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工作实践与探索

2023-12-29陈正余贾亚洲包立军陈贵攀

北方蚕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蚕桑

陈正余 苏 超 贾亚洲 包立军 陈 佳 陈贵攀

(1.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陕西安康 7250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

为进一步发挥省级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作用,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陕西省“3+X”特色产业发展实际,按照“首席专家+岗位专家+重点试验示范站(基地)+技术团队+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高素质农民”模式,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先后组建了4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其中,陕西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于2018年2月组建成立。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起点,陕西蚕桑产业分布在7个市38个县区,基本形成陕南茧丝产业(安康、汉中、商洛)、关中果桑产业(西安、宝鸡)、陕北生态桑产业(延安、榆林)的区域布局,全省桑园面积8万hm2(120万亩),2022年养蚕24.84万张,产茧1.12万吨,综合产值50亿元以上。

陕西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自成立以来,在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钱永华教授、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张京国研究员的带领下,在诸位岗位专家与基层单位的协同努力下,桑园机械化、养蚕轻简化、蚕桑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新技术迅速推广,项目任务分解到人,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工作亮点

1.1 提供产业发展决策咨询

牵头编制《安康市“十四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引领安康市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安康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安康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安康市蚕桑丝绸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等文件,将蚕桑产业确定为6大农业主导产业,并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为汉滨区、镇巴县、延川县、子长市、临潼区、榆阳区等县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与产业发展相关建议。协助和指导市、县、区策划申报蚕桑产业园区或科技项目10余个,共获得项目资金2 900余万元。安康市委市政府把蚕桑产业列入六大主导特色产业,每年拿出500万元支持产业发展,并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占考核分值8分。

1.2 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1.2.1 集成组装最新蚕桑主推技术,《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获2021年陕西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引进推广强桑1号、金10、鲁插2号等6个优良桑树品种;引进“华康2号”、“华康3号”2个优质高产抗病蚕品种,推广应用率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研发创新了桑树栽植方式、机械化条桑收获、移动式小蚕叠放饲育盒共育、省力化蚕台饲育、自动上蔟采茧等5项关键技术,组装集成了桑园机械化管理、地膜覆盖少耕、桑树配方施肥、小蚕一日两回共育、全年多批次养蚕、桑园套种养殖等6项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制定了相应技术规程14项,形成了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依托市县镇村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将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使养蚕大户、园区业主与加工企业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完善技术推广链条;创新了“新型经营主体+园区基地+农户”的推广模式。示范带动作用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1.2.2 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引进与示范推广工作

选育的“兴安秦源”家蚕新品种2023年3月通过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联合审定,适用于人工饲料养蚕。选育出“秦桑1号”杂交桑品种,适应饲料桑产业发展的需要,正在做联合鉴定。自主选育的“北方红”果桑新品种,具有耐旱耐寒特点,在关中和陕北示范推广并有望实现我国果桑产业北移。引进高抗性华康系列蚕品种2个;引进推广杂交桑品种6个;推广优质高产桑品种“强桑1号”“强桑5号”等2个。

1.2.3 创新“9215”粮桑套种经营模式

为了贯彻“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的“国之大者”要求,主动对接国家“稳粮、扩豆、增油”政策,引导蚕农把原来的“6215”栽桑模式调整为“9215”桑园栽植模式,增加了行距宽度,有利于开展“粮桑套种”和机械化耕作。

1.2.4 开展“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蚕模式”试验示范

为了充分发挥村集体合作社作用,调动积极性,示范共育户共育小蚕(1—2龄),村集体建设中蚕设施,进行中蚕(3—4龄)集中共育,5龄大蚕设定价格分发到养蚕大户,这样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同时养蚕大户实现10天完成饲养,实现年8批次养蚕,为稳定养蚕大户奠定基础。

1.2.5 引进省力化、机械化机具,提高蚕桑生产效率

推广蚕桑新机械(具)超过1 000台(件),汉阴县、汉滨区、石泉县、子长市引进智能化大蚕饲养机和大蚕自动升降机,大幅提高养蚕效率。

1.2.6 探索农业社会化标准化服务

组织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开展蚕桑病虫害高效防控,助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在安康市石泉县、汉阴县、平利县等设立蚕桑病虫害高效防控示范点5个,通过无人机飞防桑园示范带动,进一步推动无人机飞防技术在桑园管理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示范推广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蚕桑新技术、新装备开启新路子。

1.2.7 联合企业进行生态桑食品化、饲料化开发利用

研发桑叶茯茶新产品2个,企业批量生产50余吨。建设桑叶茯茶和桑黄酒加工示范点2个,桑叶蛋鸡养殖示范点1个,桑黄规模化生产示范点1个,桑青贮饲料加工与利用示范点1个,桑配合饲料养羊示范5万余只,养鸡10万羽。

产业样板1:安康康元医药有限公司——桑叶、桑枝、蚕沙中提取生物碱DNJ。从桑叶、桑枝、蚕沙中提取生物碱DNJ(1-脱氧野尻霉素)工厂化生产,利用了废弃资源延伸产业链,增加了产业附加值

产业样板2:陕西农垦集团榆林马合农场——桑黄人工栽培规模化生产桑黄研究取得突破,分离出2株北桑黄菌株,突破人工栽培技术并示范。指导马合农场栽培桑黄菌棒2万袋,生产桑黄子实体1吨,产值200万元。

产业样板3:泰政祥农业产业服务开发有限公司——富硒桑叶鸡蛋规模化生产。指导该公司开展桑园建设、桑旅观光、桑椹采摘、桑饲料加工、桑叶茶桑叶菜制作、有机肥生产,年桑叶饲料养鸡10万羽,日产富硒桑叶鸡蛋9万枚,年产蛋3 000万枚。吸纳稳固农村劳动就业100余人,产值3 000万元。

产业样板4:陕西蚕宝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星之蚕”青贮桑饲料研发和应用推广。协助该公司建成饲料桑园66.67 m2(1 000亩),指导研发桑青贮饲料加工,已批量生产应用于肉羊饲养。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力量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为高值化、多元化开发提供科技支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焦锋博士2020年7月在国际知名杂志《Molecular Plant》(分子植物,2020年影响因子12.084)发表《Chromosome-Level Reference Genome and Population Genomic Analysi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and Improvement of Domesticated Mulberry (Morus alba)》(染色体水平的参考基因组和群体遗传分析揭示栽培桑树的进化和驯化过程)学术论文,针对栽培桑树基础生物学研究中存在争议的物种分类、倍性鉴定、起源进化、群体结构和遗传驯化等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进行阐释;首次用基因组数据明确了栽培桑树物种分类,认为白桑、鲁桑、山桑和瑞穗桑都属于一个物种,即白桑(Morus alba L);论文首次报道了栽培桑树品种 “湖桑32”的参考基因组,并证实28条染色体的桑树是二倍体;论文证实了分布于江浙地区的湖桑是经过长期的强烈人工选择之后形成的一个独特品种支系。该研究成果对桑树进化、性状改良与功能基因研究以及现代桑树学科和蚕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处于世界学科前沿及领先水平。

1.2.8 制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9项,助力新技术标准化实施推广

1)陕西省地方标准:桑叶茯茶加工技术规程(已公示);茶菜桑生产技术规程(已公示);地理标志产品 石泉蚕丝(2020);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技术规程(2021);果桑栽培技术规程(2021)。

2)企业/团体标准:桑蚕配合饲料小蚕饲育技术规程(2022);富硒桑茶(2021);桑叶饲料鸡蛋(2021);桑叶青贮饲料(2022)。

1.3 建立重点试验示范基地

1.3.1 建设陕北生态桑品种试验园、饲料桑品种对比园、石泉桑品种博览园

1)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涧峪岔镇南家峁村)丘陵地生态桑品种试验园栽有丘陵地生态桑品种18个:甜桑、晋选1号、选792、龙桑1号、太阳岛桑、辽鲁11、冀桑2号、冀桑4号、璜桑14、桲椤桑、新一之濑、燕山秋雨、中亚6号、U1号、U11号、陕桑305、陕桑410、红果2号。

2)榆林市众地达农牧有限公司(榆阳区马合镇)生态桑品种试验园栽植沙地生态桑品种10个:大花桑、吴堡桑、沙七1号、丰驰桑、冀桑3号、漠城2号、罗布泊5号、洛河2号、阿白1号、策沙1号。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米脂试验站(远志山科研基地)饲料桑树品种对比试验园栽有杂交桑品种15个:甜桑3号、吴堡桑、甜桑2号、大花桑、甜桑1号、湖桑32、沙杂1号、桲椤桑、龙桑1号、选792、策沙1号、黄鲁选、9312、新一之濑、北方选1。

1.3.2 示范基地建设

利用国家蚕桑体系和省蚕桑体系资源,整合苏陕合作项目和地方资金项目,建成石泉蔡明峰农业发展中心高效蚕桑示范基地(轻简化)、汉阴兴隆佳苑移民搬迁社区蚕桑产业基地(高效复合经营)、汉滨区顶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轻简化)3个基地,建成岚皋县小蚕共育温湿度自动调控及大蚕省力化技术示范点(陕西圣世金铂蚕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小蚕共育室温湿度自动调控及轨道式大蚕省力化饲养示范点(旬阳宇振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研究与示范点(石泉县万利发蚕桑专业合作社)、大蚕省力化饲育示范点(安康景鸿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5个示范点,建成大蚕工厂化饲养示范点(平利县宏俊富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榆林市一棵桑树茶业有限公司、子长蚕桑示范基地建设、石泉县中池镇青石蚕桑专业合作社、镇安县绿然蚕桑专业合作社、石泉县罗济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5个示范经营主体,示范基地、示范点建设均取得显著成效。

1.3.3 园区及品牌建设

1.3.3.1 园区建设

一是石泉县申报的省级园区被批准,获得项目资金2 000万元;汉阴、汉滨、旬阳分别获得市级园区1个,实现市级园区零的突破。二是培育家庭农场39个,其中认定市级家庭农场6个;培育养蚕大户450户;巩固提升专业合作社70个。三是认定“五心”新型经营主体2个。汉滨区顶峰蚕桑合作社构建“园区+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成立了村级蚕桑产业发展基金,注入产业奖补资金10万元,带动全村110户360余人参与全产业链,户均增收2 000元以上。汉阴县兴隆佳苑蚕桑合作社创新“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全年盈利分红50万元。

1.3.3.2 品牌建设

陕西石泉珍爱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桑叶全粉”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石泉桑蚕茧”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并加入中欧协定地理标志产品;岚皋桑叶鸡蛋获得名特优新农产品、平利富硒桑叶茶已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

1.4 开展人才培育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位点,开展蚕桑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近3年博士毕业5人,硕士毕业12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7人。带领地方基层技术人员开展蚕桑科研与成果产出,培养出副高级职称人员10余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3年累计举办培训班60场次、开展现场培训会30场次、指导技术咨询2 000余人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 000余人、培训种养大户1 000余户,互联网直播培训有50余万人点击浏览。

1.5 编制产业发展报告和生产简报

对全国包括陕西省近20年来的蚕桑生产情况、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对陕西省2020年以来蚕桑生产数据、蚕桑经营主体、蚕桑农机具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总结了蚕桑产业在地方经济、脱贫攻坚战及乡村振兴中的历史贡献,分析了产业发展过程中比较效益低、资源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提出按照区域特色布局蚕桑产业,以基地建设、主体培育、产业融合、品牌打造为重点,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主体带动、科技创新、多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编制发布《陕西省蚕桑产业发展报告》1份,共6章19节,14千字,指导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1.6 收录蚕桑产业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文献信息

收集整理国内省力化养蚕技术文献条目235条(1982-2021),家蚕人工饲料育文献条目237条(1964-2022),家蚕种质资源及抗病育种研究文献条目257条(1957-2022)、果桑产业及菌核病防治文献条目302条(1995-2022),桑饲料及生态桑相关文献条目177篇(1986-2022)、桑树功能成分及桑叶桑椹食品饮品相关文献条目280条(1987-2022),按文献发表时间顺序编制成6个专题文献分目录,为新技术集成和蚕桑多元化开发利用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依据,为蚕桑体系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提供文献支撑。

1.7 加强与国家蚕桑体系的衔接与配合

岗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苏超研究员身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站长,带领试验站团队成员投身陕西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陕西蚕桑涵盖茧丝产业、果桑产业和生态桑产业,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工作受到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及多个岗位科学家、试验站长关注,并在人工饲料育、蚕桑新品种试验示范、蚕桑新技术试验、科技帮扶等方面有长期深入合作。

1.8 开展应急性技术服务

2021年7月强降雨,导致安康多处桑园冲毁、蚕室垮塌,体系在全市组织开展桑园蚕室受灾情况调研,向省市相关部门上交了调研报告,争取救灾物资;2021年夏秋季平利县大贵镇、石泉县中池镇爆发蚕病,体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户指导,现场发放蚕药和农药。2022年春季桑园爆发红蜘蛛病,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防治;2021年夏季,子长绥德连续干旱导致133.33 hm2(2 000亩)桑园桑树旱死事件,2022年安康连续40多天的高温,体系启动抗旱应急预案,采取抗旱措施,有效缓解旱情。

1.9 其他工作

开展国、省家蚕遗传资源性能测定工作,完成国家级4份家蚕品种性能测定并报送农业农村部,依托体系完成省级35份野桑蚕、253份家蚕品种的种质资源普查以及112个家蚕品种资源遗传性能测定任务;积极履行科普职能,开展蚕桑科普教育,弘扬蚕桑丝绸文化和普及现代蚕桑科技知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将安康市确定为“蚕桑丝绸科普教育基地”。

1.10 蚕桑产业受到中省媒体的重视和宣传

2021年6月25日央视新闻联播对汉阴蚕桑社区工厂进行了宣传;2021年6月21日央视十套《中国影像方志》对石泉县蚕桑产业进行了宣传;2021年8月12日 央视十套《地理中国》对石泉蚕桑宴进行了宣传。

2 工作措施

2.1 制定体系工作计划

按照农业厅的工作要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体系工作计划和岗位专家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加强资金管理,统筹社会资金,弥补项目资金的不足。

2.2 狠抓工作落实

每年初,体系组织召开工作落实会议,签订工作合作协议,各岗位专家真抓实干,深入基层进行具体技术指导培训。每年中进行工作小结,年底召开工作总结会议,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2.3 狠抓科技创新

以项目为抓手,积极组织岗位专家申报项目,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引进、繁育、示范推广新品种,开展新产品的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互动交流,总结推广发展新模式。

3 小结与讨论

3.1 工作成效

通过近3年的工作实践,摸清了陕西蚕桑发展的基础、产业优势、发展机遇、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前景,总结出体系工作基本模式、方法和路径。在提供产业发展决策咨询、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建立重点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人才培育、编制发展报告、建立产业技术体系基础信息库、加强与国家蚕桑体系的衔接与配合、开展应急性技术服务、蚕桑产业得到中央到地方媒体的重视和宣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蚕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

3.2 存在问题

尽管体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经出经验和教训,但是与产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差距及问题。一是产业分布跨度较大。在陕南地区主要是蚕茧生产基地,关中地区主要是果桑基地,陕北地区主要以生态桑为主,在陕西农业产业中占比较小,是小产业,省上未将该产业列为主导产业。二是市场波动较大,影响茧丝绸价格稳定,蚕农受市场茧价影响较大,当市场看好时,农民积极性高涨,栽桑、发种规模扩大;当市场疲软时,茧价下跌,比较效益低,农民积极性受到挫伤,挖桑毁桑和桑园弃管荒芜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多元化产业的不断形成,一些蚕桑技术服务机构撤并,人员分流,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面临退休,单位进人难、留人难,导致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3.3 今后工作规划

从横向和纵向分析,陕西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明显,潜力较大,前景广阔,为了实现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结合产业现状和问题,应认真做好今后工作规划。

首先要做好产业发展的定位和规划,要有大农业、大蚕桑、大健康、大生态的理念和思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和步骤,用科技前瞻性的手段实现产业跨行业、跨领域新突破。

其次要把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相结合,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等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贡献率。

三是要加大全产业链的开发和综合利用,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各个技术环节进行技术支持,加大蚕桑副产品的研发和综合利用,增加蚕桑产业的附加值,使蚕桑产业由单一的栽桑养蚕模式转化为多元化的养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蚕桑
杨名飏《蚕桑简编》版本及流传考辨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仪陇县有机蚕桑发展思考
血糖生成指数研究与蚕桑综合利用
高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