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爱”成为一种“伤害”

2023-12-29徐夫真

教育家 2023年50期
关键词:小南小凯同伴

徐夫真

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满足他们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提升。反之,人际关系不良或出现人际困扰则容易导致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增多,出现社交退缩、攻击甚至是自伤等心理社会适应问题。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也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议题。

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儿童青少年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更要从积极的取向来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诉求,引导儿童青少年发现并使用自身和外在的资源,建立与重要他人的亲密联结。

相爱相伤的亲子关系

小文的脑海中常会想象一幅祥和美满的画面,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有说有笑地聊天、品尝美食。但从高一开始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她不敢也不愿与父母同桌吃饭。她说,有时一句有口无心的话便会招来父母一连串的训导。例如,小文吐槽“学校里的饭很难吃”,或者感叹一句“今天的作业太多,累死我了”。往往话音刚落,父母就启动了教育模式:“再难吃你也不要点外卖,外面的饭不能保证卫生,而且耽误午休时间。”“中午不要出校门,出来就瞎逛。”“你要专心学习,只要努力就能考上名校。”“上个学什么都不干,还累,我们辛苦上一天班还没说累呢,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小文如果有反对意见,父母就会越说越生气。如果不说话,父母就继续“长篇大论”。好好的一桌美餐,小文却总感到味同嚼蜡,难以下咽。终于有一天,她忍不住跟父母大吵起来,一家人不欢而散。这之后,她有意与父母错开时间,早晨不吃早饭,直接去上学。下午放学后就直奔自己的卧室,父母吃完饭后她才出来,或者直接将饭拿回卧室吃。周末或假期时,她索性晚睡晚起,避免与父母碰面。小文不仅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在校期间也变得少言寡语。不规律的作息使她上课提不起精神,常因为打瞌睡被点名批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看到其他同学为了高考而努力,她的压力与日俱增。晚上焦虑得睡不着觉,口腔起了溃疡。学业表现、同学关系、身体状况,小文生活的各个方面似乎一团糟。其实她明白父母的苦心,但觉得父母不理解她的感受。而父母也意识到应该转变态度,但看到孩子爱搭不理的样子就控制不住情绪。用小文的话来说,她与父母之间是“相爱相杀,有点虐的亲子关系”。一家人都为此而感到苦恼。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双向的情感联结,是个体生命历程中发生最早、影响最深远的重要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可分为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密两个层面。亲子冲突主要是指父母与孩子在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分歧、对立、不一致等,反映了家庭内部的紧张关系和沟通问题。研究表明,亲子冲突较高的儿童青少年更可能表现出焦虑、抑郁、社交回避,甚至会将这种冲突的关系模式泛化到其他人际关系中。亲子亲密代表着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体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支持、信任、紧密的情感联结。亲子亲密是维持良好家庭功能的关键因素。多项研究发现,亲子亲密会带来儿童青少年积极的心理社会适应。与父母关系亲密的个体更少表现出焦虑、抑郁、退缩、攻击等情绪和行为问题。

小文家的情况并非个例,不少父母在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占据“权威”地位,习惯性地采取说教式的行为。如何缓解亲子冲突、构建亲子亲密关系?这需要父母与子女的共同努力。

首先,亲子双方要辩证地看待冲突的意义。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当子女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和要求时,并非意味着对抗,他们或许只是在尝试表达自己的自主意愿,这其实是成长的信号;从儿童青少年的角度来看,渴望自主并非要抗拒父母的建议,而是要关注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只过滤性地听到其中的批评和指责。

其次,有技巧地处理冲突。当亲子之间存在冲突,双方僵持不下时,持续的争论既无法分出胜负,也没多少意义。父母不妨后退半步,深呼吸,收回即将出口的“狠话”。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管教,也不象征着无能的示弱,而是在给双方预留思考的空间;儿童青少年则要理解父母后退的这半步意味着尊重和包容,而不是对自己的“纵容”。同时,父母“后退半步”的方式,实际上给子女示范了一种冷静处理冲突的态度——在亲子关系中,即使据理,也不必力争,剑拔弩张的情境之下,难以进行有意义的讨论。

再次,保持有温度的亲子关系。恰当处理亲子冲突更有助于修复亲子关系,甚至会增强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度。父母与子女需要冷静处理亲子冲突,但冷静不等同于冷漠或忽视。因为冷漠或忽视会使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情绪联结,容易导致儿童青少年产生强烈的被抛弃、被拒绝和被忽略的感受,更可能产生无助感、无价值感,不利于其独立人格以及社会性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带来代际传递的影响,不利于下一代的亲子关系。

避免同伴关系困扰的旋涡

小南拿起书包又放下了,想起在学校的经历,她就不寒而栗。她和小右是同班同学,也曾是很好的朋友。一次“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中,小右当众说出了小南儿时的秘密,其他同学跟着起哄,甚至有人把这件事发进了班级群,还有人因此给小南起绰号。小南感到自己在班里抬不起头,总觉得大家在背后议论她。而小右觉得小南开不起玩笑,其他同学也认为小南是小题大做。后来大家不再提起这件事,但小南却始终没能放下,她感觉同学似乎都在疏远她,课上小组讨论、体育课分组练习时,好像没人愿意和她同组。这种被孤立的感受让小南很痛苦,她害怕课上的小组讨论,也害怕上体育课,开始经常借口身体原因不去上学,偶尔去一次,感到的是同学更排斥她了,后来索性不去。可在家她同样不好过,担心跟不上课,担心被爸妈训。她很懊悔跟小右分享秘密,也觉得自己很无能,不会处理与同学的关系。

同伴群体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同龄人之间有着相近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验。发展资源理论指出,同伴的接纳、友谊支持是儿童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重要外部资源,可以使其获得归属感的满足。同伴拒绝和排斥则会使儿童青少年产生强烈的疏离感、孤立感,甚至是无意义感。被同伴排斥和忽略的个体通常具有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社交退缩、盲从、缺乏责任感和坚持性差等特点。与同学相比,朋友是与儿童青少年情感联结性更强、关系更亲密的同龄伙伴。朋友之间可以提供情感、信息、工具、精神等方面的相互支持,良好的友谊是其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研究发现,亲密的朋友关系意味着高质量的友誼,可以缓解儿童青少年因家庭处境不利、负性生活事件等导致的不良影响。但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可能加剧他们的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影响其学习投入和身心健康。因此,引导儿童青少年积极处理同伴关系问题、解决友谊冲突,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教育课题。

首先,要积极处理与同伴、朋友之间的冲突,不要因此而退缩或拒学。再好的朋友间也难免存在矛盾和冲突。而这其实是一个双方反思和学习的机会,双方都可以觉察自己的想法、对方的立场、朋友间的边界和责任等。冲突处理得当不仅会修复友谊,而且会促进彼此的成长。能妥善处理矛盾和冲突固然很好,但也要认识到同伴关系并非生活的全部,不能因为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困扰而拒绝上学。小南用不去上学的方法来减少被孤立的焦虑和痛苦,其实是以一种问题(拒学)来解决另一种问题(人际关系困扰),反而使自己陷入了不良循环。教育者不妨引导小南思考:除了不去上学,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应对自己的人际困扰?是否可以寻求父母或老师的帮助?能否与小右进行深入的交流?教育者还可以引导小南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思考“害怕”的原因,进而探讨和“害怕”相处的办法。多元的思路更有助于帮助小南走出人际困境。

其次,亲密朋友既要保持健康的边界,也要有共享和分担的意识。所谓健康的边界是指朋友之间要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愿。教育者要帮助案例中的小右学会保守和尊重朋友的秘密,在朋友遇到人际困扰时做到感同身受,和朋友一起面对,而非站在对立面或成为旁观者。

再次,要学会选择朋友,良师益友会促进个体的发展,但如果结交损友则可能会误入歧途。研究发现,不良性质的同伴群体或朋友群体更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参与违法活动、过度冒险行为等,对其道德品质发展甚至人身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所以,教育者不仅要引导儿童青少年建构良好的同伴关系,更要帮助其结交益友。

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双向奔赴

张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向来学习好、纪律好的学生小凯为何多次在班上顶撞自己。小凯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班主任张老师认真负责,不仅课上课下严格要求小凯,还让同桌监督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张老师在生活上也很关心小凯,还向学校提议要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当的关照。但小凯似乎并不感激张老师,也不想成为特殊关照的对象。最近小凯成绩退步了十多名,张老师严厉批评了他,认为他不懂事、不知珍惜。小凯却说张老师多管闲事,处处针对他,“常像唐僧一样训诫我”,360度无死角地監控他。他甚至开始厌学、拒学,上课趴着不听讲,课后也不写作业。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加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投入和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进而提升学业成绩、自尊心和心理韧性。同时,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儿童青少年能接收到来自教师的正面反馈,感受到被肯定,从而建立起更积极的自我认知,更有勇气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不良的师生关系则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学习兴趣降低、问题行为增加、学校归属感减弱等。因此,建立和维持良好、适度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重要前提。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基于教与学的过程而自然形成师生关系,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渐培育相互信任的、接纳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会增加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润滑剂和催化剂。

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儿童青少年的实际需要,避免主观性。教师应在他们真正有需要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责任。上文中,教师显然未能从小凯的角度来理解他的需要,给予他所需要的关照和支持。而只有小凯感受到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再次,教师要保持适度的权威性。尊重儿童青少年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并不意味着削减教师的权威性。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是具有专业胜任力的精神导师,也是儿童青少年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要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鼓励他们在陷入关系困境时,主动寻求相应的支持。

猜你喜欢

小南小凯同伴
月牙花
千 纸 鹤
小凯身上的怪味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不能什么都吃
寻找失散的同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洗澡
我该辞职吗?
野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