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割”“剖”形讹与古籍校读

2023-12-29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汉书

喻 威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 100084)

一、“割”“剖”形讹例试揭

可举出更多字形来说明“剖”与“割”在俗书中的形近关系①。“害”与“割”的字形见表1:

表1 “害”“割”字形表

1.刘勰《文心雕龙·哀吊》:“固宜正义而绳理,昭德而塞违,割析褒贬,哀而有正,则无夺伦矣。”杨明照云:“‘割’,唐写本作‘剖’;钞本《御览》引同。按‘剖’字是。(原注:“‘剖’‘割’形近,古籍中每易淆误。”)《体性篇》‘剖析毫厘’,《丽辞篇》‘剖毫析厘’,并以‘剖析’言之。”[2]182其说甚是。而《汉语大词典》卷二“割”字下还收有“割析”一词,其书证就有《文心雕龙·哀吊》句[3]733。这其实并不妥当,日后当据以修订。

3.《史记·张仪列传》:“乃且愿变心易虑,割地谢前过以事秦。”而《战国策·赵二》“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章作:“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金正炜曰:“剖地当从《史》作割地,二形相似而误。”[6]964

5.《淮南子·泰族》:“夫蛟龙伏寝于渊,而卵割于陵。”王念孙按:“‘割’当为‘剖’,字之误也。剖,谓破卵而出也。《原道篇》‘羽者妪伏’,高注曰:‘妪伏,以气剖卵也。’《文选·海赋》‘剖卵成禽’,李善曰:‘剖犹破也。’《初学记·鳞介部》《白帖》九十五、《太平御览·鳞介部二》引此并作‘卵剖’。《开元占经·龙鱼虫蛇占》引作‘卵孚’,又引许慎注曰:‘孚,谓卵自孚也。’‘孚’‘剖’声相近,故高注曰:‘蛟龙乳于陵而伏于渊,其卵自孚也。’”[9]2434《广雅·释诂一》:“孚,生也。”王念孙疏证:“伏卵谓之孚,卵化亦谓之孚。《说文》:‘孚,卵孚也。’《方言》:‘北燕朝鲜洌水之间,鸡伏卵而未孚始化之时,谓之涅。’《淮南子·人间训》云:‘夫鸿鹄之未孚于卵也,一指蔑之,则靡而无形矣。’孚之言剖也。”[10]68-69王说精确不移。

6.《孔子家语·致思》:“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之。’”萧旭按:“剖,《事类赋注》卷6、《锦绣万花谷》后集卷5、《古今事文类聚》前集16引误作‘割’。”[11]375《致思》云:“剖而食之甜如蜜。”萧旭指出:“剖,《书钞》卷147、《御览》卷1000引误作‘割’。”[11]375

7.李白《行路难》其二:“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剖”,一作“割”。王琦认为“剖”为是[12]168。

8.杜甫《病橘》:“剖之尽蠹虫,采掇爽其宜。”“剖”,一作“割”[13]2310。

9.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新楼北园偶集》:“销愁若沃雪,破闷如割瓜。”“割”,一作“剖”[13]5007。今按:当以“剖瓜”为是。花蕊夫人《宫词》:“帘畔玉盆盛净水,内人手里剖银瓜。”王湾《晚夏马嵬卿叔池亭即事》:“盛香莲近坼,新味瓜初剖。”“剖瓜”之辞常见,“剖瓜”与“破闷”正相对文。

受到“割”“剖”形讹这一语言文字现象的启示,可以尝试对几则古书文句提出校正意见。

二、桓范《为君难》“割毫折芒”之“割”当为“剖”

《全三国文》卷37载桓范《为君难》云:

是以人君其所以济辅群下,均养大小,审核真伪,考察变态,在于幽冥窈妙之中,割毫折芒,纤微之间,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尽于此哉![14]1259

其中“割毫折芒”一语,刻本《群书治要》引同[4]1249,而写本《群书治要》作“部<剖>豪<毫>折芒”(见图1中A)[5]47卷18。通过写本《群书治要》所引,不难发现“割毫折芒”是有问题的,其原句或当作“剖毫析芒”。

图1 《群书治要》例证图

从语义上看,也当以“剖毫”为是。“剖毫”或作“析毫”,如《文子·道原》:“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云笈七签》卷103《纪传部·纪三古》:“穷幽极微,至纤无际,析毫剖厘,刀铗锋鋭,不足言其细也。”《说文·木部》:“析,破木也。”《诗经·小雅·车舝》:“陟彼高冈,析其柞薪。”“破木”即劈开木头,“析”也有“分”“判”之义,“析”“剖”“判”为近义词。《庄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淮南子·俶真》:“剖贤人之心,析才士之胫。”《淮南子·俶真》:“天地未剖,阴阳未判。”“析”“剖”“判”对文,是为证。《说文·刀部》:“剖,判也,从刀咅声。”“剖”本义指中分、破开。王力认为“剖”与“副”“疈”“”“劈”等为同源词[16]98-99。《说文·刀部》:“副,判也。从刀畐声。《周礼》曰:‘副辜祭。’,籒文副。”《说文·片部》:“,判也。从片畐声。”“副辜”出自《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泽,以副辜祭四方百物。”该祭祀是通过磔裂牲体以祭祀神祇、禳除灾祸[17]156-164。“副”表示剖裂牲体,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中“箙一牛”(《合集》320)之“箙”,“[夒]岳辛丑其有大雨”(《合集》30947)之“”[18]9-10,西周霸伯釴(《考古学报》2018年第1期)中“王(疈)肆于氐”之“疈”[19]63-75。学者认为“箙”“”“疈”都表示劈开牲体而进行祭祀。由“副”等字亦可知“剖”的核心义为“分”“判”。“割”本作,会以刀割断绳索之意,本义为“分割、切断”。《尔雅·释言》:“割,裂也。”《周礼·天官·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亨煎和之事。”郑玄注:“割,肆解肉也。”虽然“割”也有“裂”“截”之义,但它的意义与“剖”仍有较大区别。在语义上,“割”更侧重于“截断”“分割”“断绝”,而“剖”侧重于“分开”“分判”。在动作方向上,“割”多是横向的,而“剖”多为纵向的②。所以“割毫析芒”不如“剖毫析芒”属对谨严。另外,《为君难》说只有“天下之至精”者才能“考察变态,在于幽冥窈妙之中”,“剖毫析芒,纤微之间”。如果只是对毫芒进行“割”与“折”,当然很难称得上“纤微”与“至精”。通过“剖析”而“入幽微”,亦见于古书。《高僧传》卷七《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又六卷《泥洹》先至京都,生(竺道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阿阐提人皆得成佛’。”这也说明“剖毫析芒”为是。

三、桓谭《新论·求辅》“割心相信”之“割”当为“剖”

桓谭《新论·求辅》云:

是故非君臣致密坚固,割心相信,动无间疑,若伊、吕之见用,传说通梦,管、鲍之信任,则难以遂功竟意矣[22]10。

“割心相信”一语,刻本《群书治要》引同,而写本《群书治要》作“割心相信”(见图1中B)[4]1208,[5]46卷7。对此,学者罕有异辞,唯蔡伟指出此为“剖心相信”之讹[23]393-397。其说诚是。典籍中也见“割心”,如:《全晋文》卷22王羲之《杂帖》:“七月十三日告,鄱阳兄弟大降,制终去悔,悼甚永绝,悲伤痛怀,切割心情也。”王羲之《杂帖》:“追伤切割心,不能自胜,奈何奈何!”“切割心情”“切割心”中的“割心”显然与“割心相信”无关。除《新论·求辅》外,“割心相信”似罕见,这令人心生疑窦。

考察有关辞例,可知“剖心相信”为是。“剖心”本为酷刑,即“破胸取心”。比干进谏,商纣王怒而剖其心,这是有名的典故。古人以为比干因忠心诚意进谏而死。《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子胥谏而靡躯兮,比干忠而剖心。”《抱朴子·博喻》:“是以比干匪躬,而剖心于精忠;田丰见微,而夷戮于言直。”比干与忠诚、进谏有密切联系,故“剖心”可以表示“掬诚相示”“吐露至诚”。“剖心”见于以下诸辞:

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汉书·邹阳传》《新序·杂事三》③

张奂《与延叔坚书》曰:“吾与叔坚剖心相知,岂以流言相猜耶。”(《初学记》卷18《人部中·交友》“事对”)

(李白)敢剖心析肝,论举身之事,便当谈笑以明其心。(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李白《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剖心析肝,陈数条之风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14)

“掬诚相示”与“陈辞进谏”关系密切,所以古人沿用“剖心”一语。上引“剖心析(坼)肝相信”与“剖心相知”显可与“剖心相信”相比观。

另外,跟“剖心”义近的相关语词亦能佐证“割心相信”为非。像“剖心”表示“掬诚相示”的词语甚多,如“破心”“剖腹”“刳心”“披心腹”。《后汉书·循吏传·孟尝》:“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区区破心,徒然而已。”《红楼梦》第五回:“今既遇尔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圣恩弘大,天地莫量,破脑刳心,岂足为谢。”《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说文·刀部》载“刳,判也”“剖,判也”,《正字通·石部》载“破,剖也”,可知“刳心”“破心”也即“剖心”。《广韵·支韵》:“披,分也。”“披”有“劈”之义,“披心腹”亦犹“剖心”。在人身体中,心与肝、胆相隔不远,文献亦见“剖心肝”“剖肝”“析肝”“剖胆”等语表“掬诚相示”之义。其例如: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三国演义》第21回:“公乃汉朝皇叔,故剖肝沥胆以相告。”《晋书·刘聪载记》:“臣等窃所未解,臣等所以破肝糜胃忘寝与食者也。”苏舜钦《投匦疏》:“盖以陛下开言路,塞讳门,采瞽说,纳愚虑,是以析肝沥悃而具述之。”李白《行路难》之二:“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前文言明“剖”“析”都有“分、判”之义。所以“剖肝”即“析肝”。这类“剖/析/破/刳+身体词”的词语亦可佐证《新论·求辅》原句当为“剖心相信”。

四、《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割符”之“割”当为“剖”补论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云:

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号,亡以显其魂,赏亦不细矣。[24]660

“割符”,王先谦、陈直等无说[24]660,[25]60-70,[26]1027-1031。《汉书今注》对“割符”解说云:“犹‘剖符’。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和功臣的凭证。竹制,部分为二,帝王与诸侯各执其一。”[27]287《汉语大词典》卷二“割”字下载有“割符”一语,其被解释为“剖符”,书证为上引《汉书》文句[3]734。各家对“割符”的理解大体不错,古人也袭用此语,如《北史·周本纪上》“若功成名遂,建国割符,予唯休也”。不过,另有一则重要意见被大家忽略了。王念孙在《读书杂志·读〈汉书〉杂志》中并未论及“割符”,但在校勘《淮南子·泰族》“而卵割<剖>于陵”时却涉及到了“割符”。他以夹注形式说:“《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剖符世爵’,今本‘剖’误作‘割’。”[9]2434由于体例限制,王氏并未详论,这是其说不显的原因之一。从上文所论“割”“剖”形讹来看,“割符”是很令人怀疑的。《汉书》成书于东汉,“割”“剖”因俗书讹误是完全有可能的,王念孙所论“割符”为“剖符”之讹应该是对的。下面补正其说。

《汉书》中“割符”仅此一见,而“剖符”用例甚多。如《汉书·高帝纪》:“甲申,始剖符封功臣曹参等为通侯。”《高帝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樊哙传》:“因定齐地,剖符世世勿绝,封阳陵侯,二千六百户,除前所食。”《郦商传》:“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号为舞阳侯,除前所食。”《灌婴传》:“还,剖符世世勿绝,食颍阴二千五百户。”其他文献里也多见“剖符”,如《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遂与剖符为韩王,王颍川。”《潜夫论·三式》:“且夫列侯皆剖符受策,国大臣也,虽身在外,而心在王室。”《抱朴子·逸民》:“若夫剖符有土,所谓禄利耳,非富贵也。”魏《崔猷墓志》:“历赞府僚,所在流称,剖符作守,治有能名。”[28]66-67与“剖符”相关的还有“剖竹”“剖竹分符”“剖券”等语,如《北齐书·文宣帝纪》:“离大合小,本逐时宜,剖竹分符,盖不获已。”谢灵运《过始宁墅》:“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纳延《京城杂言六首》之五:“歃血饮黑河,剖券著青史。”林弼《题钱氏铁券》:“锦湖泚笔写露布,石室剖券分天章。”《说文·竹部》:“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周礼·天官·小宰》“听取予以书契。”郑众注:“书契,符书也。”《说文·刀部》:“券,契也。”“符”以竹制,“券”“契”“符”互训,所以“剖竹”“剖券”与“剖符”意义相同。晋《杨绍买地券》中还有“对书破莂”一语。《释名·释书契》:“莂,别也。大书中央,中破别之也。”毛远明认为“破莂”“破券”都是指剖破契券,即书写契约,制作契券。他说:“古代制作契券,除了书写契券内容,还在书写材料正中大书文字或非文字的符号,然后从中剖分为二,成为半字。”[29]古代帝王分封功臣,剖符为信,君臣各持其一,“剖符”本质上与判别券契无二。“割”多表“截取”“切割”之义,“割符”自然不如“剖符”妥帖。

从出土的符节类青铜器及铭文来看,也当以“剖符”为是。考古发现的竹木、石头、金属等材质各类契券文书甚多。青铜符节在先秦就已经通行,其形态各异,有虎、雁、龙、竹节等形,一般是对剖为二。如图2所示:

图2 青铜符节形态图

著名的鄂君启车节(《铭图》19178)形如劈开的竹节,正是“剖符”之状。一些铭文明确讲到了符节的用途,如: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阳陵虎符,《铭图》19174,秦代)

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毋)会符,行殹。(新郪虎符,《铭图》19176,战国晚期)

王命,命传赁(任)。(王命虎符,《铭图》19159—19161,战国晚期)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王,左在阳陵/新郪”可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符可以剖判,人主授权、分封时“剖符”以为印信。《荀子·君道》:“合符节,别契券,所以为信也。”在从事军事、传遽、传赁等活动时,所剖之符得以复合,原分判之文字或符号得以复原,所以符可以作为凭信。因此,从符的性质与功用来看,仍当以“剖符”为是。对符节施以“割”稍嫌不伦。另外,《资治通鉴》卷31引《汉书》作“迹汉功臣,亦皆剖符世爵,受山河之誓”④,可见,宋人所见本或不误。

总之,《汉书》中的“割符”当为“剖符”之误。至于后世古书袭用“割符”一语,很可能与《汉书》作为经典的巨大影响有关,这种“误解误用”的情况并不鲜见[30-31]。

五、伏义《与阮嗣宗书》“割石索宝”之“割”当为“剖”

《医心方》卷28引《洞玄子》:“其热(势)若割蚌而取明珠……其势若割石寻美玉。”《孔丛子·陈士义》:“秦王得西戎利刀,以之割玉,如割木焉。”蔡伟据文意认为辞中“割蚌”“割石”“割玉”之“割”皆为“剖”[23]393-397。蔡说多可从,但是他未作详细论证,下面再做些讨论。

珠在蚌中,人需剖蚌取珠。《潜夫论·遏利》:“象以赤焚身,蚌以珠剖体。”张鼎《小扑满赋》:“譬高流而岸坼,等珠盈而蚌剖。”《淮南子·本经》:“擿蚌蜃。”高诱注:“擿犹开也,开以求珠也。”玉在山石中,如清华简(五)《厚父》简12“如玉之在石,如丹之在朱”,《论衡·讲瑞》“世人不之知,犹玉在石中也”。《淮南子·原道》:“其全也,纯兮若璞。”高诱注:“璞,玉在石而未剖者。”寻求玉石要刊破山石,古书记载甚多,如《抱朴子·任命》:“吾闻五玉不能自剖于嵩岫,腾蛇不能无雾而电征。”《抱朴子·诘鲍》:“疏食菲服,方之监门,其不汔渊剖珠,倾岩刊玉。”《抱朴子·安贫》:“含夜光者速剖,循覆车者必倾。”《抱朴子·博喻》:“琼瑶以符辨剖判,三金以琦玩冶铄。”王起《白玉赋》:“匪剖石于和氏,乃成器于羽人。”

所以对蚌、玉石之类进行剖判是很正常的,可知“割蚌/石”之“割”当为“剖”。附带一说,褚少孙所补《史记·龟策列传》中有“镌石拌蚌,传卖于市”这句话。司马贞《索隐》:“拌,音判。判,割也。”[32]4233-4234陈剑在讨论秦简中的表示“开启、打开(文书)”的“半”时曾引此,他说:“‘拌蚌’实即将相合之两扇蚌壳分开[以取其珠],‘拌’字用法与简文‘半’字亦可相印证。”[33]375他还指出:“从‘半’得声的字很多都有‘分开’义,即‘使之成为两半’,如‘判’‘泮’‘拌’和‘胖’等,诸字古书也常常通用。”[33]374-375实际上“判,割也”可校改为“判,割<剖>也”。“剖判”常同义连文,如《韩非子·解老》:“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典籍中“剖蚌”之语多见,正合乎“拌(判)蚌”之义。《汉语大字典》“拌”字下引了《龟策列传》句及“判,割也”的故训材料[34]1965,日后可据上说加以修订。

至于《孔丛子》的“割玉”,可能不需校改。相传以昆吾山铜制作的刀刃可以切割玉石。《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初学记》卷22《武部·刀第三》载“西戎利刀”,注云“见《孔丛子》:秦王得之,割玉犹割木也”;又载“昆吾割玉刀”,注云“见《十州记》:周穆王时,西胡所献,切玉如切泥”[35]529。《古小说钩沉·玄中记》:“以割玉刀内镮中,以刻玉。”[36]494曹植《辩道论》:“诸梁时,西域胡来,献香罽腰带、割玉刀,时悔不取也。”[14]1152《云笈七籖》卷84《造剑尸解法知》:“奚必须昆吾之金、割玉之铤耶?”《云笈七籖》卷26《流洲主》:“上多山川积石,名为昆吾。冶其石成铁作剑,光明洞照,如水精状,割玉如泥。”此足证“割玉刀”为是。据以上所论,还可以校正古书中的其他文句。

《全三国文》卷53载伏义《与阮嗣宗书》云:

且人非金石,不可剖练。设使至宝咸在子身,疑于国宝为不得行。……方今大魏兴隆,皇衢清敞,台府之门,割石索宝[14]1350-1351。

句中“割石索宝”显当作“剖石索宝”,古人常剖判山石以寻宝物。《楚辞·七谏·谬谏》:“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刘子·韬光》说“石以抱玉碎质”,又说“石安体于玄圃之岩,则剖琢之忧不及”。《抱朴子·黄白》中有“披沙剖石,倾山漉渊,不远万里,不虑压溺,以求珍玩”之语。《抱朴子·诘鲍》“汔渊剖珠,倾岩刊玉”,《抱朴子·正郭》“未剖之璞”,《洞玄子》“剖石寻美玉”等语亦为其证。又,《淮南子·本经》“镌山石”,高诱注“镌犹凿也,求金玉也”。《盐铁论·通有》:“钻山石而求金银。”北大简(三)《阴阳家言》简6—7:“人君好埵炉,反山求金铁。”银雀山汉简(二)《阴阳时令、占候之类》简1935:“人君好埵炉橐,抏金卢,反山破石。”同篇简1705:“定秋下霜,毋以聚众凿山出金石。”“山石/山/石”前的“镌”“钻”“反”“破”“凿”皆有“毁坏”之义[37]208-211,从语义上看也应是“剖石索宝”。

六、《抱朴子·释滞》“割乎文石之中”之“割”当为“剖”

《抱朴子·释滞》:

金简玉字,发于禹井之侧;《正机》《平衡》,割乎文石之中[38]372-373。

对于“割”,金毅、王明无说,但王明指出:“本书《辨问篇》云:‘《宝灵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祑》凡三篇,皆仙术也。吴王伐石以治宫室,而于合石之中得紫文金简之书。’”[38]372-373,[39]168二辞可以对读。《吕氏春秋·上农》:“山不敢伐材下木。”高诱注:“伐,斫也。”颜真卿《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伐石表墓,勒铭传芳。”“伐石”即斫击石头。从“伐石”和《抱朴子·任命》“五玉不能自剖于嵩岫”、《抱朴子·诘鲍》“倾岩刊玉”等语来看,《释滞》原文当作“剖乎文石之中”。

七、《抱朴子·道意》“千割百判”之“割”当为“剖”

《抱朴子·道意》:

方者得之而静,员者得之而动;降者得之而俯,升者得之以仰。强名为道,已失其真,况复乃千割百判,亿分万析,使其姓号至于无垠,去道辽辽,不亦远哉?[38]382

对于“千割百判”,注者无说[38]381-382,[39]178。此段文句对仗严谨,根据前面所论“剖”与“判、析、分”诸语在意义与用语上的密切联系,可推测此处本当作“千剖百判”。

《抱朴子》中“剖”“判”也常见对文或连文,如《讥惑》:“澄浊剖判,庶物化生。”《辩问》:“是圣事有剖判也。”《博喻》:“琼瑶以符采剖判。”《喜遁》:“此乃千载所希值,剖判之一会。”《诘鲍》:“则未若玄黄剖判。”《君道》:“清玄剖而上浮,浊黄判而下沈。”故“千剖百判”是很符合全书的用语习惯的。

另外,校改文句在文义、思想上也很合适。在《抱朴子·塞难》有这么一段话:“浑茫剖判,清浊以陈,或升而动,或降而静,彼天地犹不知所以然也。”此句说到了升降、动静等,可与《道意》文句对读。那么“浑茫剖判,清浊以陈”应也与“千割百判,亿分万析”有对应关系。《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可作为《道意》“强名为道”的注脚。大道“混成”,后经剖判方显清浊,即“清玄剖而上浮,浊黄判而下沈”,“浑茫剖判,清浊以陈”。所以《君道》说道经历多次剖判分析之后,愈发失其本真,而后人离道也越来越远了。又,《淮南子·齐俗》:“夫圣人之斲削物也,剖之判之,离之散之;已淫已失,复揆以一;既出其根,复归其门;已雕已琢,还反于朴。”这里说圣人剖判、离散、雕琢物品而“反于朴”,亦与《道义》所述剖判、分析“道”在用语及叙述顺序上相似,可以比观。此亦证“千剖百判”为是。

八、结语

“割”“剖”在俗字中形近易讹,古书中一些文句中的“剖”讹写成了“割”,上文提出了几则新的校订意见。古代典籍在千百年的传抄刊刻过程中,受隶书、草书、俗字等影响,会产生很多讹误字。今后在校读古籍时要结合新刊出土材料中的实际字形,加强对俗字中形近讹误现象的关注,以便校勘更多文句,恢复古籍原貌,理解古人思想。

注释:

① 以下引用字形时随文标出页码。字形资料来自于: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日]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释行均:《龙龛手镜》,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魏征等编,[日]尾崎康,小岛芳规解题:《群书治要(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金泽文库镰仓写本)》,东京:汲古书院,1989-1991年。

② 此蒙王挺斌于“首届‘朴学之光’研究生学术论坛”(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时间:2022年8月20-21日)会上提示,谨致谢忱。其实,万艺玲《汉语切割类动词词化模式分析》(《语文研究》2018年第1期,第3页、第5页)在研究汉语切割类动词的词化模式时也涉及到了“剖”与“割”。她将“剖”的词化模式分析为“用刀等纵向从中间分离物体。【动作+方向+接触面】”,将“割”的词化模式分析为“用刀沿着刀刃的方向分离物体。【动作+方向】”。“剖”“割”在词义上确实有一些差异。

③ 《史记·楚世家》:“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坼剖”即“坼副”,《诗经·大雅·生民》载姜嫄生子“不坼不副,无灾无害”。《汉书·邹阳传》“剖心析肝”之“析”可能是“坼”之误。不过,古书中多见“剖”“析”对文之例,此处“析”也可能不误。

④ 此蒙刘昕曜学兄提示。参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006页。

猜你喜欢

汉书
《集韵》明引“汉书”考
水滴石穿
《汉书》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CLOSE ENCOUNTERS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李贤《后汉书》注引《前书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