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移民浪潮下福建古典园林时空递嬗

2023-12-28张杰杨诗雨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030

安徽建筑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私家园林福建移民

张杰,杨诗雨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030)

1 引言

长期以来,对于我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多聚焦于江南私家园林、北方皇家园林以及岭南园林,对于福建园林的研究,常常将其纳入岭南园林作为其分支,并通过大量案例描述,探讨福建园林建设过程、空间特征、文化特色等,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纵观这些研究,多拘泥于本体论的视角,缺乏地域历史维度,更缺乏地理空间层面的研究。在漫长的福建社会发展历程中,福建园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历史地理空间递嬗是揭示福建园林前世今生的关键,也是解析福建古典园林发展体系形成的核心问题所在。据此,本文试图从移民的视角,探讨福建园林时间与空间的双维度变迁历程,揭示园林发展的历史地理空间特征,并透过时空递嬗解析福建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及其发展体系,以此匡清福建古典园林发展历程,为深入研究与保护园林遗产提供基础。

2 福建古典园林的时空递嬗

2.1 园林萌芽:山水间的隐庐猎憩

福建古称“闽”,约一万年前,已有先民活动,并逐渐形成“闽族”。春秋战国时期越人大举入闽,无诸建闽越国,产生“闽越族”。秦代虚设闽中郡。汉代,为便于管理,武帝迁10 万闽越人于江淮,使得福建社会发展停滞、聚落荒废。后设冶县于今福州,东汉更名为东侯官。东汉末年,随着中原战火,约10 万~20万中原汉民迁入闽地[1],主要集中于闽江流域及东部沿海地区。三国时期,东吴加大了闽地开发力度,流放官吏入闽,建安郡,辖下设建安、南平、将乐、建阳、松溪、邵武、浦城、侯官八县,福建得到了开发。

秦汉时期,随着北人的南迁,荒蛮的福建地区得到了开发。移民一方面带来了中原社会治理制度与地域防御思想,另一方面触发了闽人对山水自然的崇敬,因水而憩、因山而隐,由此开启了福建园林的萌芽(图1)。

图1 秦汉时期福建园林的萌芽点示意图

因水而憩,“闽越王无诸开国都冶,依山置垒,据将军山、欧冶池以为胜[2]。”其中,欧冶池即为无诸铸剑处,此后,历代也曾多次在此地修亭、台、池、院,甚至环池一周达数里,有褉游堂、利泽庙、剑池院、秉兰室、五龙堂、欧冶亭等。而《闽都记》载:“雁湖有寺,在县一东。相传越王猎于此,又名观猎。其地与侯官龙湖山伊弥[3]。”由此,高台、亭、池等早期园林的雏形出现,游憩成为营造早期园林的目的之一。

因山而隐,《泉州府志》载:“秦时有大道者,修真清源山左峰,后人供奉之,名为大道岩[4]。”因山而隐的方式成为后世福建宗教园林、书院园林选址的一大标准。

早期的移民促进了福建聚落城池的建设,园林也随着聚落的建设而萌芽,主要聚焦于东南沿海的福州与泉州平原。福建园林的萌芽始于对自然的崇敬,因水而憩、因山而隐,以高台广池作为其表现形式,具有起居、休闲、娱乐、狩猎、生产与军事等多种功能。

2.2 园林兴起:文人间的山水世界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地区出现了三次移民浪潮,即永嘉年间的永嘉之乱、东晋末年的卢循义军入闽、南朝萧梁末年的侯景之乱。三次移民,以移入为主,沿闽江至沿海地区,多分布于闽北山区、闽中河谷、闽东沿海地带(图2)。

图2 唐前福建移民与区域发展情况示意图

数次的移民浪潮极大地推动了福建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聚集,并且随着贵胄与文人的移入,民众总体素养有了显著的提升。在聚落城池营造方面,建筑材料、建设工具以及陂塘储水灌溉为特征的水利工程技术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闽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也随之提高,福建园林随之兴起,园林类型增多,有私家园林、宗教园林、公共园林等(图3)。

图3 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园林示意图

另一方面,移民也使得福建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宗教园林就是其表现之一。此时期,不仅寺院数量多、规模大,且都位于风景秀丽之处,由此,寺庙的兴建推动了宗教园林与山水园林的发展。如泉州最早的寺庙--延福寺,初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建筑巧妙利用地形,院内广植树木花草,曲径通幽,宛若仙山[5]。

总之,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园林通过移民呈现传承中原园林的造园精神,文人贵胄主导私家园林的营建。其次,佛教崇尚的天神世界对园林影响较大,园林规模大。该时期,福建园林延续了对山水世界的崇拜与热爱,山水美学艺术创作兴起,园林类型主要集中于宗教园林与私家园林,在地理空间上依旧以东南沿海的福州与泉州两大地块为核心形成园林的聚集群。

2.3 园林发展:世俗间的桃源憧憬

隋唐至五代时期是北方汉人入闽并促进福建区域开发的重要时期,前后也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即唐代前期陈政、陈元光父子平定“啸乱”,唐中期安史之乱以及唐后期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部入闽所引发的三次移民浪潮。第三次移民热潮后,王审知父子建立了闽国,福建建立了以中原移民为主的第一个地方性割据政权,由此进一步推动了福建的发展[6]。隋唐至五代福建园林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隋唐至五代福建移民与区域发展情况示意图

隋唐至五代的移民浪潮,进一步在福建开教化、移风俗、修水利、开荒田、造林地,有力地促进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在北方文人的文化带动、中原与外来文化的传入与融合、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发展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福建地区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传播、碰撞、发展、融合,培育出福建园林发展温床。此时的福建园林处于转折期,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园林带有浓郁的世俗氛围,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民众向往缤纷的风景与景致的风雅,两方面的作用使得福建园林带着世俗的气息,又夹杂着对桃源的憧憬,成为该时期的一大特色。隋唐至五代福建园林示意图如图5 所示。

图5 隋唐至五代福建园林示意图

首先,五代时,闽王王延钧称帝,西湖筑室其上,号“水晶宫”,园内建造亭台楼榭,湖中设楼船,并建有“复道”联系内城“军府”,直达水晶宫。由此,西湖演变为御花园,宫殿园林群规模宏大,约占福州城的三分之一[7]。

其次,私家园林依旧由贵胄与文人推动,他们通过寻访福建的山水而发现风景,并在继承江南文人造园技艺的基础上,形成“因山、因水、因石、因树”的独特技艺,打造“桃源情怀”下的园林。另外,泉州城内晋江王的留从效花园(后演化为南园)、刺史王延彬的两衙花园与云台别馆等都是五代典型的园林。云台别馆“相地于南安田丰、清歌二里,构云台、凤凰、葆帘二馆,开辟沃壤,一望无际。置十里梅林,绕垣数百堵,揭门以时启闭。固山筑塘,引泉水为池,有池二,中筑岛如蓬壶,岁时与宾僚饮宴于其间[8]。”

隋唐至五代时期,特别是闽王政权时期,是福建古典园林的大发展时期,也是园林风格的转折期,福建园林深受中原文化、造园技艺的影响,在园林类型上呈现多样的态势,在园林风格、营造方式多与中原园林风格相似,处于对中原园林承袭吸收的兴起阶段,整体上呈现出世俗化向人文化过渡的特征,园林发展多聚集于东南沿海地区,如福州、泉州、漳州等沿海地区。

2.4 园林鼎盛:物景间的写意自然

宋元时期,宋金、宋元的战乱,迫使大批北方汉人再次南迁入闽。北宋时期增设南剑州、兴化军、邵武军,移民主要集中在沿海兴化地区。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江浙赣地区大量人口流入建宁府、邵武军、汀州等地,带动福建西部山区的发展。另外,北方的许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入闽逃避战乱,由此,中原文化在福建得到了更为深入的传播,在避居所内造园赏景便成为一时的风尚。元代,在多次移民迁入后,福建地区人口密度大幅提升,出现了有可耕之人却无可耕之地的窘境,由此,移民由内向外转变,即人口外迁,如宋宝庆元年,福建户数为1704186 口,至元年间,户数为700817口[9]。宋元时期移民路线及区域开发示意图如图6所示。

图6 宋元时期移民路线及区域开发示意图

宋元时期是中原园林进入成熟的时期,亦是福建园林的鼎盛时期,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至五代的转折发展后,福建园林进入了写意自然的发展阶段,强调物与景的关系,园林类别也更为丰富,有私家园林、宗教园林、书院园林、礼制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等多种类型,园林数量增多(图7)。

图7 宋元时期福建园林分布示意图

首先,福建地区因海洋文明日趋成熟,主动吸纳外来文化,不断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中原的福建私家园林。史料记载宋代园林有福州西园、芙蓉园、光禄吟台、欧冶园、泉州闽广大都督宅园等。其中,福州城内的三坊七巷已聚集了多处宋代园林。“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10]”,可见福建的私家园林迅速发展,并趋于精致化、追求景的营造。

其次,书院园林发展迅速,呈现沿海地区向闽中、闽北延伸的态势,如泉州古代八景之一的“小山丛竹书院”,漳州云洞岩的朱文公祠,南平九峰山的延平书院以及天庆阁、万福精舍、剑溪草堂,三明市尤溪县南溪书院等。其中,南溪书院始建于南宋,书院周边主要为里坊、画卦洲、青印石、玉溪桥、沈郎古樟等自然与人工景观。宗教园林处于极盛期,寺院数量多、规模大,多集中于以福州、泉州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同时,随着宗教的传播进一步深入闽中地区。

总之,宋元时期福建园林在移民文化、西方文化、商贸文化等推动下,进入了鼎盛阶段,在沿袭中原园林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包括宗教、技术、建筑、艺术等各方面外来文明成果,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了写意自然,增强了物与景的关联,创造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福建园林。园林主要集中在以福州、泉州、漳州为核心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闽北南平地区,其中私家园林主要聚集在东南沿海,书院园林主要集中在闽北,这与宋元时期移民与区域开发及文化发展契合。

2.5 园林成熟:人境间的画意文心

明清时期,随着移民不断迁入和繁衍发展,土地资源达到饱和,福建移民由迁入向迁出转变。外迁一方面体现为福建向其他省份及海外(如东南亚、日本等)迁徙[11],另一方面为移出原住地,迁至其他适宜地区生存。

这一时期,福建园林也逐步成熟、定型,形成了独有的发展体系,已从宋元时期的写意自然山水园演进为人文自然山水园,园林追求人与境间的感悟与对话,强调园林意境,强调画意文心,并逐步形成“因山、因水、因树、因石、因人”与“园居”营造理念[12]。见图8、图9。

图8 明清时期移民路线及区域开发示意图

图9 明清时期福建园林分布示意图

其中,私家园林是该时期园林的代表,其数量众多且营造手法多元,多为福建籍名人、达官贵族或经商多年后归隐故里修建的园林,是福建园林的代表[13]。如明代宰相叶向高辞官后,回故里福清融城镇官驿巷,修建“豆区园”,《福州府志》载:“豆区园,在县南桧庭,亦向高读书处,西园,在西门外,向高归隐处[14]。”

首先,私家园林呈现出小型化的特点,与住宅紧密结合,在宅左或右或后部单独占地,自成一体,有“方寸山水园”之称[15]。如芙蓉园,又称“芙蓉别岛”“武陵园”“武陵别墅”,是清代福州四大园林之一,该园始建于宋代,后几经易主、维修、翻建。鱼池与外面的安泰河水潮汐相通,园林以水池为中心,环布假山,建造于明代的“泊台”,为临水而立的人工高台,明代谢肇淛《记略》载:“高雉许,远障屴崱,近控九仙、薛老二峰[16]。”

在建筑方面,功能以居住功能为主,再配以亭台、楼阁等,通过檐廊联系,布局简洁。如福州林聪彝宅园,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近3000m2,宅居坐北朝南,主座四进,东侧为庭园,庭园亭台楼阁,假山覆洞,古榕垂荫。见图10、图11。

图10 林聪彝宅园

图11 林聪彝宅园景致

在叠山选石方面,采用太湖石、壶江石、海礁石、珊瑚石以及灰泥等结构的塑石,湖石、英石点缀增色。叠山方式深受江南园林的影响,强调“瘦、透、漏、皱”的营造技艺。如福州小黄楼,始于唐代,盛行于清代,占地面积3640m2,现西园保留清代格局,以太湖石假山园林为核心,结合了江南与福州本土的造园风格(图12)。福州王麒宅园楼阁前的远山,就是采用塑石的方式在围墙上用灰泥贴塑出远山山峦之形,与其前的“真”假山相映衬(图13、图14)。

图12 小黄楼景致

图13 王麒宅园及二梅书屋景致

图14 叠石方式示意图

福建的叠山强调形与寓意,通过叠石形成特有的“雪洞”,如二梅书屋、小黄楼西园以雪洞作庭院进入园林的过渡段,洞穴空间狭长,增加了园林的穿梭感和景深感。同时,叠山擅长在立面以及空间上进行营造,因地制宜,以小见大,强调布局和叠砌,体量不大,形态多样,多采用环堵堆塑的形式,巧妙的与花厅楼阁、花木鱼池组合成景(图13、图14)。

在理水方面,多采用集中设置的方式,即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列建筑、山石等,形成一种向心和内聚的格局,营造小中见大、幽静开朗的感觉。同时围绕水池和假山线路,形成不同情趣的观赏空间。

在植物方面,因为园小,植物的布置大多遵循“不求多而求精”的理念,在植物选择上,以乡土果树为主,常用的花木品种有樟、桂、荔枝、龙眼、白兰花(白玉兰)、广玉兰、竹、梅、腊梅、茉莉、棕桐等。并引进了园林观赏花卉,如茉莉、素馨花、凤凰木等,植物修剪整齐。

其次,呈现以人文自然山水园造园意境,因地制宜地引入周边自然景观,强调了人对自然山水的感悟,追求意境。如厦门涵园,由施琅兴造,称“来同别墅宅园”,“夫园曰‘涵园’,言海也,涵万象也……斋曰‘旭斋’,轩曰‘醉月’,昭其明也;曰‘指升’,远不忘君也;曰‘罗浮’,怀彼美也[17]”。涵园中有堂、亭、斋等建筑,都因近山远海而得名,将周边山海自然景观融入园内,其造景也是巧妙地运用闽南特有的巨石为主体要素。

3 移民路径下的福建园林发展特征分析

基于上述,可以清晰地看出移民给福建地域带来的人潮,由此推动了地域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聚落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由此触发了福建园林的萌芽、兴起、发展、鼎盛与成熟。同时引发了闽人对自然的崇敬,由此开启了因水而憩、因山而隐的园林模式。并随着人们对山水的热爱,园林逐步变成人们寻觅的风景如画的桃源地,福建园林也由此进入山水物景的感悟与人境的画意之中。

移民促进了福建聚落城池的建设,而园林伴随着聚落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福建园林经历与福建地域开发路径一致,即由以福州、泉州、漳州为核心的沿海地区向以南平为核心的闽北地区拓展,再向闽西、闽中发展。这一园林的生长过程契合了区域发展过程,其推动因素是移民浪潮的始俑(图15、图16)。

图15 福建园林时空演变递嬗历程

图16 福建区域开发与园林发展轨迹契合分析

福建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塑造了福建园林“因山、因水、因树、因石”的营造理念。众所周知,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其自然条件赋予了福建独特的山、石、水与丰富的植被,这为形成独特的福建园林营造技艺提供了材料,由此也催生了堆山、理水、种植等方面独特的营造风格。

福建背靠武夷山脉、面朝大海,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它成为远离政治中心的伊甸园,加上千百年移民的迁徙与开拓,造就了闽人敢拼、敢闯、务实而细腻的地域精神,这种精神塑造了闽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文化浸润下的福建园林在学习北方园林、江南园林的过程中,不断在建筑、叠山、理水、花木等方面进行革新,积极吸收并大胆融汇外来文化,在学习中延续中原文化,在模仿中融汇西方文明,主动营造出中西合璧的园林风格。而这种风格隐含着福建园林的俗与高雅共存,即福建园林的“园居”特色(图17)。

图17 移民浪潮下福建古典园林发展体系

4 结语

福建园林在北人南迁的移民浪潮中孕育而生,通过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的融通,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其中,数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推动中原文化在福建地区的传播与衍化,触发了福建园林由对山水自然的原始崇敬,而宋元至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海陆文化、农商文化等的大融合、大碰撞、大汇通,催生了福建园林由人文情怀下的写意自然向人境间的画意文心的园林意境营造转换,由此完成了福建园林的萌芽、兴起、发展、鼎盛到成熟的漫长过程,并逐步形成了以“因山、因水、因树、因石、因人”与“园居”营造理念指导下的独特的发展体系,演绎出包括私家园林、宗教园林、礼制园林、书院园林、公共园林与衙署园林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在地理空间层面,呈现由沿海向内陆演变的轨迹,这契合了移民的路径,也符合福建千百年来开发的历程,据此,匡清福建古典园林前世今生,为深入研究与保护园林遗产提供基础。

猜你喜欢

私家园林福建移民
那个梦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签证移民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