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设计研究以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为例
2023-12-29易西多王枞聪武汉理工大学
易西多 王枞聪 | 武汉理工大学
2005年12月15日,在德国首都柏林引来世界建筑界的极大关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展。这座外形独特的建筑在方案公布之日起就引起学界的广泛兴趣,弯曲折行的建筑躯体与一道道宛若皲裂伤口的开窗形式以及炫目而冷酷的金属表皮都足以吸引受众。这座被称之为“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作品在总占地仅3000m2的狭小空间中折行,其大量使用的虚实并行的线性形象而成为设计的标志性特色为世人瞩目。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以卓越的空间叙事功能向世人“讲述”了二战中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思考。
一、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叙事结构模式分析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通常被视为空间叙事语料库的重要素材,而如何在空间、时间维度运用叙事语料库则需要明确的叙事结构模式。本文将以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为典型研究案例,分别从线性叙事结构和并置叙事结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1.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线性叙事结构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线性结构叙事是以时间维度为横轴,空间场景的线性线索引导着观赏者参观浏览。在博物馆叙事体验过程中,设计师以线性叙事结构为基准,规划好相应的场景和展览区,观赏者依据导视系统进行沉浸式体验(图1)。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线性叙事结构设计主要溯源自文学叙事理念,这种叙事方式在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表达设计中应用的较为广泛。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线性叙事方式可与展览区展示作品的内容相耦合,采用“阅读式”的参观模式,使观赏者追溯时间线索和二战历史脉络,逐步感受设计师植入的故事情节。在入口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共有三种路径供观赏者选择,分别为死亡、流亡和共存,代表了犹太人在二战历史环境下的不同命运。参观路径以时间变迁为线索,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叙事场景,向世人讲述犹太人从面临灾难到最终如何得到救赎的故事。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线性叙事结构共涵盖了情节的逻辑性、空间结构的连续、时间的戏剧化处理方式。据此,本文将基于这三个维度进行详述。
第一,情节的逻辑性。从空间叙事理论视角出发,纪念性博物馆情节的逻辑性通常包括时间逻辑以及因果逻辑。对于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而言,线性叙事结构对叙事展示内容的选择有明确要求。“流亡之轴”与“死亡之轴”的叙事材料陈述客观事件,并且事件陈述具有一定的时间逻辑或者因果逻辑。例如,二战中受到迫害的犹太人如何逐步从流亡之路走向了死亡之路,设计师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展示了犹太人逃亡、死难或者艰难共存,叙事情节铺以微弱的光线表达绝望与无助。
第二,空间结构的连续。对于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设计而言,线性叙事参观路径通常会借鉴文学古典叙事手法,也被称为“开始”“高潮”“结尾”贯通式的叙事手法,有助于阐明事件本身的时间逻辑关系。除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三条主轴线之外,博物馆内还设计了一条“笔直的路径”。设计师李伯斯金将其定位为“虚空间”,设计灵感来源于犹太民族在二战中自由被惨遭剥夺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按照起承转合的设计手法演绎历史事件的时间序列。空间结构的连续包括整体性、秩序性、立体性要求。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场景不仅依据叙事逻辑构建空间场所精神,线性结构的空间序列也不只是落脚于同一平面维度,而是采用多种层级关系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第三,时间的戏剧化处理方式。在线性叙事结构设计中,时间的戏剧化处理通常以颠覆事件发生顺序,或者以超出人们意料的展览顺序出现。正常的时间维度是顺序,戏剧化处理方式包括倒叙、插叙、独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入口则是当纪念性博物馆的线性叙事参观路径与观赏者的惯性思维发生“碰撞”时,更能给观赏者带来视觉冲击力和精神感悟,以此实现对叙事主题的烘托。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地下一层岔口分别有流亡、死亡、延续三种路径供观赏者选择,观赏者可以“打破”事件发生顺序,以非线性时间维度组织参观流线。在岔口植入的时间的戏剧化处理方式使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更具有震撼力。
2.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并置叙事结构
19世纪后期,线性叙事结构并不能满足文学作家在作品中的使用,对空间、时间、历史事件等多线索耦合的并置叙事结构得到重视与发展[1]。在空间叙事设计中,并置叙事手法通常被细分为并置空间、并置时间两种方式。并置空间的叙事手法是将多条叙事线索进行交叉设计,观赏者可以依据自身喜好选择路径方向,更具有多元化的情节布置效果。并置时间的叙事手法则注重观赏者的参与,更偏向于具身体验,通过设计手法将不同历史时空中的事件“融入”同一时间点进行展示,观赏者在此空间场域中感受空间情节。
在展示区域,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则设置了两个并置的叙事线索(图2)。一条线索是还原犹太人无助和绝望的“虚空间”,也是设计师李伯斯金营造的博物馆场所精神;另一条线索是叙述二战中犹太人的历史,包括从流亡的过程到死亡的结局。这两个并置的叙事线索共同向世人表述了犹太人的民族记忆,让人们感受到犹太人的艰辛历程。此外,在博物馆地下一层岔口处有三个可供选择的行走路线,通过隐喻的设计手法表明当时历史情境下犹太人选择的迷茫。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并置叙事结构共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图2 并置的叙事线索(作者绘)
第一,情节的共时性。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并置叙事设计中,多以两条及以上的情节线索为设计元素。设计师李伯斯金以某个主题为纽带,将情节线索进行并置,共同围绕着场景主题进行叙事。然而,这些情节线索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分布,而是按照相互交融的关系进行共时性排列。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分别围绕两种纪念性展示活动,让观赏者有种“迷失方向”的体验感,暗示二战中被迫离开柏林的犹太人在家园毁灭后的迷茫。
第二,结局的开放性。由于并置叙事路径往往以多条线索交叉构建空间场景,设计师在线索交叉点并不会对事件本身有明显的引导或暗示。李伯斯金则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地下三角形岔口处设计了“流亡”“共生”“死亡”三种路径,观赏者依据各自的选择分别进入霍夫曼花园、直行楼梯或纪念塔(图3)。在此情境中,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空间叙事的解读走向可由观赏者自己选择。
图3 参观路径的走向(作者绘)
图4 多线索由并置式向分布式转换置入空间场域
第三,空间序列的耦合。纪念性博物馆并置叙事设计要明晰各个事件线索是否存在交叉,若有交叉的部分,在事件线索分开后又需要按照自身的情节设定展开。事件线索交汇处形成的触点,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中则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设计和规划形成富有视觉张力的空间效果。这种设计或规划就是设计师采用的空间序列的耦合,将历史事件历程与科普展示进行并置。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代表性的三种路径虽大相径庭,但是在交汇处设计了一个三角形岔口,形成空间序列的耦合状态。场景、光影、尖锐的墙角都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感受。
二、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叙事语言系统研究
叙事语言作为一门交流的工具,它通过一定的信息传播,使受众理解并接受这类信息,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纪念性博物馆的叙事语言系统共分为外在语义和内在语义两个部分。外在语义主要特指纪念性博物馆的物理环境以及物质属性,包括空间形态、尺度、构成要素等。内在语义则是指纪念性博物馆的场所精神以及氛围特征,包括空间氛围、空间场域、时代特征、认同感和归属感等。据此,本文分别围绕外在语义和内在语义探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叙事语言系统,进而归纳总结纪念性博物馆的共性特征。
1.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外在语义表达
建筑的物质属性以其特有的视觉要素:形态、材料肌理、色彩以及其延伸的图片及视屏内容来传递信息[2]。在探讨纪念性博物馆的外在语义时,需要关注空间构成要素对受众的视知觉刺激并传递出某些信息。空间形态作为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主要外在语义之一,以其特有的点、线、面、体的组合关系而成为异常显性的视觉特征。折线所显现出挫折、顽强不屈、坚韧的情怀,正契合了丹尼尔・里伯斯金对犹太人生存的艰难与命运曲折的感知。蜿蜒折行的建筑躯体在良好照应狭小用地空间的同时,也为自身与周边巴洛克街道环境留出了非常适宜的空间距离,从而使一个全然现代的建筑与周边环境毫无违和感。依附于建筑躯体之上一道道宛若刀痕一般的窗口,在述说遍体鳞伤的痛楚之时,也为折形增添了许多的艰难。
纪念性博物馆的外在语义表达不是简单的对建筑形式的调整,而是对空间构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借助物理环境重构、转译某个历史场景,从而达到叙事的效果。从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狭小的入口而上,是空间的双重交叉的主题——“流亡之轴”与“死亡之轴”,在这里通过幽暗的灯光狭窄的交叉直线,运用装饰、展品、建筑元素将犹太人悲惨的流亡路径与死亡过程以图片及影像的方式展示,予人以两难与无法抉择的困惑。对于物理媒介而言,置于另一端的“共生之轴”则是通过大量图文、影像、实物等形式展现了犹太民族为德国和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外在语义表达中,设计师李伯斯金运用了大量的巨石、装置艺术品、历史遗物作为表达元素,巧妙地将这些元素按照分布式排列的手法构建了外在语义系统。博物馆的“共生”展示区域则是用一根根形态各异的巨石在这个咽喉之道上穿透,正如“如鲠在喉”。为了增强不同的痛感在不同的空间中的呐喊力量,设计师还专门聘请了以色列艺术家卡迪西曼设计了一处装置,这件装置艺术品用超过一万件铸铁面具置放在“延续轴线”的狭窄附空间处,以纪念那些在二战期间被迫害而逝的犹太人。当人们行走在这些面具上时会产生脚踏尸骨的恐怖感,而其挤压与碰击出的声音又与监狱里镣铐的声响极度相似,从而令在主展厅的人们滋生另一种恐惧感。
2.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内在语义表达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除了大量可视的形态、图像等表征系统外,还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内在语义系统[3],这就是贯穿整个展示系统的三条轴线——“流亡之轴”“死亡之轴”与“共生之轴”的内在语义系统。
第一,“流亡之轴”蕴含的内在语义。博物馆展陈的当然不只是一部犹太人的历史画卷,它控诉的是一部犹太人在二战时期的被迫害史,因此“流亡之轴”蕴含的内在语义是二战期间犹太人被从德国本土流离于世界各地的颠沛史。该轴线的尽头则是室外的霍普曼花园,园中有一座由49根倾斜的立柱构成的柱阵。当人们行走在这样一个倾角约20°的柱阵中时,仿佛有一种坐在诺亚方舟上的飘荡感受,也预示着犹太人在当时历史环境中的宿命。
第二,“死亡之轴”蕴含的内在语义。这个轴线展示了犹太人被纳粹迫害致死的悲惨命运,其轴线的终端是被称之为“屠杀之塔”的高耸而狭窄的空间。在整个展示流线中,除了大量图文及视频资料记载着这段残暴的历史外,“屠杀之塔”就成为这个叙事空间里的内在语义的终极表征。在四壁灰暗冰冷而界面模糊的空间中,只有高耸的顶棚泄下一丝阳光,那是一缕希望之光,让置身于该空间中的人们感受到陷身囹圄般的无助及毫无希望的感觉。
第三,“共生之轴”蕴含的内在语义。此轴线的内在语义重点表现了犹太民族对德国及世界文明的贡献及民族不畏艰辛、顽强生存的生命历程。“共生之轴”贯穿二、三、四层的整个展示空间,由此而上的参观路径就成为极其重要的竖向空间,空间场域的厚重感蕴含的内在语义将压抑推向另一个高度。在整个展示流线中,多样化及多维度的展陈风格令人们充分感受到犹太民族在科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上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令人产生对生命本源意义的思考[4]。“共生之轴”的终端同样是处在一个非常狭窄而不规则的空间形态中,蕴含的内在语义即是对生命本源的思考。
三、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空间叙事的设计启示
根据本文前面章节对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叙事结构模式、叙事语言系统的分析,归纳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设计通常会遵循整体性、延续性、共时性、艺术性原则。据此,本文进一步凝练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空间叙事策略,推演得出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空间叙事的设计启示。基于时间维度,按照凝练纪念馆主题、设计空间叙事节奏、搭配多样化的材料分别达到唤醒“场景记忆”、实现“情感表达”、营造“叙事氛围”的效果。
1.多线索耦合唤醒“场景记忆”
对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不同展示区主题线索进行凝练,是为了唤醒观赏者对历史场景的记忆,达到空间叙事的效果。设计师李伯斯金通过大量的实证调研,并与历史学家、幸存者、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筹备方等多方的交流,经过筛选确定了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若干个叙事主题内容[5]。由于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对历史的客观再现与还原,它所传递的历史事件真实性影响博物馆观众对历史的了解及态度。因此,博物馆叙事主题的确定需要尊重三个原则:一是对历史事件的尊重;二是叙事主题与空间基调要明确;三是与大众的认知体系相契合。在多线索耦合唤醒“场景记忆”的过程中,将多个线索分布式重组置入空间场域中[6],有助于纪念性博物馆多线索耦合进行叙事设计,并且此方法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得到了实践佐证。此外,纪念性博物馆内部的展品、叙事线索和观众体验都是在不断交织与变化的,将叙事题材的完整表达作为多线索耦合的基础,从而达到唤醒“场景记忆”的效果。纪念性博物馆内的叙事线索多来自于叙事题材的设计转译,以题材文本作为线索布局的外框架,以线索分布式耦合作为情感表征的手段。由此可见,多线索耦合唤醒“场景记忆”分为叙事题材向线索的设计转译、场景内多线索的耦合布局。
第一,叙事题材向叙事线索的设计转译。叙事题材的来源通常涵盖事件、情节、人、环境,叙事题材的确定则需要深入挖掘纪念对象的特征及内涵。在确定宏观和微观叙事题材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展示区域的要求选择线性叙事结构和并置叙事结构。对于空间叙事设计而言,叙事线索转译手法主要是围绕外在语义表达和内在语义表达两个维度。外在语义表达通过对历史记忆的触发,引发人们关于内在语义系统的联想,从而达到唤醒“场景记忆”的效果。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叙事线索设计转译手法有叙述、象征和隐喻。叙述手法则是将纪念性博物馆的外在语义系统进行编排,组织空间场景阐述人物生平或历史事件脉络。象征手法则是借助外在语义系统和内在语义系统,用以暗示特定的主题和情感。隐喻手法在设计转译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叙事结构模式、叙事语言系统来暗喻博物馆纪念的主题,唤起观者归属感与认同感[7]。这种情境体验下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就是以设计转译为基础,依托主题唤醒“场景记忆”。
第二,场景内多线索的耦合布局。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场空间叙事中,主题的凝练之外,设计师李伯斯金充分考虑了场景的设置,如“流亡之轴”到“共生之轴”的选址。在此基础上,再将场景内多线索进行耦合布局,以达到唤醒“场景记忆”的效果。对于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设计而言,结合历史事件场景进行空间营造是有助于使观者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设计手法。然而,由于部分历史原因,并不是所有纪念性博物馆场地要素都是以历史事件原址为基础。因此,设计师可以采用线索耦合布局策略进行历史场景的再现。具象线索是以通俗易懂的叙事题材为基础,通过完整且真实的耦合布局方式再现历史情境,以实现历史场景的“复刻”。抽象线索则是设计师运用设计符号学方法,提炼内在语义系统的内涵,将线索按照分布式耦合方式排列,逐步引导观众步入体验情境。
2.节奏与叙事结构联动实现“情感表达”
节奏是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空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情节的起承转合实现“情感表达”。正如文学小说或音乐剧,按照叙事节奏设计空间序列,有助于逐步引导观赏者从初步印象向沉浸式体验过渡。本文提出了转折类、舒缓类和复合类节奏分别与叙事结构联动的策略(表1),依据不同空间叙事效果进行多样化的“情感表达”。此外,除了情节的把握,空间叙事可以采用叙事参观路径的交叉、夸张以及失稳等设计手法达到情感唤起和沉浸式体验的效果。
由此可见,对于叙事参观路径而言,以“情感表达”为目的,也可以使用线性叙事参观路径与并置叙事参观路径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开局空间(叙事的开头)、过渡空间(叙事的高潮)及结尾空间(叙事的结局)。线性叙事参观路径多运用于开局空间的叙事节奏设计,在“情感表达”中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对于过渡空间而言,两种叙事参观路径都可以交叉设计,在“情感表达”中达到心流体验的效果。结尾空间则是体验“峰终定律”的结局部分,多采用线性叙事参观路径布局空间情节,在“情感表达”中达到流连忘返的效果。空间叙事节奏要具备一个完整的“情感表达”过程,结合两种叙事参观路径和叙事语言系统完成空间起承转合的情感序列设计。
再次,设计师可以采用夸张、失稳或错位等设计手法。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内部空间采用了夸张、失稳等设计手法,快速地引导观者进入到悲伤、沉痛的情感状态,并选用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形状进一步加强空间场域的渲染。锐角曲折形式具有满腹痛苦、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内在语义,表达对历史事件中遇难者的哀悼之情。对于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内部空间形态的编码语言而言,多采用使墙体倾斜、屋顶起伏等建筑设计手法,观者被空间节奏的起承转合逐步引入压抑、悲痛的空间,观者情绪也在空间节奏的高潮部分达到体验峰值。在空间叙事节奏设计中,当开局空间和过渡空间序列具有“矛盾”“冲突”的态势,“扰乱”观者的感知秩序、规则化视觉印象,形成超视觉化的强烈心理感知及精神刺激,从而联想到20世纪那段悲惨历史,将观者的“情感表达”推至高潮。
3.光影与材料嵌入语义系统营造“叙事氛围”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叙事语言系统包括外在语义系统和内在语义系统两部分。两种语义系统的构建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撑,设计师依据不同材料的属性匹配不同的语义信息,从而完成“叙事氛围”的营造。材料作为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空间建构的载体,是营造“叙事氛围”的基础。因此,需要总结归纳不同材料在不同空间叙事语境下的效果,包括肌理、色彩、质感等属性特征[8]。对于纪念性博物馆语义元素构成而言,材料物理属性则是外在语义的表征代码,更多的是围绕观者的直观感受、第一印象等知觉体验。材料“所指”的意涵是内在语义的表征代码,最终目的是渲染场所精神,营造“叙事氛围”,使观者进入冥想、沉思、悲痛的共情状态。据此,本文分别围绕材料属性,光影、新兴材料与数字孪生的融入探讨如何营造“叙事氛围”。
第一,材料属性与语义元素的嫁接。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空间建构中,物理特征是材料属性最直观的体现。物理特征是指材料传达出来的第一视觉感受,如颜色、肌理、外在质感等。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空间多采用铁制材料,其物理属性则是刚硬、冰冷的肌理效果,也就是材料所表现出的冷酷、尖锐的外在语义,会给观赏者呈现深沉、冰冷之感。李伯斯金通过钛锌合金打造而成的“死亡之轴”“共生之轴”营造了压抑、无助、绝望、观赏者被恐惧支配的“叙事氛围”。锌板外墙的特殊肌理所蕴含的语义元素,通过设计符号学的转化给观赏者思想和情感层面的触动。此外,李伯斯金还将纪念馆建筑表皮材料肌理设计成“条形凹槽”,并且延续到纪念馆建筑内部。这使得材料肌理蕴含的内在语义系统宛如一道历史的“伤痕”,观众透过材料肌理所形成的“伤痕”,能感受到当年犹太人被困住的悲痛心情。
第二,光影、新兴材料与数字孪生的融入。相对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而言,多数纪念性博物馆材仍经常选用石材、混凝土、金属等厚重坚硬的材料来完成“叙事氛围”的营造。即使材料“视觉语言”过于直白,光影、新兴材料与数字孪生的融入也会使得“叙事氛围”变得更为丰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则是通过光影、声音、新兴材料的介入,“12秒空间”以深蓝色星空为背景,遇难者姓名以光影的效果消失在星空中,营造了静谧、悲痛的“叙事氛围”。此外,轻巧、透明的材料也多应用于纪念性博物馆空间营造中,这是借助光影与新兴材料相得益彰的新手法。
结语
本文首先通过对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叙事结构模式进行分析,将其概述为线性叙事结构、并置叙事结构两种。其次,分别围绕外在语义和内在语义探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叙事语言系统,进而归纳总结纪念性博物馆的共性特征。通过解析“流亡之轴”“死亡之轴”及“共生之轴”的叙事语言系统,进而阐明博物馆如何表征二战中犹太人的历史宿命。最后,本文进一步凝练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空间叙事策略,推演得出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空间叙事的设计启示,分别为纪念馆主题唤醒“场景记忆”,设计空间叙事节奏实现“情感表达”,搭配多样化的材料营造“叙事氛围”,以期为以后的纪念性博物馆空间叙事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
注释:
① 作者根据陈思宇.历史事件纪念馆的空间叙事设计方式研究[D].江南大学,2021:37改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