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家训诗的文学沿革及其思想内涵

2023-12-29田烨阳

新楚文化 2023年27期
关键词:家风建设思想内涵

【摘要】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萌芽于先秦,成熟于汉唐,发展于宋元,至明清达到鼎盛后回落。家训诗作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历代家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涵盖的立志为学、忠君爱国、齐家處事等优秀的教诫内容是当代家风建设必不可少的借鉴因素。

【关键词】家训诗;文学沿革;思想内涵;家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7-0030-03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名称: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古典文学生命意识的重构(项目编号:2022KY1544)。

一、古代家训诗的文学沿革

(一)历史渊源

家训作为家族或家庭中用来治家、训示等语言性工具,在书面家训中,除散文家训外,诗词家训也为我国一种特有的文献形式。因词起源较晚,家训词留存较少,兹不赘言。

以诗为教(简称“诗教”)在我国由来已久,“温柔敦厚,诗教也”最早见于《礼记·经解》,阐述了通过诗教可达到完善自我、行有规范的目的。《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直接道出了“诗教”政治服务的本质功能。随着门阀士族的兴盛为诗教提供了“家”的基础环境,诗教的范围及功用也进一步扩大至社会各阶层,逐渐由自上而下的诗教转换为平行运用的诗训,由单纯的教化黎民和怨刺上政的政治功能细化至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家庭训诫,家训诗由此应运而生。

(二)唐前概况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萌芽于先秦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对家训内容的生动描写,如《卫风·木瓜》《邶风·凯风》《小雅·小宛》《周颂·振鹭》等。其中《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宣扬人受于恩惠,当思图报,教诫受惠之人要谦逊诚实;诗人在《小雅·小宛》中,以兄长之态叮嘱兄弟“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要恪守教诲,勿让父母蒙羞。礼乐文明自先秦而生,以诗训的方式进行诫子家教在统治阶层已相当成熟,以口训的民间家教在许多文献的零碎记载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自秦汉后,诗训在民间家教中逐渐普及并发挥重要作用。

家训诗定型于《诗经》之后,西汉东方朔、韦玄成分别有《诫子》与《戒子孙诗》,东汉刘祯有《赠从弟诗》,西晋潘岳有《家风诗》,东晋陶渊明有《命子》《责子》、谢混《诫族子诗》等。两汉以文章见长,为人乐道的东方朔、马援、郑玄等家训诸作多以散文单篇的形式流传,至魏晋颜之推《颜氏家训》开家训著述之先河。相较于家训文在此时的繁荣兴盛,家训诗仅零碎分布于汉魏晋各个时期,数量较少且影响不大,此状态至唐代得以改观。

(三)唐后发展

继魏晋文学自觉以来,唐代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家训诗无论在质与量上均得到飞跃式发展。舒连会在《唐代家训诗考述》[1]中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为立足点,通过论述初唐代表诗人王梵志,盛唐代表诗人李白、杜甫,中唐代表诗人白居易、韩愈,晚唐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家训诗作,以及敦煌文献中《王梵志诗》《新集严父教》《崔氏夫人训女文》等民间家训诗,阐述了唐代家训诗具有内涵丰富、生动活泼、感情真挚的特点,并总结出唐代家训诗在延续与发展诗教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随着印刷术的广泛运用,宋元家训诗继唐代家训诗发展后进入成熟时期,诗作数量呈数倍剧增之外。代表作如王安石《赠外孙》、范仲淹《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苏轼《并寄诸子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示儿》、辛弃疾《闻科诏勉诸子》等。元代汉人许衡、于石有《训子诗》与《示衢子》;元代皇室耶律楚材在吸收中原家训文化的基础上作《子铸生朝润之以诗为寿予因继其韵而遗之》《为子铸作诗三十韵》等多首家训诗。

明清家训诗继往开来,至鼎盛后回落,500余年中涌现了诸如于谦《示冕》、王夫之《示侄孙生蕃》、魏源《读书吟示儿耆》、曾国藩《不忮诗》《不求诗》、张之洞《续辈诗》等家训诗。还出现了将有关教家训子的诗作汇编成书的普遍现象,其中清人张应昌所编选的清诗集《清诗铎》卷二十二“家训”篇,内容具有强烈且鲜明的时代特征。至此,家训诗从产生、发展到运用经过了漫长的检验与实践,成为历代家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绚丽瑰宝。

二、古代诗中家训的思想内涵

(一)立志为学

古代科举诞生于隋,兴盛于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唐代科举制的影响下进一步加强,极大地刺激了广大庶族地主阶层与寒门学子的读书兴趣,整个社会形成了一股读书至上的风气。勉励子弟立志为学的唐代家训诗与历代家训诗相比更具代表性,故本节以唐代家训诗为代表展开论述[2]。基于诗人的政治背景、价值观念、人生志趣、追求目标的不同,他们在家训诗中训诫子弟立志为学的内容与目标也有所侧重,一是登科及第,光耀门楣;二是惜时勤学,承绍家学;三是涵养德行,修身立节。

首先侧重以“崇尚科举,登科及第”来训诫子弟立志为学的家训诗以宰相权德舆、中唐韩愈为代表。权德舆《送从弟谒员外叔父回归义兴》(节选):

“异乡兄弟少,见尔自依然……余力当勤学,成名贵少年。”

权德舆为中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政治上励精图治、官至卿相、名重一时。此诗通过赞美异乡兄弟风度翩翩、年少有为来劝勉其要惜时勤学、早日入仕、功成名就、光耀门楣,展现了一代权臣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弟建功立业的重视与期盼。对于通过勤奋为学来达到建功立业目的还有韩愈的《示儿》(节选):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韩愈在诗中向儿子展示了自己通过寒窗苦读、勤勉科考,从一介寒生变为达官名仕的艰苦奋斗之路,结尾以“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训诫儿子要勤学苦读,勿要迷失方向。

其次侧重以“惜时勤学,承绍家学”来训诫子弟立志为学的家训诗以盛唐颜真卿、杜甫,中唐孟郊等为代表。颜真卿、孟郊均有《劝学》,分别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两诗均以“惜时勤学”来教诫子弟,望其勤学苦读,勿要辜负青春大好年华。杜甫出身于北方名望王族京兆杜氏,其家学源远流长,对家学的传承与弘扬在其诗《宗武生日》(节选)也有相应记载: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此诗中,杜甫为自己家族的传统诗学而自豪,劝诫儿子宗武要通过勤奋为学继承家族传统诗学事业,同时勉励其熟读《文选》,繼承父志,以绍家学。

最后侧重以“涵养德行,修身立节”来训诫子弟立志为学的家训诗以中唐白居易、晚唐杜牧为代表。白居易有《狂言示诸侄》(节选):

“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

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

诗中主要以知足常乐的思想教诫诸侄,以“一裘”“一饭”“一室”来劝勉晚辈要培养知足常乐的品德,以此做到修身立节。杜牧作有《留诲曹师等诗》(节选):

“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诗中告诫子弟与人交往要坦诚相待,做到相互尊重和诚实守信,切忌出尔反尔,忘人之言。

(二)忠君爱国

儒家“忠君”的伦理规范自士阶层产生以来便成为其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宋代“兴文教,抑武事”[3]的政策下,作为参政主体的士大夫在内忧外患的家国背景中所呈现出的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入世精神是家训诗中最富感染力的一面,故本节以宋代家训诗为代表展开论述[4]。

忠君与爱国在两宋家训诗中有较为明显的区分论述,以“忠君”为主题的有张纲的《弟侄三人同日受官实为吾家盛事,老怀不胜忭喜,作四小诗见区区之意(其四)》(节选):

“结绶满庭青若若,莫辞勤苦报君恩。”

李纲的《闻七弟叔易登科》(节选):

“君恩太山重,欲报鸿毛轻。”

曹勋的《送四子耜停四明二首(其一)》(节选):

“汝幸题舆接贤守,益修廉节报吾君。”

观以上诗篇,以“忠君”为家训主题的诗歌多作于登科后、赴任前,长辈教诫子弟要通过“报君”的形式达到“忠君”的目的。一方面折射出古代科举制至宋后进入成熟时期;另一方面反映出在崇文抑武的政策下,两宋文人得到了极大的优待,逐渐呈现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充分体现其追求服务政治、积极入世的精神面貌,因而家族长辈将此种博大的政治情怀融于磅礴的家训笔墨之中。

以“爱国”为家训主题的诗篇多建立于两宋文人的忧患意识上,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伴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威胁和时间的推移愈显浓烈和悲壮。苏轼有《送子由使契丹》(节选):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苏轼作别其弟出使辽国,在诗中以壮语告诫苏辙要不辞劳苦、不辱使命地完成国家赋予的使臣重任,让辽国君臣领略到中原朝廷的杰出英才,并肩负起弘扬大国威望、彰显大国风范的历史重任。还有陆游的绝笔之作《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面对南宋朝廷空有北伐之意,实无北伐之为的态度,陆游在弥留之际殷切叮嘱儿子,待王军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南北统一后,一定要在祭祀的时候将好消息告诉自己。诗句感人肺腑、情真意切,把对祖国的热忱与忧患贯彻到底,这种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与天下百姓。文天祥的《得儿女消息》为两宋家训诗增添了最后的光彩:

“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

孔明已负金刀志,元亮犹怜典午身。

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

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南宋末年抗元名臣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获后送往北方途中以绝笔的姿态为子女所作,以借古喻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沉郁悲壮的爱国情怀,“莫问”“来生”二词吐露了诗人以死报国的拳拳衷心和思念亲人的款款深情。如此声势浩荡、宁死不屈、以身许国的民族气节是历代家训诗中不可多得的。

综上诗篇,就内容和思想而言,以“忠君”为训诫主要内容的家训诗,重在抒发对君国的感恩与忧虑之情;以“爱国”为训诫主要内容的家训诗,重在抒发对祖国的统一与家国安定的渴望,彰显了“国家至上”的人生信仰,尤其是南宋末期家训诗中所展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是时代赋予的信仰追求、文明准则和价值尺度。

(三)齐家处事

明清时期伴随着宋明理学的发展与兴盛,儒家思想伦理的完备与成熟,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完善与健全,士阶层更加强调家族名望、祖宗家风和子孙荣誉。此时的家训诗尤为重视对子孙后代“齐家处事”的教诫,加之得以依靠严密的思想学说、伦理道义和家族组织进行思想灌输,教诫内容具有强制性和深入性,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子孙后代的骨髓之中,故本节立足明清家训诗[5],以清人张应昌《清诗铎》[6]卷二十二“家训”篇为代表展开论述。

《论语·大学·中庸》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7]在家国同构的理念下,古人认为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把家庭治理好,才能实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终极目标,所以“齐家”是明清家训诗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具体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勤俭节约等内容。于谦的《示冕》(节选):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

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

此诗是诗人任山西巡抚时为远在家乡钱塘、随祖父母居住的长子于冕生辰所作,展现其对子女非同寻常的教育方法。诗句浅显易懂、亲切感人,自始至终未有说教、训诫之词,但却达到了教诫子女的目的,营造了家庭和睦,父慈子孝的家教氛围。“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8]阐述了夫妻关系对于家庭关系、家族荣辱兴衰的决定作用,所以夫妻关系历来备受重视。清代女性诗人李毓清在《妇诫三首》中,分别教诫后代女子如何为媳、为妻、为母三个不同角色,其二(节选):

“敌体均伉俪,恩爱两不疑。红丝一系足,终身不更移……鸡鸣切诫旦,举案思齐眉。肯效不贤妇,琴瑟乖唱随。”

诗中强调夫妻在相处过程中应相敬如宾、平等尊重,总体表现了诗人相夫教子的传统思想和历代家庭对伉俪情深、从一而终的夫妻关系的追求与向往。

在古代家庭教育中,父辈为使子孙后代事业有成、光耀门楣,或使之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中明哲保身、绵延子嗣,通常会把“为人处世”的生活经验传授给子孙后代,具体包括慎择交友、崇德向善、谦恭和顺、谨言慎行等内容。其中沈青崖的《训子诗》(节选):

“恭顺承慈颜。气扬常自抑。性猛济以宽。小忿逞螳臂。”

诗人以通俗易懂、直白如话之词教诫儿子要以谦恭和顺之态为人处世,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控制自身情绪,切忌逞一时之快、贸然出头,勿要螳臂当车、夜郎自大,反映了为人之父的诗人对儿子为人处世的忧虑与牵挂。清代女性诗人汪嫈在《闺训篇》(节选)中教诫后代女子:

“长舌维厉阶,多言不如默……避嫌严瓜李,防微谨门阈。”

诗人引《诗经·大雅·瞻卬》中“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与曹植《君子行》中“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之典故,教诫闺阁女子要谨言慎行、防微杜渐,避免祸从口出之灾和瓜田李下之嫌,要从始至终维护好端庄稳重、清闲贞静的美德与品行。

古代家训诗厚植传统文化脉络,涵养儒家文化特质,践行“修齐治平”的理想信念,宣扬已在社会之中建立起来的道德风尚,其教诫内容顺应时代、审时度势,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训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的思想内容、美德风尚对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的新风尚中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舒连会.唐代家训诗考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6.

[2]彭定求,等編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M].北京:中华书局,1993:393.

[4]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全明诗编纂委员会,编.全明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张应昌.清诗铎[M].北京:中华书局,1960:779-790.

[7]论语·大学·中庸[M].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267.

[8]周易[M].郭彧,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95.

作者简介:

田烨阳(1993-),女,壮族,广西南宁人,文学硕士,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语文。

猜你喜欢

家风建设思想内涵
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红色家风建设研究
论习近平家风建设思想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与党内政治生态净化
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陈云的家风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论影片《铁皮鼓》对原作思想艺术价值的保留
探析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
《恋爱中的女人》主要人物形象的《圣经》原型分析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