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成长路上的“四个一”

2023-12-29胡务娟

教育家 2023年50期
关键词:四个一于漪名师

胡务娟

成功没有快车道,幸福没有高速路。所有的成功和幸福,都来自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波澜不惊的坚守。作为一位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常被青年教师问到该如何走好名师成长之路。回顾从教以来的点点滴滴,我想离不开的是“四个一”。

一个梦想

周星驰在他自编自导的影片《少林足球》中说道:“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这句话虽有些粗浅,却很实在,被很多人视作经典。教师每天站在教书育人的神圣讲台上,更应该有梦想。梦想的实现需要向导,而于漪老师就是我的人生向导。她深爱着学生,痴迷于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不断地鞭策自己,勉励自己,成为师者的楷模,成为一位“人民教育家”。我在执教早期就非常敬仰于漪老师,自那时起就暗下决心,要学习她——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一颗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近30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始终坚持尊重和热爱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记得那是2011年,我接任学校三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班里有一位“无心向学、‘无恶不作”的学生,前任班主任被他折腾得“叫苦连天”。刚开始面对他,我也很苦恼,但“爱的教育”提醒我要有教无类。我没有放弃他,而是把他当成自己的“宠儿”,比如在室外的“玩”习作的过程中,让他既当“摄影师”又当“模特儿”。久而久之,男孩被感化,对我也越来越信服,表现得越来越好。六年级一次校园观禾雀花的习作教学中,他悄悄走到我身旁,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明年这个时候我还想跟你一起去看花。”一瞬间,泪水在我的眼眶中打转。這大概就是“爱的教育”带来的力量吧,这个此前对老师有着巨大敌意的男孩想在毕业后仍有机会与老师一同赏花。

在改变“差生”,孕育花骨朵的过程中,我“玩”出了生活化作文研究的名堂,孩子们的文章屡屡见刊,在各级比赛中有着亮眼表现,我也出版了专著《静待花开会有时——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并成为广东省特级教师。

一本随笔

严格来说,《静待花开会有时——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只是教学中的一些随笔,记录了我在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包括课堂教学及课后反思,有成功之举,也有“败笔”之处,有教学机制,有学生见解,更重要的还是我的教学思考……我想,要成为一位名师,学做一个教育教学的记录者和反思者是最基本的。

从失败课堂走向赛课舞台。1995年,初为人师,学校安排我担任一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工作。我以为凭着中师三年、大学三年的学习和积淀,教好一年级的孩子不是一件难事。谁知,第一节语文课我就上得一塌糊涂,几乎整堂课都是自己在唱独角戏。那堂课给了我重重一击,自己太轻视低年级的教学,太不了解小孩子的心思了。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调动孩子课堂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力,适时把握和调控课堂节奏,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里教会他们听说读写,或许比一门心思钻研教材教法更重要。于是,我开始拜师学艺,向优秀的前辈学习,向他们请教课堂教学经验。

1998年,我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广东省新会市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观摩大赛。当时,我执教的是《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模仿作者描写杨梅的手法,将“主角”转换成本地常见的芒果,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孩子们看、摸、尝芒果,再模仿文本段落结构,用上“先……再……最后……”等关联词语进行随堂仿写。在引导点拨下,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氛围热烈,教学效果也非常好,我也因此获得了这次比赛的最高奖项。这一年里,我不但收获了人生第一次精彩的赛课,还被评为新会市优秀教师。所以,在成长之路上,新教师不要害怕失败,要有锐意进取的勇气。

从仿名师的教学反思中走向名师。1998年9月,我被调到师范学校,承担中师教学工作。三年后,中师停办。经过再三思考,我选择了回归小学,并且坚定地要求从一年级教起,就这样,我又一次回到了学校教学的“原点”。2002年秋,校长选派我代表学校赴深圳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观摩课比赛。因为适逢新课改,我们特别挑选了教材中新增的篇目《小狐狸卖空气》。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们邀请了名师前来指导,经历了不下10次的磨课,以及无数次的教案修改再完善。虽然最终没有取得最高奖项,但我很庆幸自己登上了课改的大舞台,眼界变得更加开阔:主题教学、组块教学、诗意语文……各种教学流派给我带来思想的强烈碰撞。然而,如何才能在纷繁的流派中守住语文的根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辩证以待。

于是,我又沉下心品读专家对新课标的研究,关注名师的成长历程,重视各种课堂教学后的反思。我模仿盛新凤老师执教的《金钱的魔力》,学会了如何“吃透”教材,懂得取舍;学会了如何把握“学情”,懂得施法;学会了“锤炼”语言,练就教艺。我模仿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会了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拿来用、改着用的方式,教会学生进行批注,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教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文字背后作者的感受与思考……在实践过程中,我将心得体会写成文字。没想到几年下来,竟小有收获,先后有三篇文章在国家级刊物中发表。

每位名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他们的经历和教学风格或许不能被复制,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对自己有极高的要求,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青年教师可以择一人为“师”,如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向于漪老师学习就赋予我孜孜以求的动力。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比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简约、开放、灵动、有效”的教学风格。此外,主动开展新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工作,参与或主持过10多项区级以上课题;30多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中公开发表,近50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励。就这样在教学一线写着记着,我的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成长。我深信,如果没有反思,教师职业生命只是“实践—实践—实践”的简单叠加;只有加上反思,教师职业生命才能实现“实践—反思—提升”的螺旋式上升。

一个团队

“独行快,众行远。”我的蜕变离不开学校大家庭的孕育,离不开如明灯般的于漪老师。在逐渐成长成熟之后,我期望助力更多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搭台子、压担子、结对子等多种途径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些年里,梁柏腾、冯艺红等一批语文名教师已经成为学校语文教学的中坚力量,走上了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教学活动舞台。

2018年,我成立了自己的区级、市级工作室,截至2021年,有6位成员获评为“小学语文高级教师”。2021年我成为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工作室通过以研修促提升、以活动促成长、以课题促研究、以示范促辐射等方式促进了工作室学员的可持续性发展。近两年里,工作室19位成员大多成为各学校的骨干教师,两名学员成立了市级工作室,一位成为市级教研员,两位成为兼职教研员。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于漪老师毕生的追求,也是我从教生涯中笃定的人生信条。未来可期,希望我亦能为更多青年教师照亮前行之路。

猜你喜欢

四个一于漪名师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四个一”并举,构建自主学习型课堂
“伟大”与“渺小”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