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家校成长共同体 开创家校共育新生态
2023-12-29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李俊峰胡胜男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 李 隽 李俊峰 胡胜男
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阶段,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道德行为等方面都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学校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生活现状,就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同时,家长也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配合学校给予学生学业以及心理上的支持。从目前的学校、家庭层面来看,学校与家长的交流仅限于家长会、学校开放日,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途径只有电话、微信、钉钉等,这些家校沟通模式空间有限,很难建立起持续稳定的家校合作关系[1]。因此,学校有必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借助多方资源,与家长携手构建多维度的共育合作关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认识成长共同体,了解共育内涵与特征
家校共育是以学校为主导,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优化家庭和学校教育功能为主要途径的协同行为,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补充。 家校成长共同体是家校共育行为的主体, 是家庭和学校之间通过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全面教育的协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和双方的互惠性是共同体得以成长的根本。
目标一致。 家校共育要形成统一的育人理念、达成一致的目标,即以育人为本,立德树人。 育人是共育的根本,而“德”又是育人中的根本,体现出德育在家校共育中的优先性[2]。
共同责任。 家校共育将教育责任从学校扩展到家庭。家长和学校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学识能力的责任。 学校提供专业的教学和教育资源,而家庭提供稳定的支持。
双向合作。 家校共育强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学生成长过程,共享信息和资源。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活动,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心理情况,共同解决教育中的困惑和挑战,这种合作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位平等。学校与家庭之间,虽然学校具有专业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学校与家庭二者地位平等,家校在共育过程中需要相互尊重协商。
二、建设成长共同体,明晰共育目标与责任
共育目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校共育就是要将家庭成长与学校成长发展视为有机整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二者的共同目标,构建以学生为核心、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协同的家校成长共同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边界。 家庭和学校都是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各自的责任和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只有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明晰责任边界、共同努力,家校共育才能取得“1+1>2”的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要为家校共育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协同成长环境,从主导者的角度重构家校共育成长共同体,同时做到去权威化、控制化,以更加开放、互信的姿态主动与家长开展交流合作,正确积极指导家长协同参与学生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育人优势功能[2]。 另外,学校应站在与学生家庭共同成长的高度,积极主动地规划、协调、指导家校共育活动的开展,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打破家校共育范围的局限性,突破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息孤岛,使家长能够转变对家校共育的固有思维,积极参加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活动等,为家长提供专业化、实用性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帮助家长改善教育方法,让家长切实感受到自我的成长,以此提升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
教育始于家庭, 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长要加强学习,树立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与学校建立共同的教育愿景、教育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教育能力,培养孩子自信、悦纳、爱思考、善表达之品性,让孩子在规则与自由中健康成长。
三、发展成长共同体,探索共育规范与策略
为了实现家校共育的资源均衡,确保学生在校信息的实时交互, 促进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成长的辅助作用,保证三者之间的高效合作与交流,应分别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建立家长委员会,校家委会由家长代表、校长办公室、各年级行政负责人等组成;班家委会由家长代表、班主任、学科教师组成,在此基础上借助网络平台成立家委会线上交流群。 家委会家长代表采用公平竞选方式产生,以保证家委会的公平公正性。 同时,每学期初班主任可以将所有学生家长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家长具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在校教育活动积极配合;第二层次家长没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但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愿意围绕学生学习配合学校工作; 第三层次家长没有家庭教育意识,也不想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 在推选家委会家长代表时,应以第一层次家长为主,第二层次家长为辅,通过与学校、教师交流,推动家委会工作顺利开展,逐渐带动第三层次家长的积极性,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学校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家长大讲堂主题活动。 例如,高一学年针对新高考的背景下选科走班形式进行详细说明, 为家长详细介绍高中选科与大学专业选择的关联性、不同的科目组合能够报考的专业、文理科目选择的优势和局限性, 以及大学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关系等问题;高二学年借助欧卡工具传授亲子沟通技巧,对家长们提到的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与解答,帮助家长构建和孩子相处的新模式;高三学年开展“读懂孩子,赋能成长——考试心理与心态”主题的心理沙龙活动,从家长的角度去分析当孩子出现考试焦虑并表现出一定行为时,家长应当如何发现孩子的变化并及时帮助他调整心态,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二)共育创新,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
家校共育之所以存在瓶颈,根本原因是缺少完善稳定的家校共育体系,从学校的角度,要合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以班级或学年为单位,建立家校共育体系。 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遵循平等合作的原则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家长沙龙是我校组织开展的阶段性家长团体互助活动,其形式多样,可分为讲授型和听取型两种,其教育效果都很显著。
讲授型家长沙龙活动。学校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生动讲解各领域的科普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拉近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劳动技能课上,邀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家长讲授花卉养殖技术。 另外,学校请家长将自己的成功教育经验上传到家校共育互助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感想,供其他家长浏览学习。通过班级的钉钉、微信、QQ 群,家长每周分享一个学生教育成功的实践经验,以多种形式总结归纳好的做法,吸引更多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共同学习进步。
听取型家长沙龙活动。 学生教育、家庭教育是科学系统性的教育概念,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给予家长专业化的指导。 学校邀请心理教育、家庭教育专家到校组织开展家长大讲堂活动,请优秀班主任、学科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家庭教育专题座谈会,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教育问题,向家长传达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 活动中优秀家长可以结合自己在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心得体会,现身说法,与其他家长共同探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能够有效改进第二、三层次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家长在学生教育方面达成共识。
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家校合作方式。针对有些家长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到线下与教师沟通问题,教师用线上会议等工具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与家长定期进行线上交流,班主任可以分享学生进步与成长的“微数据”,方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教师可以召开分层次的“腾讯会议”或“钉钉会议”,有针对性地交流同类学生的教育心得和困惑。
(三)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立体式育人功能
家长开放日。家长开放日为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深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家长除了能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化多功能教室、体育活动室等综合室内区域外,还可以走进教室和学生一起上课,听不同学科教师讲课,共同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 学校还可以结合现有的家校共育模式, 创新家长开放日活动形式、内容,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适度开放图书室、微机室、会议室,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家庭资源共享,加快家校共建的进程。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包括社团活动课、研学活动课、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启发学生潜能,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我校通过参加哈工大建造节、模拟联合国出国访问交流活动、哈工大与哈九中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参观萧红故居、清明节祭扫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感,使学生融入研学环境,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科技的熏陶。 另外,组织学生开展争做青年志愿者活动,实现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目标,例如探访流浪小动物基地、慰问自闭症儿童等活动,培育仁爱之心。
(四)创设“家校交心卡”,创新共育工作思路
“家校交心卡”是家长、学校和学生三方互动交流十分方便、灵活、实用的渠道,它利用“钉钉、视频号”等方式随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第一时间反馈给家长,家长可以对孩子在校的一些好表现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对一些不好的行为给予建议,并及时纠正和强化;家长可以将孩子在家的良好表现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感觉天天在与家长交谈,天天在家访一样;学生们特别想看教师和家长的留言,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有人认可,于是学会自我调整,慢慢改变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学生,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而家长要认真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优缺点、个性及特长,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子良方,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五)组织多样化校园活动,拓宽共育活动渠道
参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改善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机。 家长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尽可能组织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校园艺术节、军训成果展示、学生运动会、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活动、经典诵读比赛等,使家长体会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加深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和理解。
构建完整的家校共育机制能够及时转变家长家庭教育的主观态度,向家长传达积极正确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长明确自身的教育义务和责任, 主动参与到家校共育活动中,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与家长一起正确引导教育学生,确保学生能够以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与学生实现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