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23-12-28唐丽雯王海燕殷晓丹
唐丽雯,王海燕,宗 燕,殷晓丹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常熟 215500)
静脉输液是利用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药物、电解质以及无菌液体等注入体内的方式[1]。与口服药物相比,静脉输液具有直接性和时效性,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生物利用度更高,且药物输入速度和剂量可控[2]。静脉输液不良反应为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虽然按照安全剂量和正确方法给药,但仍然会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可能发生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3]。因儿童年龄较小,身体肝肾功能、酶系统等均处于发育阶段,与成年人比较,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是护患和医患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4]。因此,寻找儿童输液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并分析改进措施,可保障患儿正常接受临床治疗,改善患儿预后,降低身体二次伤害。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儿静脉输液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我院内科收治的90例静脉输液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在静脉输液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分为未发生组72例和发生组18例。纳入标准:患儿年龄3~14岁;符合静脉输液治疗指征;输液前已存在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患儿家属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危重症患儿;合并肝肾功能、免疫系统异常、传染性疾病、精神类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患儿;输液穿刺部位存在外伤、感染或溃疡等患儿。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本院自拟患儿人口学资料调查表收集患儿信息,包括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输液量、是否为刺激性药物、是否有过敏史、是否输液速度过快、是否免疫力下降、是否静脉穿刺1次成功、是否置管部位、是否静脉留置针、是否护士对抗生素连续注射禁忌证了解程度不足等。输液速度:输液速度成人每分钟40~60滴,小儿20~40滴,超过该滴注速度代表输液速度过快。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球蛋白G正常值7.0~16.6 g/L;T细胞亚群检查中成熟的T淋巴细胞(CD3+)正常值955~2860/μl;T淋巴细胞的糖蛋白(CD4+)正常值,健康成人通常每立方毫米500~1600个,T细胞亚群出现异常,说明免疫功能下降。
1.2.2 调查方法 患儿入院后,由护理人员使用患儿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对患儿临床信息进行录入,本研究共收集90例患儿的完整临床信息,信息回收率100%。由本院内科2名护理人员对患儿基本资料和临床信息完成收集和整合,并对导致静脉输液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1.2.3 质量控制 ①由护理人员为每位受访对象资料填写的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对受教育程度、理解能力、视听功能较差的患儿家属进行单独讲解和指导,依据患儿家属主观意愿完成资料填写,护理人员禁止暗示、诱导患儿家属填写信息。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发现缺项内容后询问患儿家属是否为自愿放弃填写缺失项。②问卷整理,护理人员将回收的问卷资料进行编码,对所有录入资料进行复查,剔除填写内容不足80%的问卷。
1.3 观察指标 由护理人员观察患儿是否发生不良反应,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类型、所用药物、临床表现,计算构成比。
2 结果
2.1 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用药情况 18例静脉输液患儿前30 min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最高,药物类别以抗生素为主,见表1。
表1 儿童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用药情况
2.2 患儿静脉输液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见表2。
表2 患儿静脉输液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2.3 患儿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单因素分析 见表3。
表3 患儿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单因素分析[例(%)]
2.4 患儿静脉输液不良反应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本研究以患儿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为因变量,以年龄(0=≥7岁,1=<7岁)、是否免疫力下降(0=否,1=是)、是否有过敏史(0=否,1=是)、输液速度是否过快(0=否,1=是)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岁)、免疫力下降(是)、过敏史(是)、输液速度过快(是)为导致患儿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4 患儿静脉输液不良反应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患儿静脉输液不良反应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给药方式之一,尤其对于一些急性发作或者临床表现较为明显,患儿无法忍受的疾病,静脉输液可以使药物迅速发挥作用。相较于口服药物、雾化吸入等方式,静脉输液可以将药物直接送入血液循环,效果更为迅速,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对较高[5-6]。儿童阶段为人体成长的特殊阶段,无论心理成熟度还是生理结构方面均发育不完善,肝脏代谢、神经系统对药物的耐受度均较低,对机体造成的危害性更高,极易发生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通常不良反应包括热原反应、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等[7]。本研究调查结果发现,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大多发生于给药后的5~30 min,提示护理人员在患儿输液前30 min内加强巡视和关注,对发生不良反应的轻微症状迅速处理[8]。本研究还发现,注射抗生素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药物以头孢类为主,说明儿童疾病谱中感染性疾病更为常见。本研究中呼吸系统药物引发不良反应也较为常见,因此对呼吸系统疾病患儿行静脉注射时护理人员也应密切观察,保障患儿输液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累及皮肤,多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皮肤是最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器官,故护理人员在巡视时可重点监测。此外,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也容易累及消化系统,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
3.2 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①患儿年龄<7岁。这一结果提示患儿年龄越小,静脉输液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分析原因:患儿年龄较小,身体组织器官尚不完善,对药物刺激耐受程度较低,药物无法在体内正常转化、代谢、排泄[9]。血药浓度高、持续给药时间长,极易引发机体一系列的药源性损害,故而引发恶心、呕吐、皮疹、瘙痒等异常情况[10]。护理对策:护理人员查看患儿基本资料,根据医嘱给药,但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考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询问患儿是否进食、有无其他不舒适感,既往静脉输液时有无类似情况发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患儿情绪,及时发现先兆并进行处理。②过敏史。提示有过敏史患儿极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分析原因:过敏为一种先天性病症,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体质,在外在因素作用下,会降低患儿的生理机能和自我调适能力,增强过敏反应[11]。护理对策:对患儿进行皮试。护理人员需向患儿家属解释皮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允许以任何原因放弃皮试而直接用药。护理人员需检查医嘱药物使用,结合患儿过敏史,核对有无遗漏。③输液速度过快。提示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给药速度不宜过快。分析原因:短期内大量低于体温的液体进入患儿体内,造成核心温度下降,通过物理蒸发散热的方式,致使身体核心温度下降,部分患儿会出现高热、心悸等情况[12];并且输液速度过快,心脏负荷增大,会造成气促、呼吸困难等情况。另外输液速度过快会刺激消化道,造成患儿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输液速度过快会加重和诱发过敏反应,如患者皮疹、瘙痒等。护理对策:护理人员向患儿家属解释输液速度过快会对患儿生理造成危害,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禁止家属私自调节输液速度。④免疫力下降。提示患儿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分析原因:免疫力下降本身会导致患儿出现神经性症状,如精神萎靡、注意力分散等;免疫力低下使机体难以抵抗外界存在的不良因素,如病毒、细菌等[13];此外免疫力低下者会出现胃肠性症状,由于胃肠敏感,引发恶心、呕吐。在输注药物的刺激下上述症状发生率更高[14]。护理对策:针对该类患儿,护理人员应与医生沟通是否调整药物剂量,并告知患儿家属不要随便调整输液速度、不要空腹输液、不要中断输液计划。输液过程中分散患儿注意力,保证输液室温度、告知患儿家属患儿饮食注意事项等。
综上所述,患儿静脉输液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危险因素涉及年龄、输液速度、免疫力以及过敏史等。在了解不良反应高发因素的前提下,给予预防性护理对策,可有效保护患儿输液安全,对促进临床护理工作、降低医疗纠纷风险等均有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