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江苏省儒学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述要

2023-12-28

关键词:新形态儒学儒家

马 洁

(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2023年8月11日至13日,江苏省儒学学会年会在苏州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江苏省儒学学会、苏州市和合文化研究会、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香港孔教学院、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苏州科技大学等四十余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江苏省儒学学会副会长温波教授发表书面致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儒学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主题,从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展开学术研讨。

一、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之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深厚内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智慧与方案。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在《儒家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政府致力于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并提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愿景。他提出,和合必须以仁爱为基础、以忠恕之道为途径,和谐必须以“和而不同”为原则、以礼乐教化为形态,方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基,经典中蕴含的重要资源是未来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基石。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认为,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魂源。儒家传统经典“六经”影响下形成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继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等特点。这对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有着借鉴价值和引导意义。世界和平、人类命运,应吸收经典的内涵,共建具有最广泛意义的文明新形态。

有序的人类生活是变革时代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上海师范大学朱承教授指出,普遍性治理问题是先秦哲学的第一问题。基于对天下纷乱原因的不同理解,儒、法、墨各家给出不同治理方案,而其共同点在于要实现一个普遍的统一性,即建立普遍一体的秩序,如大同式的天下一体、自然式的天下一体、兼爱式的天下一体、政令式的天下一体等。先秦哲学在解决时代问题时展现的“尚同”思维取向,为中国哲学探寻普遍性之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思想资源。

汲取儒家“和”的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建设和谐社会是相关参会论文的普遍共识。南昌航空大学平飞教授围绕“儒家和谐文化八大理念论”与参会学者展开热烈讨论。

二、新时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新哲学。山东大学李尚信教授提出,应从作为整个中国哲学本质的生生哲学入手,以天地或宇宙的生生为基础、以性命贯通为生发点、以诚和仁义礼智以及格物致知为行为准则、以参赞化育为核心、以成己成物(尤其是成人)为宗旨等五个维度对传统中国哲学转化创新进行体系设置。

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诠释也可落实到微观视角。东南大学陆永胜教授紧扣中国哲学“象”范畴,探赜王阳明“心象”论。他从一心之象、三才之象、人文之象、超然之象四个面向阐释阳明“心象”思想。他指出,王阳明“心象”论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是中国哲学“象”思想史上的重要一环。淮阴师范学院成守勇教授立足《乐记》,挖掘文本解释的潜力与文本结构义理的一贯性。他阐述郑玄、孔颖达、朱熹、陆九渊等对该文本的诠释,以显现思想家在不同际遇下对经典文本态度及理解的分歧等。贵州财经大学邓立副教授从伦理学角度诠释张载哲学中的“气”范畴,展开一个生生的伦理世界,即包括作为伦理本体之“气”、伦理秩序构建之“气”、德性养成意义之“气”的义理结构。他认为,张载论“气”的伦理意蕴已扩展到意义世界的系统构建并以此追寻至善的形上境界。

在儒学话语体系中,“礼”“理”“性”是重要命题。金陵科技学院陈光连教授阐释荀子“礼义之谓治”的治国主张,指出荀子认为正名定分并不足以去乱止争,还需加以养育给求才能尽全其功。江南大学包佳道副教授在异中求同的旨趣下对“早期道学穷理说”展开再考察。南京晓庄学院王军副教授围绕“孔子性恶思想”这一具有争议的提法展开讨论。

三、文化交流与中国式文化现代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不仅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子基金会彭彦华研究员梳理了齐鲁文化与东北亚的交往溯源,及其对东北亚地区的文化辐射力,得出三点启示和认识,即“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姿多彩,因互鉴而互补同彰”、“可久之业益彰,可大之功尤著”。她认为,我们应主动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近现代中西文化会通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的中心议题之一。南京大学代玉民助理教授就“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即冯友兰对《周易》哲学的诠释,在逻辑分析视域下进行理解与反思,得出冯先生开创了有别于焦循易学的新形态、成为传统易学向现代易学过渡的转折点的结论。南京理工大学赵熠玮副教授考察心身关系论在近代日本汉方医学思想中的变化过程,认为日本汉方医学哲学是中医哲学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哲学融合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第二个结合”是必由之路。贵州大学钟纯博士认为,如何阐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是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关键。他分析了“儒”“马”关系由早期冲突对抗到融合吸收再到有机结合的发展过程,并从民本思想、生态文明等方面对“儒”“马”观念进行契合度分析。

四、中国文化特质与当代价值

在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中,以经典文本为思想材料,把握中国哲学的品格,直面时代问题或难题,是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契机之一。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从中国哲学中的“心”范畴切入,指出中国哲学的人学特质决定了其对人心的关注,而培育积极、健康的心态是中国哲学的目标之一。他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哲学包括自省术、制欲术、范导术、集义术、言善术五种治疗问题心态的方法系统。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方法,既对处理当代中国社会心态问题有独特价值,又蕴含丰富的学术价值。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深刻影响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聚焦儒学价值观,贵阳孔学堂肖立斌教授认为,无论兴衰,儒家以“仁”“礼”为核心的价值系统未变;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内容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时代精神的体系;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既体现出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又是对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现代提升。

在日常生活视域下阐发儒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也是与会学者研究的视角之一。安徽大学丁成际教授认为,儒家伦理事实上就是日常生活伦理问题,又以“五伦”“五常”“十义”为核心内容,构成中华民族的基本伦理认同与价值共识。他提出儒家需要创造性处理新的日常生活伦理关系及其道德生活变化,研究日常生活伦理在当代文明生活中的实现形式,进而能够关照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此外,阳明后学泰州学派文化精神,尤以“百姓日用即道”观念,成为本土学者研究的焦点。

五、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转型

“返本开新”是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儒学现代转型的进路之一。把握“返本开新”的精神理念,通过发掘、阐释、重构等方式,传统儒学与现代学术对接,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钱明教授深挖王阳明“亲民”说内涵,从公共、平等、安全、效验四个属性阐释阳明养民、济民、保民、安民的诉求。他认为,阳明“亲民”思想能够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价值支撑。南通大学成云雷教授从以天制君、以道制君、以民本制君、以舆论制君四个维度辩证分析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君权制约传统。他认为,此研究对于借鉴本民族传统治国智慧和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政治文化,尤其是当今反腐倡廉具有重要意义。贵阳学院任健教授对王阳明廉政治理思想进行理论梳理。他指出,王阳明的廉政思想注重于“道德”层面发挥良知抑制贪腐的积极效用,这一思想对于当今勤政廉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实践理性”是部分与会学者关注的概念。江苏师范大学石义华教授从规范伦理意蕴的视角系统阐释荀子实践理性思想,提出荀子实践理性以“性恶论”为逻辑起点、以“隆礼重法”为基本原则、以“礼”为规范向度、以“化性起伪”等为修养方法。荀子实践理性对建立现代社会的优良秩序具有借鉴意义。曲阜师范大学张方玉教授提出,儒家的勇毅是刚柔辩证的实践理性,从仁者必有勇、威武不能屈、任重而道远三方面对传统儒家勇义之德的义理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彭华副教授以论证儒家仁爱伦理与女权主义关怀伦理为理论契合点,阐释儒学性别观念的现代性转化。

儒家思想在实践领域的展开、应用与效用,是部分学者考察传统儒学现代转化的现实向度。淮阴师范学院奚刘琴副教授认为,儒家管理哲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征,包含“上学而下达”的实践路径,它沿着“道统—政统—治术”的运行机制发挥治理作用。儒家管理哲学具有人文关怀、回应现代、面向未来的价值内涵,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孙钦香副研究员以张謇、荣德生兴办实业的思想为中心,阐释“实学儒学”的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第二个结合”的思想指引下,与会学者围绕儒家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时代儒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传统儒学现代转型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学术探讨。闭幕式环节,江苏省儒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内容丰富、问题深入,充满现实关怀,在传统文化复兴语境下,儒学的研究要把握实事求是、注重层层深入、关切生命本身。本次学术会议的相关论文在研究视域上有所拓展,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推进,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做出了积极探索。

猜你喜欢

新形态儒学儒家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学交流在路上
新形态西装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