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高校特色化发展比较与建设路径研究

2023-12-29王彦锐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特色化财经类办学

王彦锐

(西安财经大学 高教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00)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过渡到普及化的过程中,高校办学特色成为提升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和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自觉追求。高校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优势不明显,就没有竞争力;竞争力不足,就会制约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财经类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使命。面对激烈的内外部竞争、服务与“产品”的同质化,如何走差异化的错位发展道路,构建和发展办学特色,既是财经高校群体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更是一个个性问题。

一、高校特色化发展的内涵价值

(一)高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是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克服同质化倾向的必然选择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面临着严重的同质化发展问题和激烈竞争,为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层次学校,克服高校同质化倾向,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国家在政策层面持续引导高校科学定位,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2002年教育部开始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便将“特色项目”作为一级指标,评价高校的办学水平,引导高校重视特色化发展。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要“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努力形成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局面。”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了两类四种评估方案,评估指标体系的定性指标设置了特色可选项,即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

以上高等教育政策文件中关于高校特色化发展的条文,正是国家基于我国高校数量众多,目标定位、国家和地方需求、发展阶段等都有较大差异方面上的考虑,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阶段性发展特点,引导和激励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特色发展,力求有效遏制“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

(二)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

特色,简而言之就是“和而不同”“卓而不群”。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发展形式、内在品质和独特的优质风貌。有学者指出,高校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创新和发展,在办学理念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办学行为中实践,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强化,在学校局部工作中反映且深刻影响学校整体工作的,有别于其他学校且相对优胜并得到校内广泛认可的一种办学特征和发展方式[1]。办学特色具有稳定性、发展性和系统性特征,稳定性体现在它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办学特征,发展性表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高校提出新的需求,同时也为高校办学特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系统性要求高校在办学特色的培育中要从不同维度的制度层面系统谋划。

高校的特色化发展,就是坚持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略,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在学科结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国际化等方面精心培育特色,努力形成特色,大力彰显特色,逐步形成不同其他高校的发展方式和比较优势,成为全校上下共同的价值认知、目标追求,最终形成一种代代相传的办学传统和学校文化[2]。高校的特色化发展与内涵发展是学校高质量发展一体两面。内涵发展为高校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特色化发展有利于高校创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核心竞争力。

二、财经类高校特色化发展比较分析

目前,中国有50余所财经类高校,其中教育部直属的5 所大学分别是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都是原“211 工程”建设高校,也是仅有的5 所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财经类高校,其余的40余所大学均为地方财经类高校。高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不同维度,如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布局等方面。下面分别从这几个维度对财经类高校特色化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一)治学方略:高校办学特色的顶层设计

治学方略是一所高校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发展战略,治学方略也是高校办学特色培育形成的顶层设计。本文选择9 所地方财经类高校治学方略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财经类高校治学方略一览

表1 显示,东北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商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9 所高校都明确把特色化办学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特色发展和特色兴校是高校赖以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未来走向。

(二)办学理念:高校办学特色的灵魂

办学理念凝聚和体现了大学的愿景、价值追求和精神核心,同时也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的灵魂。有些大学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有些大学的办学理念则凝结在校训和大学精神里。校训、大学精神及办学理念是办学主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沉淀的独到的理念和风格。本文选择26所财经类高校办学理念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显示,财经类高校在办学理念上普遍重视经世济民,强调对国家社会的关切和贡献,体现出财经类高校以教育服务国家社会,富裕民生的愿景。另外,财经类高校普遍重视对学生诚信和务实品质精神的培养,将“求真、务实、诚信”作为校训,体现出财经类高校把求真、务实、诚信品质作为学校育人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

(三)办学定位:高校办学特色的基础

高校的办学定位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发展目标定位,就是一所高校遵循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世界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系统中对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确立;二是办学类型定位,这是一所高校在高等教育的谱系中的对自身位置的考量。我国的大学办学类型大概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类。三是办学特色定位,这主要是高校在学科专业和科学创新研究两方面体现出的发展优势。本文选择27所财经类高校办学定位及发展目标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财经类高校办学定位及发展目标一览

表3中的27所财经高校的办学定位都旗帜鲜明提出要把建设有特色的财经大学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说明特色化发展已成为财经类高校的自觉追求。

(四)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办学特色的价值取向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在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对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对人才培养过程起着导向作用,同时,一所大学的特色也应当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且应效果显著。本文选择17所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览

表4 显示,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这5所财经类高校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或精英人才。而其他地方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上一般落在应用、复合、创新人才三种类型并根据各自学校办学定位进行组合,如山东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是应用复合型人才,湖南工商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学校注重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浙江工商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大商科”人才。“大商科”办学特色具体体现为“工商融和、以文化人”,是指围绕现实世界商务活动所有直接和间接的需要,全校倾其所能为其培养人才、发展知识、提供服务、传承文化而形成的办学特色[3]。浙江工商大学的“大商科”办学特色为其他财经类高校办学特色的培育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价值。

(五)学科布局: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

本文选择5 所财经类高校学科布局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财经类高校学科布局一览

表5 显示,财经类高校在学科布局上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和优势学科,彰显财经特色。围绕财经特色,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战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力度,构建大学科群,建设经、管、文、工、法、理、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如西南财经大学在学科上突出金融特色,北京工商大学以商科和轻工学科为特色,天津商业大学则具有鲜明的商科特色。

三、财经类高校特色化发展建设路径

(一)科学做好顶层设计,推进高校办学特色的系统谋划

高校特色化发展要和学校办学定位、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优化学科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关乎学校发展的重要命题统筹考虑,在多项政策的系统实施中增强特色办学的推进力度。顶层设计主要从整体战略和强调执行力等方面规划,同时要体现系统化、清晰化、可操控性等特征。

一是办学理念上坚持“顶天”,即经世济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富裕民生的愿景。表2 显示,各财经类高校在办学理念上都体现出经世济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和愿景。财经类高校从国家社会需求的全局角度着眼,立足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优势,关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肩负培养国家经济社会所需要的高水平财经人才。

二是在办学定位上要“立地”,即高校的定位要切合学校自身实际发展水平,适度超前,并有所创新。财经高校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目标,同时在学校办学定位中要明确特色办学在高校发展中的意义,注重对于特色办学发展目标、路径及其走向的系统规划,这样才能培植财经类高校“和而不同”的办学特色。

三是在办学特色上要系统化,即从不同维度的政策制度层面支持保障特色办学落地生根。完善的制度体系既是特色办学的管理保障机制,更是一套执行系统,在完善制度的保障下,特色办学的顶层设计才能整体推进、有效落实。学校不同层级的制度建设,如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各类奖励制度等都要统筹考虑如何体现、孕育、凝练学校的办学特色。总之,完善系统化的制度体系为办学特色建设提供物质、资源、时间等保障,不断激活特色办学活力,使办学特色落地生根。

(二)构建基础坚实、优势学科突出、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学科生态体系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重要的就在于学科建设水平和能力[4]。学科建设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基本特色的重要指标。财经类高校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坚持以学科立校为基础,不断强化学科发展战略引领,着力构建基础坚实、优势突出、交叉融合、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

一是要强化优势、锤炼特色,执着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与商学领域的发展,走专精化道路[5]。国家双一流建设财经高校要着力将优势学科提升至世界一流水平,地方财经高校要努力将优势学科提升至国内一流。财经类高校的主干学科是经济管理类,继续加强这两类学科的建设是提升学校实力、影响力和学科实力的关键。

二是充分发挥办学底蕴、特色和优势,凝练学科方向和特色,创新学科建设平台,形成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特色和优势明显的经管类学科群。

三是结合财经类高校定位与特色,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动态优化、协调发展的机制,支持主干学科之间、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积极培育扶持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学科整体布局结构。

四是确立优势学科为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以及统计学,这三类学科是财经类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的一个制高点。财经类高校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应将建设的重点放在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法学上,这是其学科建设增长点所在[6]。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财经人才培养特色

育人属性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本质属性[7]。大学办学特色的价值之一是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财经类高校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育特色。

一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8]。财经类高校要主动适应数字化发展,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商科”“大数据+统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的财经专业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打造财经、统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凝练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凸显专业培养特色。结合专业认证要求,加强理论基础,加大相关信息科学类课程的比重,强化实践与创新创业环节,突出财经、统计、管理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形成融财经性、学术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基于OBE 教育理念,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文科”建设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知识技能需要和学生就业能力接轨为导向,建立能支持财经特色人才培养要求和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新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教育体系,把人才培养特色融入课程和实践教育环节。在课程设置方面,精心结合学生兴趣和学校办学特色设置课程,健全、完善有关地域文化的课程,利用地域文化重组教学内容,增加与地方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9]。

(四)整合内外部资源,搭建特色化发展的共享协同创新平台

高校特色化发展是协同合作的过程。当前,高校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学校作为主体的竞争,而是大学所在地方政府、大学联盟甚至校友及相关社会关系的组团竞争[10]。协同不仅是大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一种开放的办学理念,应突破体制机制、地域制约和各种壁垒束缚,组建由政府部门、其他高校、行业企业、行业协会、校友等多方参与的外部资源平台,形成一种多方主体参与的互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保障高校办学特色得以实现的外部动力源。内部资源是校内不同系统各要素之间联动形成的合力平台,既包括内部子系统间各要素的交互作用,即学科、专业等结构要素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功能要素在目标统摄下的协调一致,以形成办学特色的集聚力[11],又包括高校各职能部门、教辅部门、二级学院等的竭力合作、资源集成,使校内不同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统一,将办学特色统筹规划融入学校顶层设计、制度体系及师生员工的思想里,上下一盘棋谋划学校的办学特色。

搭建有利于特色办学的政产研学协同创新平台。财经类高校要依托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聚焦国家、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与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与政府机构、行业龙头、行业协会等共同组建区域科技创新或文化创新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体,形成产教融合特色,为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和社会管理部门提供具有重大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信息咨询意见和政策建议,充分发挥学校在服务国家、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智囊团”与“决策库”作用,在服务社会经济文化转型升级的同时更好地提升自身实力,在质量内涵建设中促进办学特色的发展。

猜你喜欢

特色化财经类办学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财经类MBA院校案例研发队伍建设研究
如何编写个性与特色化的教案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