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赋能引领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

2023-12-29周小青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11期

【摘 要】湖南长沙市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设“智慧五育”新场景,构建智慧评价新机制,推动智慧治理新模式,智慧赋能全面引领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育评价;教育治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1-016-02

近年来,湖南长沙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精神,依托教育部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建设智慧校园,推进“智慧五育”,优化教育治理,推动“教学管评测”全方位变革,以信息化支撑教育现代化,引领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构建“智慧五育”新场景,引领育人方式变革

长沙市创设“智慧五育”新场景,构建了线上线下结合、虚拟现实融合、校内校外协同的育人新方式,打造更有质量的教育。

(1)智慧德育。长沙市开展“云思政”网络创新,遴选思政精品课355节,组织120多所大中小学进行“手拉手”思政一体化备课,形成了“有风景的思政课”品牌,获省思政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借助科技手段,推行“课程+文化+活动+实践”四位一体的德育,促进德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德育“看得见、摸得着”。成立在线家长学校,开通心理健康板块,提供家长课程、家长沙龙、育儿百科、专家直播、优秀家长评比等功能服务,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2)智慧教学。长沙市推动建设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93%,实施平板进课堂,常态开展智慧教学,变革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普及人工智能、编程教育,广泛开展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提高学生探究精神和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引入AI课堂系统,伴随式采集师生课堂行为数据,帮助教师精准诊断教学,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建成长沙智慧学堂,打造名师云课堂,让学生随时开展在线学习。

(3)智慧体育。长沙市构建智能化、趣味化、全场景的校园体育新模式,强化体育教学,智能分析学生状况,形成个性化AI体能运动作业,2022年,63.4万余名学生参与日常体育运动锻炼,累计参与1.13亿人次。依托“人人通”开展跨校、跨区、跨市的体育云赛,2022年寒暑假,带动17.8万户家庭参加云锻炼。长沙以智慧跳绳项目为切入点,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全面开展智慧跳绳、智慧游泳、智慧足球、智慧武术等活动,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智慧体育教育格局。2022年,长沙市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分别为96.83%、51.79%,同比分别提高2.13、9.76个百分点。

(4)智慧美育。长沙市打造数字美育教室,联通名师课堂,推送个性化资源,开展自主互动学习;联通省市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非遗馆等场馆的数字资源,支撑线上线下沉浸式教学;开发《博物馆里的美育课》《戏画西游——传统文化进校园》等网络课程,编写《美育》地方教材,涵盖湘绣、花鼓戏、铜官窑陶艺、长沙童谣等地方文化,打造在线公益课堂,传承长沙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普及和提升。2022年,长沙市城区艺术中考合格率达到94.83%。

(5)智慧劳动与社会实践。长沙市开发劳动与社会实践服务系统,开设劳动教育专栏,开发数字化的劳动文化课程、思维课程、实践课程、趣味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走进实践场馆。学生通过“人人通”账号网上预约,就能免费到图书馆、科技馆、植物园等开展管理员、讲解员、护理员等服务实践活动。2022年,评价结果显示,全市88.4%的中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劳动实践任务,劳动素养测评得分达82.37分,90.99%的中学生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状况感到满意,学生的学习态度、社会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得到显著提升。

构建智慧评价新机制,推动学校文化重塑

长沙市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了教育数据底座,积极推进基于过程、数据支撑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营造教育发展绿色生态。

(1)运用AI智慧课堂系统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引导学校利用AI智慧课堂系统,伴随式采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数据采集和自动化分析,生成课堂情感,学生发言、行为和考勤等多维学情报告,为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提供丰富、即时的课堂数据反馈,帮助教师精准诊断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助力专业成长。

(2)依托“人人通”优化综合素质评价。研发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并依托“人人通”将综合素质评价与劳动和社会实践、体质健康和在线学习等28个系统有效对接,伴随式采集学生成长过程性数据,以及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大数据,实现写实记录、整理遴选、自评互评、抽样插标、公示审核全流程信息化,智能生成学生数字画像,支撑中小学开展一体化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实现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智能化、常态化实施。“基于‘人人通空间’区域推进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与实践”项目获评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数据建模优化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围绕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三大主体,构建涵盖11项一级指标、48项二级指标、123个三级指标的测评体系,挖掘“教学研管评测”全链条大数据。先后探索并运用了K均值聚类算法、多元回归模型、多层线性模型,目前升级为多水平SGP增值评价模型,精准量化学生学业成长、教师教学效能、学校发展增量,追踪学校从起始年级到毕业年级学业质量的增值变化,突出考察学校对学生学业进步和能力提升影响的净效应,切实解决了因起点不同带来评价不公的难题,引导学校师生“不比基础比进步幅度、不比背景比努力程度”,激发了各个层次学校发展活力,涌现出一批深受百姓认可的优质品牌学校。首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电子地图”,通过图表、文字、动画等形式呈现不同区域、不同指标发展状况,为改进教育教学提供数据举证。“区域构建普通中学教育质量增值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项目获评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推动智慧治理新模式,优化育人生态环境

构建长沙教育发展指数,汇聚师生数据、教学数据、评价数据、舆情数据、安全数据以及“人人通”应用数据等,服务教育决策,支撑和引领教育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数字赋能科学决策。建成全市教育大数据决策指挥中心,智能分析学位供给、教育教学、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动态数据,为优化教育决策提供数据举证。根据学位指数预警,推动将中小学校规划千人指标由80人调整至90人。根据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的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学业负担偏重问题,将城区小学生上午上课时间调整到8:30;针对“部分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这一评价结果,2020年,发布全国首份“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状况评价指标”。

(2)数字赋能教育公平。建设录播课堂、专递课堂、名师网络课堂,全市遴选132所优质学校作为网络联校主校,为392所农村学校开设音乐、美术等课堂,城乡师生可同步教学、教研,实现对全市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全覆盖。建设31个省级网络名师工作室、286个城乡学校网络教研联盟,常态开展网络研训和智能研修,提升了城乡教师信息素养和校长数字领导力。长沙市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城市,2022年全市有35人入选国家级、省级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

(3)数字赋能“双减”落地。研发了作业管理系统,具有作业资源遴选、分层设计、一键发布、统计分析、时效管理和班级学情报告等功能,实现了作业智能批改、大数据分析。研发“一站式”课后服务系统,实现政策发布、课程开设、经费监管、选课报名等全流程在线办理,助力学校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开发校外培训监管实施系统,进行动态监测,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账户开通率、公示率、纳入监管率达到100%。

(4)数字赋能综合治理。开辟师德师风问题线索“码”上举报,督促教师规范从教行为。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办”、市内“一网通办”、市外“跨域通办”。推动校车营运在线监管、学校一键式紧急报警、校园视频监控系统与属地公安机关联网、“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覆盖率均达100%,有效提升了学校安全管理水平。长沙市连续16年获全省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考评一等单位。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市教育局

编 辑:仲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