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芯片的孤胆英雄们

2023-12-28

读报参考 2023年36期
关键词:高启半导体

新中国成立初期,“半导体”三个字犹如天书,整个行业一穷二白。但也是从1950年代开始,相继从国外归国任教的一批科学志士,初步帮助祖国建立了半导体学科,开始培养人才。人,永远决定时代的走向;人,也书写民族的历史。最终竭力推动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几个孤胆英雄,正是那个时代诞生的。

起航

张汝京出生于1948年的江苏南京,父亲张锡伦是当时有名的炼钢专家,母亲刘佩金也是火药研发领域的人才。1977年,29岁的张汝京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毕业,入职了当时的芯片行业初代霸主——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并加入芯片发明人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克·基尔比的团队,从研发工程师做起,这一干就是8年。当时,德州仪器的高管中有一个年长张汝京17岁的华人,名叫张忠谋。

而大洋这头,快30岁的江上舟终于等到了高考恢复。他一鼓作气,不仅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还参加了公费留学的考试,成为国家第一批公派留学生。1979年,江上舟前往爱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苏黎世高等理工学院,开始了为期8年的学习深造。

1980年代的北欧,信息产业与电子通信已经开始昂首起步,相较于我国,走得更远也更稳。因此,当8年后的江上舟终于拿到移动通信的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无奈地发现,对比起西方世界,国内做专业移动通信的公司少之又少。当时,学无可用的江上舟选择暂时转入仕途。他先进入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外资企业管理局任职;1988年,海南建省后,41岁的江上舟跟随国家经委前往海南从事经济规划工作,并在4年后被任命为三亚市副市长,成为了全国第一个海归市长。

1987年发生了许多事,且都在半导体“江湖”上搅起风云或暗涌。这一年,早已回到台湾的张忠谋成立了一家专注半导体制造的公司,名叫“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简称“台积电”。这一年,远在大陆南海边小城市深圳的另一个中年人任正非,凑了21000元钱,成立了一家名叫“华为”的公司。同一时期,远在美国的张汝京,正发愁建厂的选址和成本问题。自1992年开始,张汝京在新加坡建设芯片厂,并在大陆前后招聘了约300人加入,后来“中芯国际”成立时,其中不少人都追随他到上海投身建设。

1996年7月,以美国为首的33个国家联手签订了《瓦森纳协定》,限制关键技术和电子器件的出口,中国就处于禁运国家之列。这一年,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俞忠钰带队,前往德州仪器考察,见到了张汝京,当即就热烈邀请他回国发展。恰好,张汝京的父亲其实也一直希望儿子能回到祖国。张汝京动了归心。在连续三次提辞被拒绝后,索性提前退休。1997年,年近半百的张汝京从美国回到无锡,建立了“世大半导体”。

当时,中国虽然已经乘上改革开放的快车,开始沐浴市场经济的春风,但半导体行业的发育土壤依然稀薄,大陆并不具备成熟的建厂条件。资金与人才的匮乏,加上限制进口的《瓦森纳协定》,都让“世大”在无锡的生存前景非常不可观。最后,张汝京选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计——把工厂建到了半导体产业链已经成熟的台湾,准备为大陆建厂积累人才队伍。仅3年时间,张汝京的“世大半導体”,就成为台湾排名第三的半导体公司。

归来

比张汝京年长4岁的尹志尧出生于1944年的北平,父亲是一位在日本留学归来的电力化学专家。1978年,为了在专业上进一步深化夯实,尹志尧考入北大化学系读硕士,毕业后又前往美国加州大学读博深造,仅3年时间就拿下物理系博士学位。1984年,尹志尧进入英特尔工作,主要负责的业务就是电浆蚀刻,两年后又被选中加入主要负责向半导体提供晶圆制造设备的泛林集团(LAM)。仅花了5年时间,尹志尧就带领LAM成为全球最大的刻蚀机公司,LAM的市场份额一度高达40%。

说不好是机遇让同道者相识,还是冥冥之中的某种召唤创造了机遇。在一次设备展上,尹志尧遇见了时任上海经委副主任的江上舟。两人谈到刻蚀机在中国发展的境遇,尹志尧认为,国家多年来在刻蚀机工艺上一直受制于人,无法自发研制属于自己的刻蚀机设备。江上舟当即表示,希望尹志尧能回国,与自己一起为国填补这项技术空白。

其实,江上舟当时已查出罹患肺癌,他对尹志尧坦言:“我只剩下半条命,哪怕豁出命去,也要为国家造出刻蚀机。我们一起干吧?”面对江上舟的邀请,尹志尧不是半点没有犹豫。用他的原话来说:“创业就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对于我这个创业时年已六旬的人来说,很可能累死在工作的岗位上。”

1998年,江上舟带团前往美国硅谷考察和招商,并给留学生开了一场“上海信息产业座谈会”,就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远景,发表了一场震动业内的演讲。这股激情感染了无数人,比如被视为“中国IC产业五位策划者”之一的马启元,这位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机系副教授强烈主张,中国要建立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即中国的“硅谷”。

2000年7月,张汝京回到上海,建立“中芯国际”。300多位来自中国台湾和100多位来自美欧日韩等国的人才团队跟随他归来,其中还包括当时台积电五厂厂长邱慈云。

余晖

高启全出生在台北一个富裕的煤矿之家,从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又顺理成章到美国留学,这条同一方向的路,看起来和江上舟很像,但高启全的半导体之路,比江上舟走得顺利。1979年,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化工专业毕业后,面对多家石油公司抛来的橄榄枝,他竟直接离开了本行,进入完全陌生的“快捷半导体”(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世界上研发出第一款商用集成电路的人,英特尔、AMD的创始人,都是从“快捷”走出来的。

1989年,高启全与另一个台湾人吴敏求共同创立了“旺宏电子”,对于当时台湾高科技人才纷纷流向海外的风气,有了一定扭转。1995年,台塑创办人王永庆长子王文洋筹设“南亚科技”,高启全就去担任执行副总经理,从此进入DRAM产业,推开了又一扇新大门。在三星等DRAM巨头的挤压下,南亚科技奋斗了20年仍然持续亏损,最后只能将DRAM业务全部卖给了美国美光。2015年退休后,高启全再次离开台湾,来到大陆,加入紫光集团。

2003年12月,台积电及其北美子公司向美国加州联邦地方法院提交诉讼状,起诉中芯国际侵犯专利权及窃取商业秘密,并申请对中芯国际实施禁制令处分及赔偿财务损失。中芯国际败了,经过为期一年多的谈判,2005年1月,中芯国际和台积电达成庭外和解。

就在“中芯国际”败诉的同一年,前身为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的清华紫光增资扩股,并引进了新的管理团队,担起开创集成电路事业的使命。

每一新兴领域的成功者和牺牲者故事都在不断告诉我们——朝向新世界的每一步,都必然遇到未知的困难,而这恰恰决定了成功的不可预期性。

2011年,江上舟走到了生命的最后半年。辞世前半年,江上舟主持召开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专家高层座谈会”,起草了《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和《“中国芯”工程建议书》;在推动中国芯片事业的历程上,江上舟还在用生命狂奔。同年6月27日,江上舟走了,年仅64岁。

一位掌舵者猝然倒下后,接任者邱慈云遵循稳中求进策略。2014年,规模达千亿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挂牌成立;同一年,中芯国际也获得了巨额资金扶持,终于渐渐走出阴霾。也是在这年6月,66岁的张汝京再次创业,在上海临港成立了“新升半导体”,专注于半导体300mm硅晶圆研发。张汝京又一次成为破局者——破除长期以来被海外资本垄断的大硅片僵局。

(摘自《南风窗》肖瑶)

猜你喜欢

高启半导体
我相信
太阳能半导体制冷应用及现状
高启与北郭诗社成员交游考
2018第十六届中国半导体封测年会
我的同桌
一体化半导体激光器的ANSYS热仿真及结构设计
高启对李白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
采用半导体光放大器抑制SFS相对强度噪声
一种基于MSP430的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意法半导体与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