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为“南水北调”拉开序幕
2023-12-28
现在“南水北调”工程已经使中国北方数省受益,但是人们也许不知道,这个工程并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搞的,早在1950年代就逐步展开了,周恩来总理为这个工程的实施付出了大量心血。
一
1950年代,毛泽东巡视长江时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引汉江水补黄河水的设想,周恩来十分赞同,大力支持。在周恩来亲自过问下,1956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就作出了以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为控制工程的治理汉江、开发汉江、引汉济黄乃至引水至华北的汉江流域规划(简称汉流规划)。周恩来看到这个规划后很满意,把这个规划交给毛泽东看,毛泽东也很满意。这个规划又经两年酝酿充实,形成了治理长江、南水北调工程的蓝图。
1958年2月,毛泽东把治理长江、南水北调的重任交给周恩来,并强调要“一年抓四次”。周恩来不负毛泽东的重托,就在毛泽东交给他这项任务的当月底,周恩来出访朝鲜刚刚回国,来不及休息,就赶到湖北,视察长江三峡。周恩来在视察长江的“江峡”号轮船上,听取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关于丹江口水利工程的情况汇报。当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同志问,是否确定搞丹江口水利工程时,周恩来果断回答:“同意建设丹江口水利工程,现在就应积极准备,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工。”“总原则是丹江口水库综合利用,以近期为重点,济黄济淮作为远期,现在可以不考虑引水后发电问题,那是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事。”
周恩来对这个工程费尽了心血。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湖北,周恩来都经常听地方和中央的水文专家、水利专家的汇报。在听汇报中,周恩来得知,旧中国的长江水文资料很不全,特别是国民党时期的水文人员常常不按时观测、记录,甚至某一支流根本就无记录资料。周恩来提出,可以将水文记录资料画成一条洪水过程线,亦称洪峰曲线,分析上下游各个洪峰之间的矛盾,找出产生矛盾的原因,针对资料存在误差的现象,作出合理修正的假定。据当年一些参与长江治理的同志回忆,水文专家按此办法在长江水文资料整编中收到很好的效果,重量达一吨多、记录一百余年的长江水文资料,经过整编成册,成为建设长江的宝贵财富。
二
毛泽东要周恩来“一年抓四次”,实际上,周恩来抓得比四次多得多。据当年一位在周恩来领导下做水利工作的同志说,每次他到北京,总理都要他去汇报工作。1958年初,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研究决定,把这位同志起草的《长江流域规划报告》拿到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专门会议上讨论,以便中央对长江流域规划与三峡工程作出正式决定。
为了使这个报告和其他材料更充分,周恩来在1958年2月下旬亲自勘察了三峽坝址。周恩来这次勘察活动由李富春、李先念陪同,中央各有关部委、各有关省市负责人以及我国各方面专家和苏联专家等一百多人参加。他们从武汉乘船溯江而上。在船上,周恩来多方听取汇报并主持讨论,仔细研究长江规划和三峡问题。勘察十多天后,周恩来又于3月5日晚连夜乘火车由重庆赶往成都,出席中央成都会议。6日,在中央成都会议上,周恩来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专题报告。根据周恩来的报告,中央正式作出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的决议。这个决议成为指导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重要文献。中央成都会议同时决定丹江口水利工程开工。
成都会议一结束,周恩来就在湖北召开了关于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的会议,确定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负责设计,湖北省政府组织施工。当年跟随周恩来参加领导这项工程的同志回忆,丹江口第一期工程在兴建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不少困难与干扰,但所有这些都在周恩来的关怀下,一一得到妥善解决。
对工程本身存在的严重质量问题,周恩来亲自主持会议研究解决办法,并决定对工程停工进行加固补强。当工程质量经过采取补强加固达到设计标准以后,又着手解决由于经费、工作协调等原因而产生的是否复工等新问题,也就是继续把工程做完还是下马的问题。后来由于湖北省提出了利用丹江口已浇一百万方混凝土的有利基础,提前发挥工程效益的合理建议,才使丹江口工程有了复工的可能。丹江口第一期工程自1966年2月复工以来,虽然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在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还是于1974年4月全面竣工了。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虽然完成的只是第一期工程,但其效益却非常显著,尤其是在防洪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几乎改变了原来江汉平原三年两淹的局面,其他如发电、灌溉、航运和水产养殖的效益也十分显著。周恩来指示,要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作为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水产养殖“五利俱全”的大型水利工程典型,在国内外大力宣传。更重要的是,丹江口第一期工程不仅是治理开发汉江的第一个关键性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
(摘自《文史博览》陈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