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基本公共服务
2023-12-29黄家涛韦婧
【摘 要】湖北宜昌市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探索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教育大脑“1平台+3领域+N场景”体系,会用善用和用足用活智慧教育平台,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智能化教学、数字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水平。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教育大脑;教育基本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1-010-02
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门在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湖北宜昌市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辖13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现有各类学校899所,在校学生53万名,教职工4.7万名。全市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教育大脑,探索形成“1平台+3领域+N场景”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升级跃迁。坚持“标准+个性”“驱动+创新”“便捷+泛在”,聚焦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中的招生入学、教育评价、课后服务、学习辅导、校园安全、数字教育等一些关键环节,打造“上学一件事”链式教育应用场景,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助力打造宜学之城和教育强市。
招生入学一站服务,助推教育公平
为破解择校难题,推行“互联网+”阳光招生,实现“一站式”招生入学。研发义务教育招生平台,利用智慧城市汇聚的公安、自然资源、卫生健康等30多个部门数据,开通“鄂汇办”App、“宜格服务”小程序等移动端办理渠道。按照“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原则,在新生报名时自动关联比对,精准匹配划片学校。家长不用上传户口籍本、不动产证明、出生医学证明等资料,平台自动从智慧城市电子证照库中共享和调取,新生报名入学进展和结果信息直达家长手机,实现“数据网上核,家长零跑腿”。教育管理部门实时掌握招生过程中各学校的学位供需信息,配置算法从源头上根除“大班额”,及时采取“相对就近”原则动态调控局部生源扎堆情况,实现学校间学位智能均衡调整。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服务新生9万多名,数据匹配率达93.2%,有效遏制了“择校热”。
教育评价一台共享,创新评价改革
数字技术与教育评价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评价服务多要素协同发展[1]。以全市中考改革为契机,全面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和评价系统“一台式”互通共享的综合评价。全市共享“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果,支持中小学师生在宜昌智慧教育平台开通网络学习空间,高水平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在宜昌智慧教育平台上研发建设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系统。网络空间将荣誉证书、各类活动影像等多种数字格式素材归档,将班主任指导评语、教师日常评点及学生身心成长数据等多种记录沉淀,汇聚生成学生数字成长档案,破解以往过程性材料不易留存的痛点。评价系统基于网络空间大数据实证资料从5个维度、60个考查要点对学生进行评价,综合运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模式,学年评价结果按照初一20%、初二30%、初三50%的比例,折算成分数计入学生中考总成绩,开创了综合素质评价计分之先河。系统已积累学生成长档案18万份,评价数据超过5亿条,有效引导全社会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后服务一网尽揽,助推“双减”落地
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学习空间的限制与教育资源匮乏的桎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服务水平[2]。围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托得住、管得好、服务优”的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全市大力推进市县协同、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一网式”课后服务,获得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持续点赞。夷陵区依托钉钉搭建服务平台,构建“1+N+X”智慧教育生态体系,13万名师生、家长在线共建共享课后服务资源。基于平台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开设亲子云课堂、线上云阅读、网络家长会,打造一批“智慧+创意多功能室”,建设6个职业体验类社区学习场景。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等多所学校开拓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全面推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优课”“精品课”资源应用,开通“智慧教育”有线卫视频道,引入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高新科技企业的优质课程,形成覆盖义务教育全学段的22个主题、31门课程资源,以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助推减轻作业负担。全市统一开展“创造未来”科普类线上课堂,500多所学校、20多万名义务教育学段学生同步学习,课后服务的课程吸引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开放辅导“一窗式”服务,满足个性需求
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研修,开辟“一窗式”网学渠道,提升个性化学习服务保障水平。市、区教研部门依托“1+1+N”学科中心组、学科网络工作室等载体,加强对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备课、上课、观课、议课的全程指导,推出示范课、展示课、研讨课,提升学科教师教学水平,打造生动课堂、精彩课堂。广泛开展“三个课堂”应用,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开不齐、开不好”课程的难题。当阳市上线“爱问”志愿辅导平台,开设名师课堂、错题分析、阳光心理等6大板块,为学生私人订制“周末课堂”和“寒暑假有约”开放辅导服务。教育部门与宣传、文明办等部门携手,打出开放辅导课程菜单、志愿服务积分银行等制度组合拳,为“爱问”辅导质量进行星级评价赋分,志愿服务积分与教师、学校评先表优挂钩,纳入个人和单位志愿服务档案。平台上线以来,累计在线辅导7万人次,直播学习20多万人次,“爱问”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窗口缩影,已成为当阳文明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花朵护航一键直达,保障校园安全
建设校园安全智能平台,打通智慧城市与智慧校园安全物联边界,上线“花朵护航”应用场景,用数据为学校师生提供“一键式”安全守护。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学校校园环境“VR一张图”,抓住“进校、出校、校内、校园周边”四个关键环节,接入校园内外已建的道闸、测温、监控等设备,整合数据资源,重构校园师生安全管理流程,实现“一屏观全域”。教育部门与公安、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城运指挥中心等部门互通共享数据,汇聚“雪亮工程”“明厨亮灶”“两客一危”校车运行等视频监控,实时比对信息,监测预警情况。在试点学校安装校门口人脸识别和校园内重点区域智能探头,运用人脸识别、物联网、大数据、AI算法等数字技术,对接联通校园安全工作机制,做到危险提前警戒、隐患及时排查、事件快速处置,努力守护师生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舌尖上的安全”,筑起牢固的校园安全防护堤坝。
数字教育一体联合,优化资源配置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教联体(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联合发展共同体)战略部署,将之作为县域教育治理基本单元,推动“一体式”城乡教育治理机制重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档升级数字教育服务,推进数实融合教联体建设。运用数字技术,创造性落实内部治理共融共生、教师队伍共用共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成效共测共评、家校社共谋共治、条件保障共促共进等“六共”要求。建设400间互动录播教室,打破传统校园围墙边界,巡课巡考全域在线。会用善用和用足用活国家、省、市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全民数字学习场景,打造“互联网+学校”,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实施网络名师扶智和城乡结对交流工程,扩大名师名校优质资源覆盖面,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研发教师智能研修、精准教学应用场景,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范式。目前全市已有19个教联体入选省级示范,宜都市、西陵区等多个县市区实现教联体全覆盖,建设经验获得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杨俊峰.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实施路径[N]. 中国教育报,2022-04-06(4).
[2]吴遵民,蒋贵友. 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体系的现实挑战与生态构建[J]. 远程教育杂志,2022,40(5): 3-11.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编 辑:仲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