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2023-12-29采,符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35期

文 采,符 娜

(扬州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扬州 225009)

0 引言

高校科技期刊是一类由高校主办的科技类学术期刊,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如今,在中国的上千所高等院校中,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一本或多本学术期刊,高校科技期刊在行业中的占比不容小觑,但其整体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学术认同度不高、影响力不强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1]。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目前我国科技论文产量已在国际学术界名列前茅,但大部分高校科技期刊并未占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稿源优势而获得发展契机[2]。业内学者针对“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大量文献调研及探讨:朱剑[3]阐释了“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学术期刊处于尴尬境地的根本原因在于期刊的“体制病”,呼吁加快制定高校学术期刊整体改革方案;丁佐奇等[4]和孙劲楠等[5]针对高校主办的SCI期刊对ESI学科建设的贡献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主办的SCI期刊在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方面均对其高校ESI学科的建设具有一定贡献,提出一流期刊发展和一流学科建设互促共生的具体建议;杨保华等[6]统计了多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主办的中文理工类综合期刊,提出培养科研新人、培育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内涵式发展策略;唐慧等[7]基于高校办刊人员的问卷调查,研究了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以上关于“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的研究主要从客观数据或办刊人员视角出发,少有立足于基层高校教师主观意愿展开的研究探讨。事实上,高校教师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是高校科技期刊的主要服务对象,更是“双一流”建设和期刊建设的中坚力量和联系纽带。讨论“双一流”建设下的期刊发展之路,理当问需于人、问计于人。本课题基于问题导向方法论,以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和探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路径,以期为相关期刊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 问卷发放与回收

结合既往问卷调查研究结论和实际情况,设立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4大类: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年龄、职称、高校类型等);满意度和阅读偏好(对高校科技期刊的满意度、常用的文献和学术信息获取渠道、近2年阅读高校科技期刊的频率、感兴趣的期刊数字出版服务和网络宣传形式、受欢迎的期刊论文推送形式);投稿意愿及作者服务(在高校科技期刊发表文章的经历、在高校科技期刊发表代表作或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意愿及条件、不在高校科技期刊投稿的主要原因、希望期刊提供的作者服务);“双一流”建设和期刊发展的认知及诉求(高校科技期刊对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是否支持期刊评价指标纳入“双一流”考评体系、在“双一流”背景下提高期刊影响力的措施、对高校科技期刊的工作建议或其他诉求)。

通过微信群、QQ群向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的理工科教师发送问卷星网站制作的问卷链接,2022年12月1日开始发放,截至2023年1月10日,共收回有效问卷473份。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有效问卷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1.0%,这与高校科技期刊主要服务于科研起步阶段的青年师生有关,因此青年教师对高校期刊的问卷调查表现出更高的配合度和关心程度。职称结构方面,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其他职称的占比依次是9.7%、35.7%、49.9%和4.7%。高校类型中,“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比例为55.2%,普通高校为41.6%,其他类型高校为3.2%。

2.2 满意度和阅读偏好

关于高校科技期刊的满意度,仅有40.2%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32.8%表示一般,27.1%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大部分读者群体对高校科技期刊的用户评价不高,说明高校科技期刊目前的工作亟待改善。高校教师常用的文献和学术信息获取渠道有:SCI等国外文献检索数据库(80.1%),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文献检索数据库(95.3%),百度学术等学术搜索引擎(93.4%),ResearchGate、科研之友、小木虫等学术社交网络平台(27.1%)。其中,“双一流”高校教师使用国外文献检索数据库的比例(97.0%)高于普通高校(85.8%)和其他高校(53.3%)。此外,结果还显示,学术社交网络平台这种新兴的学术信息传播方式在科研群体中也占有一定的市场[8],值得高校科技期刊的关注。关于近2年使用高校科技期刊论文的情况,7.8%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阅读,32.1%表示偶尔阅读,44.2%表示极少阅读,另有15.9%表示没有阅读过。说明大多数调查对象对高校科技期刊的兴趣不高,或者他们在获取学术信息时并不优先考虑高校科技期刊。调查对象认为有吸引力的数字出版服务和网络宣传形式有:普及论文开放获取和期刊加入更广泛的数据库(80.6%)、读者个性定制期刊内容(88.2%)、开发适用于移动终端传播平台的学术信息呈现方式(77.4%)、增加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学术互动(59.4%)等。其中,期刊开发个性化定制模式,有针对性地推送作者感兴趣的学术内容,这对于综合性科技期刊而言,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缺少专业特色而难以获得固定读者群的问题。开发适用于移动终端的阅读传播形式以及增加在社交网络平台的学术互动,可以使读者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学术信息,实现实时学术交流互动。对于期刊论文的几种常见推送渠道,读者的接受度排序依次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推广(89.6%),电子邮件推送(65.1%),通过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进行RSS订阅(14.2%),通过纸质版本寄送(8.2%)。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仍是最受读者青睐的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期刊要重视新媒体的开发利用,以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吸引读者关注,满足读者便捷高效获取文献信息的需求。

2.3 投稿意愿及作者服务

关于在高校科技期刊发表文章的经历,38.9%的调查对象表示发表过多次,29.0%发表过1次,没有发表经历的占32.1%。说明大部分高校教师在高校期刊发表过论文,高校科技期刊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而关于代表性或高水平研究成果是否会在高校期刊发表的问题,仅有15.0%的调查对象表示会,61.1%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会,23.9%表示不会。对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不同高校类型的调查对象投稿意愿存在差异。选择不会在高校期刊投稿的“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教师的比例分别为28.4%和18.4%。由此可知,教师将其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在高校科技期刊的意愿较低,且“双一流”高校教师的发表意愿更低。可以理解为“双一流”高校教师的科研要求和考核任务更高,或其发表论文动机多为学术兴趣、进入学术主流圈等内驱力,因此希望在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更高的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成果,普通高校科技期刊无法满足其需求。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和学者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的优质稿源匮乏的困境可能进一步加剧。当问及“在哪些条件下会考虑将代表性或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在高校科技期刊”,91.0%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职称评定、工作量统计等方面得到本校认定时会考虑,64.7%表示有可观科研奖励时会考虑,21.8%表示有编辑或主编约稿时会考虑。这表明部分教师的发文动力来自职评聘称、职务晋升和科研奖励等外在驱动力,因此他们在符合学校考核评价规则的情况下会倾向于将优质论文投向高校期刊。而被调查者表示不在高校科技期刊发表文章的主要原因是期刊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不高(89.4%),论文成果不符合职称评定、基金项目结题等考核要求(78.8%),期刊缺少专业特色(64.6%)等,同时,期刊的评审专业度、编校质量和编辑服务等(37.2 %)也有待提高。在高校科技期刊开展的衍生服务中,受欢迎的有:提供论文写作规范指导及投稿建议(54.1%)、推送学科前沿信息和优秀论文(77.8%)、组织学术交流会(78.9%)、宣讲学术道德和伦理知识(26.8%)。

2.4 “双一流”建设和期刊发展的认知及诉求

76.7%的教师认为高校科技期刊对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必要的或有一定相关性,仅有23.3%表示不确定或不太需要。对于将高校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纳入“双一流”考评体系的措施,有42.9%的教师表示支持,而46.7%则表示无所谓或不了解,还有10.4%表示反对。结果说明:在大部分教师群体的观念中,高校科技期刊确实具有办刊的重要意义,但对“双一流”建设的贡献不大或两者关联性不高。关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高高校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措施,48.4%的被调查者认为期刊应加强学术评审和质量管理,56.7%认为应加强期刊数字出版和智能出版工作,50.1%希望期刊组织国际学术会议,36.4%支持由学术带头人担任期刊主编并建设高水平编辑团队。在对高校科技期刊的其他诉求或工作建议的开放性回答中,被提及较多的高频词包括:影响因子、评价、政策、质量。大部分意见集中在期刊的影响因子提升、人才绩效评价政策以及期刊的学术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

3 结论与建议

3.1 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期刊发展的主要矛盾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日益突出的发展困境。要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深刻认识和把握好期刊发展的主要矛盾。

首先,高校科研人员对于高质量学术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在科研活动中,了解前沿的学术进展和研究成果对于科研人员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工作者需要权威、精准、及时的学术信息来指导研究工作,但在现实中面临着信息过载和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难题。高校期刊,特别是综合性的科技期刊,在提供学术信息方面存在着滞后性、局限性和同质化的问题,无法满足科研人员对于学术信息的需求,因而他们需要依赖国外期刊或者其他权威期刊获取所需文献信息,从而造成了高校科技期刊学术市场流失的问题。

其次,高校科研人员对于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需求与高校期刊的水平和影响力不匹配。在学术界,科研成果的发表是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大高校希望能够通过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大量论文来提升大学排名和学术影响力,高校科研人员也希望通过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来满足各种学术考核评价指标和提升自身学术竞争力。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期刊在学术影响力、引用频次和国际知名度等方面与国际一流期刊存在较大差距,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这导致了高校期刊在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方面的竞争劣势,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学术论文,进而从根本上限制了期刊的整体发展水平。

总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科技期刊行业发展的矛盾突出表现为高校科研人员获取高质量学术信息、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需求与高校期刊不能充分满足此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加快,这种需求可能愈发强烈,矛盾日益加剧。认识和把握好期刊发展的主要矛盾,对于破解高校科技期刊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发展困境至关重要。

3.2 提高期刊服务水平,建立互促发展新局面

高校科技期刊只有与“双一流”建设紧密关联,才能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促成高校期刊与高校建设的相互发展,有学者提出将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和办刊水平纳入“双一流”考核的评价体系[3,9],但高校教师群体对此的支持率不太高。因此,除了形式上的外部关联,高校科技期刊更应努力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才能与“双一流”建设建立真正的内在关联性,满足科研人员获取高质量学术信息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迫切需求。

首先,期刊要加强学术评审和质量管理,坚持以质选稿、以刊育人的工作理念,给科研人才提供专业、公平和健康的学术出版环境,以增加高水平科研成果在高校期刊上的发表比例,提升期刊整体的学术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其次,要加强高校期刊的智能化出版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赋予了学术出版内容更丰富的出版形式和更广阔的宣传空间,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文章相关的音频内容,以视频形式展现论文实验过程和部分实验结果等,可以更高效、全面地实现学术信息传播;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搜索浏览数据判断读者需求,通过电子邮箱、微信等方式精准推送期刊论文和学科前沿信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期刊的可见度、利用率和影响力。最后,期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提高作者服务水平。如定期面向作者开展科研写作知识和写作规范、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道德宣传、数据分析方法等宣讲和培训,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教学资源或线上科研咨询服务等。

总之,高校科技期刊只有切实从用户需求出发,提供优质服务,才是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期刊服务用户的过程也是厚植学者情谊的过程,提升学者对期刊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促进人才资源和优质成果反哺期刊,进而从源头上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才能形成期刊与“双一流”建设互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3.3 走开放办刊和国际化办刊道路,努力提升期刊影响力

要解决期刊发展的主要矛盾,满足高校科研工作者获取高质量学术信息、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需求,根本问题是要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扩大期刊影响力,提高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认可度。要达到这一目的,高校科技期刊必须走开放办刊和国际化办刊道路,实现由“编辑部内部办刊”到“国际化开放办刊”的转变。

首先,实现国际化办刊须加强国际学术合作。编辑要积极关注国内外著名学者的最新学术研究,通过承办、组织学术交流会、作者见面会等方式凝聚学术群体,将高校期刊办成便于高校学者面对面探讨交流的学术平台。还可以积极邀请国内外优秀学者参与质量把控和期刊出版,吸引国际高水平科研成果在高校期刊上发表,提升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其次,开放办刊须注重期刊品牌的建设和宣传。科研工作者当下开始热衷于在Facebook、Twitter、知乎、小木虫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取学术信息和交流专业问题。高校科技期刊要重视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期刊品牌建设。如国际三大顶刊Nature、Cell、Science均创建了Twitter官方账号并参与学术社群的互动,获得了超过200万的粉丝关注,起到了良好的期刊宣传效果。学术期刊还可以利用YouTube等视频网络平台发布论文视频摘要、研究录像、新闻报道式视频、主编或作者的访谈视频等,多维度地提高期刊在学术界的关注度,以提升期刊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10]。最后,走开放办刊和国际化办刊的道路,是对高校科技期刊办刊人综合能力的考验。高校科技期刊须任人唯贤,聘请有出众科研才能、有学术魅力且热衷于学术出版事业的学术带头人担任主编或加入编委会,建设有国际学术视野和过硬业务能力的学术型编辑队伍,努力提升高校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力。

3.4 推进国内外期刊论文等质同效评价制度,为优质来稿提供公平宽松政策支持

高校教师将其代表作或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在高校科技期刊的意愿受到政策制度的严重影响。由于目前众多高校在确定教师入职待遇、职称评聘、岗位工作量化考核以及研究生毕业考核时,发表在国际期刊的论文权重明显大于国内中文期刊[11],教师在高校期刊发表优质论文的意愿较低。因此,政府和高校应加大对高校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制定引导性和鼓励性的政策吸引优质稿源,削减优秀论文外流趋势,推进国内外期刊论文等质同效评价制度的建立,为高校期刊的优质来稿提供公平宽松的政策支持。2020年2月,教育部和科技部已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力求规范SCI论文的评价,破除论文“SCI至上”的不良风气,启动科学编制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推动建设与世界科技强国相适应的科技期刊体系。可见顶层已经开始迈出改革学术评价体系的步伐,在高校中推行以科研成果实际价值为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成为可能。当然,对高校期刊的“倾斜性”政策须建立在科学、充分的评估调研之上。根据学校的综合情况从入围ESI全球前1%或千分之一的学科论文发表数、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篇均被引频次、前沿和热点论文数等方面对高质量文章进行分析,综合衡量本校高校期刊文章的学科竞争力,为建立国内外科技期刊论文等质同效评价制度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同时,协助高校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确保科研人员在高校期刊上发表的优秀成果得到公正评价和认可,鼓励教师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发表在祖国大地上,发表在高校科技期刊上。一旦有了大量优质稿源的助力,高校期刊的影响力必然提升,形成马太效应将会吸引更多的校外甚至国际优质稿源。期刊获得稳定的优质稿源后,文章学术水平提升,科研工作者从高校期刊获取高质量学术信息的需求也迎刃而解。

4 结语

本研究从高校教师的视角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矛盾,即高校科研人员获取高质量学术信息、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需求与高校期刊不能充分满足此需求之间的矛盾。笔者总结出以下高校科技期刊行业的展路径:通过不断提高期刊服务水平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高校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推进国内外期刊论文等质同效评价制度,为优质来稿提供公平宽松的政策支持。研究结果对高校科技期刊适时调整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