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2023-12-29张佳丽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袁隆平高中学生爱国

张佳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这就是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实际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传统,只不过在新课标的背景之下,这一传统需要进一步进行落实与创新,而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自然也就应当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的主阵地。面向当下的高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应当是一个空洞抽象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让学生在有充足体验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爱国主义认识的过程。学生体验的载体是什么?在笔者看来,最好的载体之一就是教材上的课文。将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挖掘出来,让学生形成爱国体验,进而收获爱国认识,就可以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下面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以下简称《喜看》)一文为例来说明。

一、高中语文课堂落实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抓手

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逐步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抓手。也就是说,爱国主义教育不应当只是爱国主义理论的教育,而應当是学生形成了爱国体验之后,将体验的收获进一步升华为“主义”的教育。从这样的逻辑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的抓手就是学生的爱国体验。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他们会从不同角度获得体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学习中的所思所想,都是学生体验获得的源泉。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所获得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体验都能够指向爱国,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面对这一客观事实,要将学生体验当中的爱国成分提取出来,并且进行适当的肯定与放大,才能够为爱国主义的生长寻找到土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基本载体就是课文,教材编写者精心选入教材的课文当中,不少都是与爱国主义密切相关的。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材编写的思路也不断地贴近学生的认知,当下的高中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已经没有了那些空洞的爱国主义说教内容,更多的都是一些有血有肉、生动精彩的文本,将这些文本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抓手,就可以为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基础。

同样需要强调的是,有了爱国主义文本并不意味着爱国主义能自然生成,其关键在于学生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引子,以将学生的爱国热情点燃,这样才能够放大学生的爱国体验,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动机,从而让爱国主义的种子真正长成参天大树。

二、榜样引领在落实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谈到爱国主义教育,总有一种方式会浮现在人们的面前,那就是榜样引领。无数的教育教学事实都表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榜样的力量所彰显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面向当下的高中学生,如何进一步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对于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能够让高中学生认同的榜样,往往是具有普世价值观、具有浓厚爱国热情的人物。很显然,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人物!

袁隆平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任何一个高中学生都不陌生。在《喜看》一文的教学时,笔者没有让学生直接去阅读课文,而是带领学生一起去了解袁隆平这样一个人物。笔者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事实:2023年6月28日,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部原秘书长,在抵达中国之后直飞长沙。他此次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碗来自非洲的杂交水稻米。他恭恭敬敬地将这碗米放在了袁隆平的墓前,盼望着袁隆平先生能够闻到非洲大地的稻谷飘香……另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实是:在2017年,马达加斯加货币的最大面值纸币上,印上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以此表示对来自于中国援助的敬意,表示对袁隆平先生的敬意!

在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之后,所有学生都为之感动,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心目当中,袁隆平也是一座丰碑。很多同学都对袁隆平去世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各种媒体上所表现出来的袁隆平的形象,深深植根在学生的心中。这样一个朴素的中国老人,帮助中国牢牢地将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帮助全世界很多贫困国家解决了吃饭问题……学生心中对袁隆平的那种朴实的爱,正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当上面的故事点燃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之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课文,从课文中了解袁隆平的点点滴滴,感受这位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有着怎样的营养价值。

于是,学生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当中,看到了一个“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的袁隆平。这就是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是“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形象。笔者在教学当中向学生提问:这样的袁隆平形象能够给你带来怎样的思考?伴随着这个问题,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曾经在高中学生的心目当中,院士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形象。可袁隆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农民形象呢?学生最终的回答是:抛开袁隆平院士的身份不谈,其实袁隆平一生的工作都在田间地头,他的心思全部在他的试验田上,他愿意为此付出全部;他期待能够在自己一小块的试验田里,看到更多地方的水稻丰收,看到更多人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后来笔者又问学生:如果我们向自己提一个“世俗”的问题——你能从袁隆平身上学到什么?那你会做出怎样的回答?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世俗的问题,是因为在学生的学习生涯当中不止一次遇到这个问题。但是在面对袁隆平这个人物的时候,这一问题似乎又不那么世俗了,这是一个能够打动学生、能够扣动学生心弦的问题。不少学生的答案都是趋同的:或许,在人的一生当中,能够做一件事造福更多的人,那这个人就是有价值的!袁隆平是中国的,是中国这片土地孕育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他身上的“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的决心,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厚植了爱国主义的土壤所在……

三、高中语文课堂上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在上面这样的教育过程当中,没有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但爱国主义教育又无处不在。袁隆平用自己的贡献,将中国符号印到了外国的货币之上,让一个外国友人将一碗大米放在了他的墓前,这是一幕感人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内心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这种情感滋养着学生爱国主义的不断生成,学生通过课文的解读会发现,爱国主义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爱国也是一个触手可及的行为。袁隆平毫无疑问是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学习榜样,这一学习榜样并不高高在上,他以一个丰满的形象站在高中学生的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慈祥的中国老人,面对他那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对着有人用大米构造出来的袁隆平形象,此时对爱国主义的任何描述可能都是空洞的,真正的爱国主义种子已然在学生的心田里植根。以后在任何场合提到袁隆平的时候,这个形象总会鼓舞着学生,总会让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进一步获得滋养。如此,在榜样引领的作用之下,爱国主义教育就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得到了落实!

猜你喜欢

袁隆平高中学生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探索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爱国学·晒佳作
在阅读的乐趣中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