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3-12-29林家栋
贾 乾,石 晶,林家栋
(空军预警学院雷达士官学校,湖北 武汉 430019)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的新模式,以强化思政教育为目的,以丰富专业课程内涵为方向,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核心是育人,本质是给课程树魂。各专业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当前,军队院校正积极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途径,这不仅是践行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3],更是培养专业军事人才的必由之路[4]。思政资源是一座富矿,但是如何将其融入专业课程却始终是个难题,这就要求广大军队院校教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作为军士专业课程教学的中心环节,将思政内涵落实于专业课程教学主渠道,贯穿军士教育全过程,并结合当前军事职业教育特点、现实军情、军士学情,因材施教,坚守军队院校教育主阵地,让军士素养培育的“盐”,潜移默化地溶进军士专业课程教育的“汤”里,在价值传播中凝聚专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于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在实战演练中为战育人。
一、当前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随着新形势下“两征两训”的征兵改革,军队院校教育不仅体现在次数上从“一”到“二”的量变,更是体现在质量上从“优”到“精”的质变。这种质变既包含对专业课程内容的夯实、授课质量的提升,更包含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标准、严要求。
(一)在教学理念方面,思政意识尚未真正入脑、入心
1.在教员队伍方面
思政育人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员是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一线战斗力,更是实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关键。但现实却是部分教员课堂“亲和力”差,在教学环节偏向各自的“责任田”,对思政教育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思政育人往往浮于表面,未能正确平衡育才与育德的关系,思政意识有待增强;因学科不同、专业有所差异,部分教员缺乏课程思政的示范性和专业性指导,缺少深入挖掘思政内容的动力和魄力,执行能力和育德能力均有待提高。
2.在军士队伍方面
新时代“00 后”军士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活跃,但由于身处和平年代,对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奋斗历史知之甚少,而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易被表面现象蒙蔽双眼,难以分辨各种“低级红”和“高级黑”。此外,军士在课上“抬头率”偏低,对于思政内容“不愿听”“不想听”和“不爱听”,思政意识仅停留在耳边,价值观的形成仍存在偏差。部分军士甚至把部队当作跳板,觉得用青春换取的“贡献”价值微不足道,军人价值感缺失,这些都是政治信念弱化、奉献意识不足的体现,其本质是思政意识尚未真正入脑、入心。
(二)在实践教学方面,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各自为政
1.课程壁垒难以打破
军队院校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的高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思想政治课侧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精神引领,专业课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或装备的实操演训的课程壁垒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员易陷入“单兵作战”的尴尬境地,专业课教员易忽视思想政治课对专业课程的潜在影响,在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时易陷入“孤岛化”窘境,这导致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各自为政,课程壁垒固化难破,彼此之间难以相互交融。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显性思政课程与隐性专业课程间的关系,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在早已自成体系的专业课程中过多地进行思政教育,就容易打断已有的教学计划,甚至会对专业课程教学成效起反作用,专业课程变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实施就会缺乏针对性、现实性和科学性。
2.融入方式刻板强硬
专业课教员教书育人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基础,而课程思政则是教员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但现阶段,多数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却较为刻板与强硬[5]。有的教员仍以重知识传授和强技能培养为主,弱化了对军士人文素养的关注度,多选择在课前几分钟或课程结尾生硬地实施思政教育,对于思政教育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有的教员仅仅将意识形态等思政内容原文叙述或简单罗列,缺少自身的思考感悟和育人内涵的提炼,情感价值引领不足;甚至有的教员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简单地贴上课程思政的标签,口号化和形式化严重,结果变成为思政而思政,课程思政流于形式化。
(三)在评估体系方面,课程思政评估指标不完善
1.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科学的评估体系是衡量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虽然思政教育更注重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和价值观的引领,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衡量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目前常见的课程思政评价主体往往以评价专家为主,忽视了以军士需求为核心的问题导向以及教员自评和思想政治课教员参评的辅助作用,评价主体较为单一,思政育人效果说服力不强。
2.评估维度较为单一
各学科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课横向贯通不够,缺少科学性和统一的标准,仅以课程思政实施结果作为衡量思政育人的评估标准,尤其是未能把握好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复合性和长期性特点的“方向盘”,缺少过程性、系统性和可衡量的多维度科学评估体系,这仍然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一大难题。
总体来说,当前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可归纳为:全员思政意识不强、各学科壁垒固化难破、课程思政评估指标不完善等。因此,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在着手备战打仗的基础上,必须充分意识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积极探索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深挖细融思政元素,化专业课程资源为育人资源,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切实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军士教育全过程。
二、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军队院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应摒弃与思想政治课的简单顺序交换,着力聚焦专业课程体系,深入挖掘两者间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打破思想政治课“孤岛化”窘境,消除与思想政治课“两张皮”现象,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实现从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育人向专业课的立体化育人转化。因此,军队院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专业课程体系找原因、从思政素养提升找方法、从科学评估机制找方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最优解”。
(一)强化顶层设计思政要素,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水平
军队院校要立足于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本着“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宗旨,由上而下共同发力,深挖细融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育人能力,以解决使思政育人和专业课程教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1.加强顶层设计
军队院校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但加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大势所趋,应做好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如图1 所示,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
图1 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方案
以某专业课程为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支撑,以课程教学计划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为出发点、聚焦点和着力点,以军士需求为导向,把教员放在思政建设的主导位置。在专业课程思政的正向设计中,教员所灌输的思政内容要有深度,融入的思政元素要适量,手段方式要科学。教员要通过开发思政特色金课和积极创新教学设计模式等来支撑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持续推进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形成合力。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员在反向设计时要明确思政教育意义,融入思政内涵,消除“思政”会影响专业教学的思想顾虑和误解,全员统一思想,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在行动上积极,要让思政育人内化于心。教员要吃透教学内容,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间的关系,找准思政教育切入点,借助思政案例库,绘制“课程思政元素地图”,力求破除专业课程壁垒。各单位应适时适量开展思政小课堂、思政练兵比武等特色主题活动,引入接地气的思政辩论、饱含情感的思政演讲,做到“基因式”融合,让思政的“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里,切实达到育人效果。教员要创新课程形式,完善思政教学设计,利用启发式、探究式、情景式、辨析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思政内容化盐入水般融入授课环节。借助教员牵头、军士参与的指导帮带模式,确定教育研究课题,将思政育人成效作为评功评奖、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上级牵头构建科学评估体系,利用智能评估手段以评促改帮助教员反思思政教育融入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和自然,目的是达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知识、能力和素养三维目标的可测性、可达性,提升师生思政素养和教学质量,推进思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走实落。
2.挖掘思政元素
军队院校的各专业课程所含“思政味”有所不同,因此,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绝不是一次性工作,专业课程在保留自身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要吸收、借鉴思政课的经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循序渐进,先“富矿”再“贫矿”,要考虑专业课程类型、课程特点,实事求是,各有侧重。这就要求教员在专业课程准备阶段,挖掘的思政元素要有铸魂性,能在典型案例中巧妙融入,并对军士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思政含量要有高阶性,要与专业知识相适应。思政含量太少,达不到协同育人的效果;思政含量太多,又喧宾夺主,影响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思政内容要有创新性和挑战性,既要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俱进,又要灵活融入专业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太生硬或太笼统都会消磨军士的学习热情,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降低其学习兴趣。譬如图1 所示某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从专业技能(崇尚科学、思战尚武)、中华传统文化、党的新理论(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军人职业素养(荣誉感、使命感)等多个方面深入挖掘。
3.提升育人能力
育才先育师,育人先强能。教员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其思政意识、思政素养和思政育人能力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为此,专业课教员首先要充分理解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落实专业课程为战育人要求,勇于发挥工匠精神,主动精研教材,反复挖掘和梳理专业内容,合理设计思政方案。其次,教员要高标准、严要求,强化育人导向,引导军士在当下多元文化的交流激荡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军士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职责。最后,专业课教员在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和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员的指引和帮助,采取多形式跨专业的方式集思广益,如集体备课、召开专题研讨,完善思政设计,合作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和共同研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等,提升队伍建设力量。教员只有瞄准提升育人能力这一关键点,发挥价值引领功能作用,搞清楚“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才能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二)破除课程思政固化思维,着力解决思政融合难题
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不应该是“悬浊液”,而应该是“溶液”。如何做到有机融合,让思政育人和专业课程教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当前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所亟待解决的难题。
1.创新教学设计模式
军队院校在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理论讲解)、能力目标(技能培养)和素养目标(价值引领)。要做到深度融合,就要在“深”字上下功夫。首先,积极创新教学设计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设计“三转两融”的教学模式。“三种转变”:教学主体由教员向军士转变(体现寓德于教),教学内容由知识讲解向合作探究转变(体现团结协作),教学方式由灌输式向问题式转变(体现独立自主)。“两种融合”:线上线下融合(体现创新性与学习能力)和参与式融合(体现沟通交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注重激发军士的参与感、获得感,帮助军士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防止课程思政形式化和表面化,不断强化思政育人意识,使课程思政更接地气、更有活力,在潜移默化中达成素养目标。其次,教员要利用激发参与、实践互动、及时反馈、头脑风暴和翻转课堂等环节,改变单纯的理论说教授课模式,采用军士易接受的方式手段,改善其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认知态度,增强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扭转“不愿听”“不想听”和“不爱听”现象,激发军士情感共鸣,实现军士专业知识的内化与独立人格的塑造,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最后,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智慧课堂、VR影像等形式)贴近实战演训,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2.开发思政特色金课
会讲是前提,讲好是关键。思政育人的落脚点是育人,所以专业课教员的首要任务是要结合专业课程性质,开发具有思政元素的特色金课,让专业课程“思政味”更浓。其次在遵循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和逻辑架构的基础上,夯实思政特色金课的“地基”,采用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画龙点睛式和隐形渗透式等方式,划分课程单元,将教学内容与思政素材有机融合。如采用专题嵌入式,在讲授某专业课程中“联合制导武器作战”“GNSS 定位原理”和“惯性导航原理”等教学内容时,以俄乌战争为思政素材,嵌入科技强军、强军强国的思政元素,将知识目标和素养目标有机融合;采用元素化合式,实现知识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实现“1+1>2”的思政育人效果;采用画龙点睛式,针对关键教学内容精准发力,如在讲授某专业课程中“北斗系统”内容时,以北斗系统发展历程为时间线,引出北斗人攻坚克难的事迹,融入家国情怀,体会“无‘钟’之困、布‘站’之难”,增强军士的民族自豪感;采用隐形渗透式,教员可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做好军士军旅生涯的引路人。最后以军士需求为出发点,抓住问题关键一击即破,以军士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专业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因势利导,引导军士思考和探究军队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注重军士课堂参与性,贯穿讨论交流辨析,重视学习体验感和参与感,课上畅谈专业知识,课间交流理想信念,课下探讨军旅生涯,在保证“抬头率”的基础上,增强“走心度”,真正做到“又红又专”,助力课堂化有形于无形,调动教员和军士双向互动,建设思政特色金课。
3.绘制思政元素地图
借助课程思政案例库,绘制“课程思政元素地图”,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堂教学各环节,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添砖加瓦”。以某专业课程为例,“课程思政元素地图”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始终是军队院校专业课程实施的首要任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从军士的求知需求出发,遵循成长规律。在完善课程思政设计方案中,既要以教材为支撑点,又要挣脱教材中专业知识的束缚,借助传统文献资源、新媒体资源以及军队综合信息网资源等多种渠道,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辅助,结合典型案例与相应的知识点,精心策划案例内容,适时地融入不同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化盐入水般融入教学过程,让“课程思政元素地图”在教学授课环节激发思政活力,让专业课程的内容更有深度、融入方式更有温度、实施效果更有力度。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让课程思政真正深走实落,牢牢把握培养军士深切的家国情怀和“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军人气质总基调。
图2 某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地图”设计方案
(三)完善课程思政评估指标,加快构建科学评估机制
军队院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估机制来衡量思政育人效果,这样才更有可信度,才能真正促进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发展。因此,军队院校应依据思政育人的原则,完善课程思政评估指标。如表1 所示,可设多元评价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和效果检验机制3 个一级指标,其中多元评价机制包含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功能4 个二级指标,评价考核机制包含表现性、测试性、过程性和结果性4 个二级指标,效果检验机制包含探究性、合作性、概括性和独立性4 个二级指标,并对3 个一级指标和12 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权重赋分,来解决思政育人和专业课程教学“同向同行、协同效应”下怎么评的问题。
表1 课程思政评估指标
1.采用多元评价机制
多元评价机制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既能促进教学改进,又能检验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以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功能为指标。一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实施方式和预期效果等,评价内容是衡量思政育人效果的前提,是科学评估体系的指路灯;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军士、专业课教员、督导专家和思想政治课教员等,科学评估体系的评价主体不应是某个人的“孤军作战”,而应是全员的“协同作战”,它需要听取不同的意见;三是评价方式多元化,包括定量与定性评价、他人与自我评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四是评价功能多元化,构建有效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评价系统,既能监测课前、课中和课后等教学全过程,又能借助智能评价系统,帮助教员及时回溯和反思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2.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最终目的是要思政育人“用得着”“看得见”。以表现性、测试性、过程性和结果性为指标,首先根据专业课程类型灵活选择考核方式,全面客观评价思政育人效果。其次结合军士表现和阶段性测试,以过程考核为主、结果考核为辅,激发教员对思政教育的反思改进,激励军士参与课程思政实施的兴趣。最后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增加军士互动实践环节,充分评价教员“教”和军士“学”的思政育人效果。
3.落实效果检验机制
以探究性、合作性、概括性、独立性为指标,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思政育人效果检验机制,结合课内外教学内容,分组探究讨论与合作学习。针对某一难题,组内讨论并选择代表总结发言,以培养其概括总结能力;针对具体情景,军士走上讲台展示,以培养其自我肯定精神;针对特定主题,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以培养其独立自主能力等。这种效果检验机制有利于培养军士主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有利于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体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三、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预期
(一)思政意识得以增强
在军队院校专业课程中利用课程思政案例库对思政育人的实施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共面向某士官学校军士发放问卷387 份,收回有效问卷275 份,有效问卷占比71.06%。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83.1%的军士普遍认为将专业课程巧妙融合思政教育,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能从中吸取精神食粮,提升自身思政意识。有75.3%的军士认为作为军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发挥自己能打仗、打胜仗的根本价值。因此,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巧妙融合,让教员对专业课程的精髓吃得更透、挖得更深,专业课程的“思政味”就更浓,从而实现“教员人人讲育人,门门课程有思政,军士全员有信仰”。
(二)综合素质得以拓展
推进军队院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发展可有效提高军士的反思性与明辨性思维、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在专业教学中引入的各类典型案例,有效提高军士的学习热情,培养军士主动探索的意识,增强军士求知求学求进步的动力;通过拓展专业学科前沿知识,培育军士的探索创新精神,发挥工匠精神,坚定民族自信,培养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在强化顶层设计思政要素、深挖细融思政元素、开发思政特色金课、完善课程思政评估指标等一系列措施下,力求破除课程思政固化思维,着力解决思政融合难题,全面提升教员育人水平,加快构建科学评估机制,使专业课程在思政实施时更具丰富性和育人性,教学方式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更自然、更适量和更恰当,教员授课环节更有吸引力,教学质量在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
四、结束语
“大课小课堂堂都是政治课,新教员老教员首先当好政治教员。”军队院校专业课教员在加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既要目标明确、矢志不渝、形成合力,也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让思政育人深走实落。但专业课程在思政建设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若不合理地融入思政内容,势必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为更好地将思政育人融入军队院校的专业课程中,需要全员参与、持续发力,才能不断提升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亲和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