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咏史怀古诗的文本解读策略
2023-12-29鄢麒麟
鄢麒麟
咏史怀古诗经久不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题材。在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经典的咏史怀古诗,是进行文化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关键。如何发挥咏史怀古诗的作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热爱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为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给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解读文本的时候需要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既要凸显作者的情感,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五个方面阐述咏史怀古诗的文本解讀策略。
一、弄清史实,文化导入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借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体现了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当初中生刚刚接触咏史怀古诗时,他们难免会找不到重点,如果教师直接灌输相关知识,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成长特点,给学生提供与古诗词相应的史料资源,一方面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气息,另一方面增强对文本的解读效率。比如讲七年级下册杜牧《泊秦淮》,在课程导入时,教师可以结合藩镇割据的史实,为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是在作者看到朝廷统治腐朽昏庸、藩镇拥兵自固、边患频繁、社会危机四伏的情景之下而创作的,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忧时伤世的思想情感。另外,这首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典故,并让学生思考陈后主为什么会亡国,作者为什么要在此时运用这个典故,为什么说《后庭花》是亡国之音。结合历史背景想想这一典故与现在有何关联,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对古诗内容进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杜牧借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其实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
二、体会意图,自主探究
咏史怀古诗大致可以分成“咏史”和“怀古”两部分,通过情景交融和鞭辟入里的写法,向读者渗透自己的思想,从而达到言志抒怀的目标。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真正意图,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尝试自主探究,挖掘咏史怀古诗蕴藏的情感,让学生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抓住作者的情感主线,去探寻更多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更好的理解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等情感。比如讲七年级下册李商隐《贾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贾谊和作者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再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认识到这首诗是在托古讽今,借西汉贾谊怀才不遇的遭遇讽刺晚唐统治者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寄寓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赏析与探究,如让学生思考首句中的“求”“访”两字有何深意,赏析次句中的“才调”二字和尾句中的“问”字怎样理解等,进而让学生感受本诗先扬后抑、议论精警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主旨。
三、比较阅读,分析写法
文本解读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要想对咏史怀古诗有更全面的认识,学生必须要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将其灵活的运用到日常学习中,学会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比较阅读,将多篇古代诗歌汇集到一起,寻找其中包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使学生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比如,寓情于景是咏史怀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作者经常用眼前的景物、古迹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一种写作方式。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一写作手法的理解,教师可以开展比较阅读,将《长沙过贾谊宅》《咸阳城东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古代诗歌进行整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从整体上感知故事内容,形成自己的认知。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再次赏析,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从立意构思、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总结这些古代诗歌的异同点,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同时也提高了诗歌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领悟情感,理性反思
每一篇咏史怀古诗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只看到表面,还要全面思考,做好理性的反思,通过作者的不同情感去审视现在,为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增添动力。初中生正值青春年少,他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咏史怀古诗去感化学生,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初中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品质与素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素材,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在教学《泊秦淮》时,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介绍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写作手法,还要注重对古诗内涵的挖掘,教育学生不要沉湎于当前的幸福生活,不做只唱《后庭花》的“歌女”,而是要勿忘国耻,做有志青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的价值,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
五、迁移训练,读写结合
咏史怀古诗的学习不能局限在教材中,还要进行拓展训练,将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迁移到实际中,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一直以来,阅读和写作都是不可分割的,语文教师要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融入写作训练,既能够拓宽课堂教学范畴,增添学习的乐趣,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插入古诗词,提升写作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写作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对咏史怀古诗有了一定的见解,绝不能囫囵吞枣,最终事倍功半。比如讲八年级上册杜牧《赤壁》,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正在和杜牧面对面的交流,此时会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自己想说、想问的内容写下来。在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由教师或其他学生扮演杜牧,与学生对话,解答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作者、古诗的认知。“千古文章意为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题材、情感、表达风格等角度进行选题立意,撰写书评、读后感,以《赤壁》为例谈谈自己对咏史怀古诗的认识,写一写自己的学习心得,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咏史怀古诗中蕴含着很多经典名句,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教师要让学生将这些名句牢记下来,并灵活地应用到写作中,使自己的作品更具人文底蕴。
总之,研究咏史怀古诗必须要从文本解读入手,只有掌握了文本的内涵,才能够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深意,实现高效的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采用情、景、理交融的教学方式,抓住初中生的兴趣点和求知欲,营造出一种别具特色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契合学生的知识层次,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古诗词,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