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本位模式下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2023-12-29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35期

刘 飞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1200)

0 引言

当今时代,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中,随着经济、技术等不断发展,高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也在随之转型。在国家出台的有关应用型高等学校转型政策引领下,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结合学校实情,立足“工本位”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高修养、技能型、创新型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工本位理念模式主要包括3个要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创造与利用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学习能力。

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育人场所,不仅可以提供学习环境,而且拥有大量学习资源,是助力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单位。2021年,教育部提出高校依托本校图书馆建设“未来学习中心”任务;2023年,教育部高教司要求探索推进“未来学习中心”试点,发挥图书馆优势,整合学习资源,利用新兴技术,构建智慧学习空间。未来学习中心的建立是人才培养转型、高校教育范式改革的新路径,探索工本位模式下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1 相关研究现状

工本位(Work-Based Learning)主要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技术教育,是指教育学习的目的、场所、途径、内容均以工作为本,是通过工作实践掌握特定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1]。国内学者基于工本位理念研究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改革等内容,例如刘阳阳等[2]研究了工本位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吴金文等[3]结合产教融合育人思想,建立了工本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吕春英[4]提出从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工本位理念;张会影等[5]则基于工本位宗旨研究了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等问题。

学习中心于20世纪70年代被定义为是一种服务[6],此后学者研究了具体服务内容,提到含有图书馆服务[7]。未来学习中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和实践为基础,旨在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和兴趣[8]。图书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建设者,除了提供基本的学习场所,还能提供资源、技术、设备等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环境掀起了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在此背景下,探讨能够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切合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未来学习中心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学者关注。例如兰利琼[9]分析了智慧图书馆与未来学习中心的内涵问题;杨静等[10]思考了智慧图书馆背景下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问题;黄如花等[11]研究了全球高校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进展。

综上所述,我国已有学者在工本位、未来学习中心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但从工本位视角,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路径等问题较为缺乏。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以下简称浦江学院)为例,分析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理念以及工本位模式下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路径问题,旨在推动高校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助力学校整体发展。

2 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理念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下,知识资源的获取与利用越来越便捷,读者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这就要求未来学习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应当依据科学合理的建设理念,打造出智慧化学习中心新范式。

首先,立足智慧教育背景,合理应用现代化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通过空间-设备-技术-资源交叉融合,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通过场景化理念再造空间,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符合工本位模式人才培养要求,创造出智慧化的学习生态。其次,以用户需求为本,根据师生教学科研的新特点、新需求,结合学校实情,建设多元化、多功能的学习空间,满足自主学习、协同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需求,以师生终身发展需要为目标,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综合分析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最后,注重跨部门协同建设,与学校网信中心、科研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合作,拓展学习中心功能,形成互利互补、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学校学习服务保障体系。

3 工本位模式下未来学习中心构建路径

3.1 工本位院校人才培养特征

工本位院校人才培养立足于为社会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使其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作为一所独立本科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有关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将工本位植入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多学科发展,为学生提供面向市场的多样化专业选择,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注重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国内外合作机会,使学生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增加实习经验、提升国际视野的机会,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国际化人才。

3.2 工本位院校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路径

从时间角度,未来学习中心应当满足用户全天候学习需求,即建立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体系。具体来讲,未来学习中心可以结合实体场地+虚拟网站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小范围24小时实体阅览室以满足用户的线下学习需求,建立智慧门户网站以实现全天候线上访问资源、荐购资源、查阅学习中心各项服务等功能。

从空间角度,未来学习中心可以建立多样化的空间,为师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平台,除了传统的借阅室、自习室,还可依托先进技术建立研讨室、实验室、文化体验室、虚拟空间、创客空间等,鼓励学生在多样化空间中自由学习讨论,还可按需布置学习场景,丰富直观感受。另外借助在线会议、协作工具等手段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远程交流,促进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帮助为辅,构建一个开放、多元、自由、便捷的学习环境。

3.3 延续传统服务的同时,强调个性化服务

未来学习中心除了传统的图书借阅、原文传递、查新查引等服务,还需要依据师生需求与兴趣爱好,创新服务内容,开展个性化场所与资源服务。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创新基地,未来学习中心需要结合工本位理念的要求与特点,不断创新与改进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围绕师生教学科研过程,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平台与方案,通过不断地功能拓展、实践探索,提供实践场所与资源设备,辅助实践教学,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助推学校整体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3.4 借助新兴技术,实现知识与智慧服务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飞速发展,新技术的诞生对于社会各行各业都有深远影响,如果不紧跟时代步伐,必然容易被时代所抛弃。未来学习中心作为图书馆转型之一,应当积极研究并应用新兴技术,助力资源组织与共享、学习平台与工具、数据加工与分析、教学科研支持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例如借助虚拟增强现实技术使师生可以沉浸式学习,利用智能化工具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扩展学习资源并增加互动交流等,有效利用新兴技术,能够实现资源聚合、信息素养教育、文化育人、智能互动等更多知识服务、智慧服务的拓展,助力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学科发展,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与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下,高校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推动世界一流人才培养新模式。工本位模式下的未来学习中心构建,要注重实践功能的建设,关注学科交叉培养,开展数字技能的培养,强调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致力于开展更多更有效的知识服务、智慧服务。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离不开校内各部门的协同推进,应在校领导的指导下,由图书馆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合力展开推进建设。图书馆应当抓住机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环境优势,主动应变,创新升级服务方式、功能定位、服务内容,建立好未来学习中心,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助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