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远程监控为基础的精准护理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2023-12-28李小燕刘淑红吕艳秋梁秋玉邓妙贞卫惠群黄小愉
李小燕,刘淑红,吕艳秋,梁秋玉,邓妙贞,卫惠群,黄小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广州 510140)
间质性肺疾病(ILD)指累及肺间质和肺泡腔,使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丧失的弥漫性肺疾病,以呼吸困难、持续性干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呈慢性进展、进行性加重,易导致不可逆性纤维化[1-2]。据统计ILD的病死率为40%~80%,而急性加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预防ILD急性加重已成为国内外各大医疗机构的重点关注问题[3]。目前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控制ILD患者病情发展,同时联合均衡饮食、肺康复训练等措施辅助治疗。但结合以往临床案例发现,受躯体症状影响,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依从水平较差,无法自主接受并完成相关护理措施。同时常规延续护理仅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医护人员仅能够以个体临床工作经验对患者进行干预指导,无法保证护理内容的完成度,预后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开展以家庭远程监控为基础的精准护理,通过可穿戴设备和线上评估的家庭远程监控系统,构建ILD急性加重风险预警体系,早期识别和筛选ILD急性加重风险因素,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精准护理方案,综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在2021年10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收治的80例IL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持续性干咳等症状,另经肺功能、X线胸片、外科肺活检等检查,符合《2018中国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4]诊断标准,确诊为ILD;②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③患者年龄>18岁;④患者可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排除标准:①出院时存在ILD急性加重倾向;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合并肝、肾功能不全;④认知功能障碍;⑤近3个月内参与过相关临床研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57.50%)、女17例(42.50%),年龄(51.37±1.02)岁;病程(1.99±1.14)年;疾病类型:过敏性肺炎8例(20.00%),肺结节10例(25.00%),其他22例(55.00%)。实验组男20例(50.00%)、女20例(50.00%),年龄(51.29±1.38)岁;病程(2.01±1.09)年;疾病类型:过敏性肺炎11例(27.50%),肺结节9例(22.50%),其他20例(50.0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延续性护理。①出院准备:待患者各项生理体征符合出院标准后,责任护士需及时为其办理出院手续,获得患者同意后,留存其基础信息(如姓名、年龄、当前身体状态、下次复查时间等),建立电子档案并上传至本院医疗信息系统,便于查询。②出院前指导:a.日常饮食。嘱患者家属相关生活注意事项,如禁烟禁酒,每日以清淡饮食为主,适当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b.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肺康复训练。缩唇呼吸训练为,嘱患者紧闭双唇,尽量经鼻吸气,经口呼气,呼气时将口唇收拢呈吹口哨状,慢慢呼气;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2,直至达到1∶3,训练成效评定标准为能够将15 cm以外的蜡烛火苗吹至倾斜,每日早晚各进行1次。腹式呼吸训练为,清洁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半坐卧位,完成鼻腔吸气后,保持3 s,再经口缓慢呼出,呼气时应用腹肌收缩推动膈肌上移,期间保持胸廓的最小活动幅度或不动,每日早晚各1组,每组训练10次。c.胸部扩张运动训练。此训练方法注重吸气方法调整,首先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帮助患者完成全身心放松,随后患者用胸部和膈肌进行呼吸,将吸气时间增加至3 s,停留2 s后缓慢呼气,每个循环为1组,每日进行4组,早、晚各2次。③电话随访:留取患者电话,每15 d进行1次电话随访,共进行2次,了解患者个体情况,耐心解答患者内心疑问,并为其提供合理建议,嘱患者按时用药,提醒其复查时间,如患者出现其他反应,需告知患者及家属及时返院治疗。
1.2.2 实验组 实施以家庭远程监控为基础的精准护理。随访时间为30 d,观察时间、肺康复训练方法等基础护理内容均同于对照组。①出院准备:a.预警模型构建。利用既往患者病历等资料,以是否发生ILD急性加重为“阳性事件”,分析归纳可能影响ILD急性加重的部分影响因素。b.风险等级判定。低危风险为中文版King间质性肺疾病简短量表(K-BILD)<30分、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呼吸困难指数(mMRC)<2分;中危风险为K-BILD量表30~80分,mMRC量表2~3分;高危风险为K-BILD量表>80分,mMRC量表>3分。c.远程监控设备。除常规流程外,帮助患者佩戴本院研发的智能监测手环,该手环可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数据,并能将其同步传输到云平台和用户APP,风险因素过高时,可提前发出预警警报,院内云平台派遣责任护士24 h轮流看管。②成立团队:由主治医师6名、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10名组成精准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具有5年及以上本科室连续工作经验,成员通过精准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后参与考核,考核通过后(分数>95分)方可参与本次研究。③评估:患者出院2 h后,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首次评估,确定患者当前的健康状态,在此基础上,结合智能手环返测结果,设定动态评估方案,每间隔2 d,利用K-BILD、mMRC等量表对患者进行1次动态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患者对应干预措施。④干预措施:a.低危风险。通过电话随访,明确告知患者当前生理状态,评估其日常生活行为是否能够促进身体康复,明确指出其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与相关不良影响。b.中危风险。通过视频连线或上门随访,询问患者自身的不良症状,嘱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如运动不宜过量,但仍需坚持进行肺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连续3 d进行视频连线,嘱患者按时用药。c.高危风险。告知患者及时返院治疗,对失联患者可上门接收,保证治疗时效。
1.3 质量控制 ①人员安排:医护人员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施对应延续护理措施,其全部执有相关资格证书,工作经验为1年以上。②数据录入:本研究相关数据采用双人平行录入法,已经过系统严格核对,避免出现数据录入错误等问题。③资料收集:所有资料现场查漏补缺,完整性和有效性,及时收回。院外患者可通过随访调查的方式搜集信息,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视频随访、上门随访,适当选择随访方式,避免产生失访对象。
1.4 观察指标 ①健康状态:于患者出院当天与出院30 d,通过跟踪随访,使用K-BILD[5]与mMRC[6]评定两组健康状态。K-BILD量表评定内容包括气喘与活动、心理问题、胸部症状3项维度,共15个条目,各条目分值为1~7分,总分15~105分,分数越高代表健康状态越好,本研究中该评分量表Cronbach′s α分别为0.702~0.925,I-CVI为0.847~0.932,S-CVI为0.959。mMRC量表评定内容包括,0分-除剧烈活动无明显的呼吸困难,1分-快步行走或者上缓坡时出现气短、呼吸困难,2分-行走速度较同龄人慢或用自己平时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都需停下来休息,3分-在平地上步行数分钟或100 m后需停下来休息,4分-轻微活动时即可出现呼吸困难或因为有明显呼吸困难无法离开房间,分数越高代表呼吸困难情况越严重。本研究中该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757~0.933,I-CVI为0.810~0.964,S-CVI为0.974。②治疗依从性:于患者出院当天及出院30 d,通过跟踪随访,采用由本院主治医师与护士长共同拟订的治疗依从评定量表,评估两组依从水平,内容包括用药依从、行为依从、饮食依从3个维度,各维度分别包含6个条目,共18个条目,条目分值为1~5分,满分为18~90分。分数越高代表依从水平越好,该量表各维度Cronbach′s α为0.734~0.901,I-CVI为0.822~0.939,S-CVI为0.942。③急性加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两组在出院30 d内ILD急性加重次数及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癌等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的K-BILD、mMRC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的K-BILD、mMRC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不同时间的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的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急性加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急性加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30 d,两组K-BILD、治疗依从评分均高于出院当天(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出院30 d,两组mMRC评分均低于出院当天(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7-8]研究结果相吻合。可知以家庭远程监控为基础的精准护理对改善ILD患者的健康状态效果明确。分析原因:传统延续护理模式仅能通过单一电话随访进行干预,无法给予患者全面的康复指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家庭远程监控为基础的精准护理能远程监控设备,实时监督患者的健康情况,同时结合动态评估,时刻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干预内容,综合改善患者的健康情况。此外,该模式能保证患者在院外期间同样接受更系统的临床护理服务,充分满足患者的被关注感,并通过智能手环反馈结果,时刻掌握自身健康水平,明确性治疗收益的同时,强化自身安全意识,综合提高治疗积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30 d,两组治疗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出院当天(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证实了本项观点的正确性,与丁琳[9]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急性加重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以家庭远程监控为基础的精准护理能减少ILD患者院外期间不良风险事件,降低护理风险,且在患者健康状态得到良好改善的影响下,减少了急性加重次数及并发症。
综上所述,以家庭远程监控为基础的精准护理对改善ILD患者的健康状态、提高依从性水平、减少急性加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良好效果。但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其具体临床推广价值仍需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