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2023-12-28王信华
王信华,谢 龙
(宝应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扬州 22580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属于一类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多发,患者发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强度、骨密度降低,保守治疗多需患者长期卧床,这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其心理压力也随之加重。经皮椎体成形术为该疾病临床常用手术方式,其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并矫正伤椎畸形,但该手术方式对病情程度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疗效欠佳,无法达到理想治疗效果[1]。有研究表明,可将手法复位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前,充分拉伸患者伤椎韧带的同时对其进行按压,不仅可促进患者伤椎高度的恢复,还可解除椎体压迫情况,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伤椎弯曲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80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应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宝应县人民医院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0 月收治的80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42 例)、观察组(38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8 例,女性34 例;年龄59~81 岁,平均(71.47±3.10)岁;骨折原因:交通意外、摔倒、无明确外伤史分别为17、21、4例;骨折节段:T11、T12、L1、L2、L3分别为6、13、14、7、2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7 例,女性31 例;年龄60~81 岁,平均(71.48±3.12)岁;骨折原因:交通意外、摔倒、无明确外伤史分别为13、22、3 例;骨折节段:T11、T12、L1、L2、L3分别为7、12、11、6、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骨科学》[3]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②经X 线、CT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③均为单椎体骨折。排除标准:①存在明显手术禁忌证;②合并重度椎体滑脱;③合并脊髓、神经根损伤。研究经宝应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透视下将手术切口定位于伤椎两侧,切口长度3~5 mm,于正位透视患者左侧椎弓根外缘10:00 方向、右侧椎弓根外缘2:00 方向进行穿刺,并将经皮穿刺针(苏州爱得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型号:I 型)调整至正位穿刺针顶点位于椎弓根内缘的状态,侧位透视确定针尖达椎弓根基底部、针尖超过伤椎椎体后缘3 mm 时将内芯取出,更换为导针、工作导管,在多次透视下将已调配好的骨水泥分次注入至患者病椎体内,并实时观察骨水泥置入后的弥散情况;弥散程度满意后停止注入,待骨水泥固化后将推杆拔出,缝合切口,术毕。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手术方式同对照组,手术开始前进行手法复位: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并将软垫垫于其腋下、耻骨联合处,使腹部悬空,采用移动式C 型臂X 射线影像系统(德国奇目公司,型号:8 000)明确伤椎体表投影,1 名医护人员站立于患者头侧将其双肩适度抬起,另1 名医护人员则站立于尾侧牵引患者双下肢,同时进行适度、持续牵引,同时,手术医师应将双手掌叠压于伤椎棘突后侧,进行垂直加压复位,矫正后凸畸形。两组患者均观察至出院,并随访6 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手术相关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单个椎体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②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4]、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5]、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 评分)[6]、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COQOL)评分[7]。其中VAS 疼痛评分分值0~10 分,得分越高疼痛越严重;ODI 评分分值0~45 分,得分越高脊柱功能障碍越严重;腰椎JOA 评分分值0~29 分,得分越高腰部功能越好;COQOL 评分分值0~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③影像学指标。根据X 线侧位片结果测量并计算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 个月的病椎前后缘高度比值、病椎中部与后缘高度比值、病椎Cobb 角。④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随访期间两组骨水泥渗漏、肺部感染、褥疮等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骨水泥渗漏、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各项评分及影像学指标)首先采用S-W 法检验证实均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相较于对照组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观察组更短,相较于对照组的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VAS 疼痛评分、ODI 评分、腰椎JOA 评分、COQOL 评分比较与术前比,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VAS 疼痛评分、ODI 评分均降低;腰椎JOA 评分、COQO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变化幅度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 疼痛评分、ODI 评分、JOA 评分、COQOL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VAS 疼痛评分、ODI 评分、JOA 评分、COQOL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术前比,*P<0.05。VAS:视觉模拟量表;ODI: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JOA 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COQO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
2.3 两组患者病椎前后缘高度比值、病椎中部与后缘高度比值、病椎Cobb 角比较与术前比,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病椎前后缘高度比值、病椎中部与后缘高度比值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病椎Cobb 角缩小,且观察组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病椎前后缘高度比值、病椎中部与后缘高度比值、病椎Cobb 角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病椎前后缘高度比值、病椎中部与后缘高度比值、病椎Cobb 角比较()
注:与术前比,*P<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相比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3%(14/42)对比10.53%(4/38)],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病后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伤椎后凸畸形等,严重或可出现下肢麻木情况。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类应用较为广泛的微创类手术,可将骨水泥注入至患者病变椎体内,以此达到强化椎体的目的,但由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其在接受该手术方式治疗时仍存在一定的伤椎高度丢失、骨水泥渗漏等风险,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在进行手术操作前先通过手法复位来矫正伤椎力线,将椎内压力降低,确定伤椎受力最佳角度、力度,可快速精准地复位,缩短手术时间,进一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另外,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在调节前纵韧带的前提下进行手术操作,患者伤椎受力范围相对较大,可更为均匀地拉伸椎体前缘骨质结构,更好地恢复伤椎的高度和脊柱的生理弧度,使骨水泥在密度更均匀地在伤椎内进行弥散,手术治疗效果较佳,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其腰背部功能的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之提高[8]。通过观察两组手术期指标发现,观察组患者单个椎体手术时间更短,术中透视次数更少,且术后6 个月的VAS 疼痛评分、ODI 评分更低,JOA评分、COQOL 评分更高,表示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轻其疼痛程度,促进其术后各项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病后,因其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骨小梁也因力学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结构性失稳,患者伤椎高度丢失,出现不同程度的脊柱后凸畸形,导致病椎前缘高度比值、病椎中部高度比值、病椎Cobb 角等影像学指标异常。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使患者伤椎处于充分拉伸状态,依靠前纵使韧带起到韧带整复作用对伤椎进行复位,使其已嵌插的断端充分分离,扩大椎体内间隙容积,降低伤椎内压,骨水泥可在伤椎内充分弥散与骨松质紧密结合,椎体应力均匀,伤椎高度得到重建,Cobb 角获得更好地纠正,患者术后康复速度较快,并能够避免发生因长期卧床所致的各类并发症[9]。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6 个月的病椎前后缘高度比值、病椎中部与后缘高度比值均高于对照组,病椎Cobb 角小于对照组,随访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示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重建伤椎高度,纠正Cobb 角,改善后凸畸形,安全性更高,与周建华[10]研究结果存在相似之处。
综上,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轻其疼痛程度,并能够重建伤椎高度,纠正Cobb 角,改善后凸畸形,促进患者术后各项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可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