详解微信公众号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巧用微信公众号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在教育教学中切实“打通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双减”;微信公众号;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1-081-02

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每日接收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消息铺天盖地,用户“读”或者“不读”,它们都显示在手机上。在“双减”背景下,覆盖面如此之广、用户如此之多、推送量如此之大的微信公众号如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否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能?带着希冀,笔者在近三年的反复实践中不断探索微信公众号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力求巧用微信公众号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

微信公众号及其特点

微信公众号是开发者或者商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账号,并通过该平台向特定的群体推送集文字、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信息,其本质应为公众号主持者与订阅者之间围绕特定话题的互动、沟通与对话[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都申请了官方微信公众号,用来推送一些学校相关信息供教师、家长、学生周知,相较于其他方式的广而告之,微信公众号应用起来更为便捷,传播更为及时。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一键群发,到达率高

微信公众号一般都有特定的订阅群体,只要关注即可成为该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微信公众号管理员一键即可群发消息。甚至说在微信公众号里面发布信息,都是能够全部到达微信终端的[2]。

2.资源多样,学科融合

如今,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教育教学成为学校和教师们关注的热点[3]。微信公众号信息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图片、图文、音频、视频等,其中以图文消息居多[4]。资源多样性这一特点使其倍受开发者和用户的喜爱,用于教学实践再合适不过了。

3.互动交流,数据分析

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消息”功能,教师在后台看到学生发的消息后即可答疑解惑;通过“留言”功能,学生可以在每条推送文章后面留言,针对当前话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数据分析功能,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哪类信息感兴趣、对哪节微课关注度高、对哪方面的知识有需求等,进而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微信公众号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衔接教学各个环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线上教学期间,各地都集中组织骨干教师录制了各学段、各学科的微课程,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教师线下答疑解惑,满足“停课不停学”时期的特殊需要,由此,我们也发现线上学习与线下的有效衔接是当前教学实际的需要。尤其是在当前“双减”背景下,笔者发现微信公众号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切实“打通最后一公里”,有效贯穿教学各环节,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将学习延伸至课后。

笔者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不断丰富微信公众号的资源,设计制作了60余节微课;把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制作成小教程,同时上传作品赏析,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针对信息科技的学科特点,笔者制作了大量的“你好天津”系列短视频,鼓励学生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家乡等,引导学生发现信息科技的强大魅力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密不可分。

可见,运用微信公众号“打通最后一公里”,建设的资源可以将教学各个环节有效衔接。例如,课前运用微信公众号的“投票”功能能够进行学情前测,再制作适合学情的微课;课中,学生观看微课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课后,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小教程、微电影等模块提升信息素养。这样,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而且有效衔接了教学各环节,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学习共同体。

2.创设虚拟学习空间,互动交流答疑解惑

笔者在日常下校听课中发现,初中信息科技课的课时经常得不到保障,如遇期末考试,有的学科还会将信息科技课挤占为期末复习课,无论教学任务有没有达成都戛然而止,又何谈信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创设虚拟学习空间,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资源整合,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点滴渗透,提升学生运用信息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信息素养。

当前,区域、学校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大多以新闻类的活动报道为主,罕见任教老师自己建立微信公众号。有的区级教研员会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创建微信公众号,进行教研资源整合,具有广泛的教学指导作用,但这并不一定适合每所学校、每个班的学生。其实,基层校老师日常教学中形成的资源很多,如果将这些资源整合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不但能够理清脉络、形成体系,而且可以作为区级资源的补充,更好地适配本校、本班学生,“自制资源补自家短板”。

此外,从微信公众平台进入,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发的消息,聆听学生心声,尤其是平日在课上不善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口,拉进了师生的距离。针对每节微课、每个小教程、每个微电影等信息的发布,学生都可以在其后留言、评论、交流,教师也可以适时挑选学生优秀作品进行上传,供学生分享与交流,搭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从而营造积极、浓厚的学习氛围。

3.多角度数据分析,自主进行收获检测

日常的信息科技课接近尾声时,教师会提醒学生将本节课的成果上传至共享平台后就可以离开教室,即使时间充裕也只是挑选一两个作品进行展示,无法掌握班级整体收获情况。而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帮助授课教师多角度地进行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收获检测。同时,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交互,师生基于互联网即可自由交互和学习,同时也便于教师更加精准地推送信息[5]。

教师针对每条推送的内容实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数据,并且在后台可以看到每天微信公众号的阅读次数和阅读人数,尤其是针对信息科技学科每周课时少的问题,通过数据分析观测学生在有信息科技课和没信息科技课的时间对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量,从而思考如何将信息科技有效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且学习效能持续发挥作用。教师甚至可以看到每个菜单及其子菜单的阅读情况,了解学生对哪个模块的内容更感兴趣,对哪类知识需求量大等。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布置测试题,学生作答后,通过微信公众号的自动回复功能即可获取答案,自主检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也可以通过发起话题或投票,适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大大节约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和精力。在互动、反馈与鼓励之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构建起新型学习共同体。

结 语

微信公众号比起其他的平台或软件、App等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不用输入账号密码,不用互相加好友,只需关注即可获取信息,且微信公众号支持图片、文字、音视频等格式的载入,无论是文章还是微课都可以轻松驾驭。此外,微信公众号具有投票、自动回复、数据分析等功能,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可以更好地帮助师生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董满超. 微信公众号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尝试——以人教版“必修二”中“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J]. 地理教学,2016(16).

[2]鄢姿俏. 教学视频公众号——从初探到推广[J]. 国际商务财会,2020(12).

[3]刘清华.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交互式移动教学平台研发与应用[J]. 中国新通信,2020(4).

[4]沈效良,葛翔.“微”时代下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课程教学改革——以《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21).

[5]张阿鹏.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交互式课堂及教学模式探索[J]. 考试周刊,2021(5).

作者单位:天津市南开区教师发展中心

编 辑:徐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