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逻辑、准则与路径*

2023-12-28林于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思政

林于良

(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1]这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以往被超越的“所有坐标体系中的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扬弃,因而具有超越性、先进性和引领性”[2]。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也体现了对整个人类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是世界现代化理论体系伟大的“术语的革命”[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也是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武器。高校思政课具有凝魂聚气的关键性作用。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主题等,既是高校思政课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因此,以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何融入高校思政课、融入的基本原则、如何融入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不竭养分。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通过高校思政课主渠道可以更有效地传授给青年大学生,达至以党的创新理论形塑青年大学生的目的。

(一)高校思政课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

本质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向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是一事物同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本规定性。就课程的本质属性而言,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仅具有一般课程的教育功能,还具有传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4]。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类型的根本规定性和文明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和实施方案等,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和世界历史意义等,是高校思政课必须精准把握、深刻阐释并向学生传授的关键内容。因此,高校思政课要确保教学内容同党的创新理论高度一致,就必须第一时间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唯有如此,高校思政课才能始终保持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的辩证统一。青年大学生既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又处于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点,极易被错误社会思潮所误导。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广大思政课教师要不断锤炼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真理的过硬本领,从战略高度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主线,讲好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好发展中国、造福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故事;从鲜明的中国特色、本质规定性、人民立场、首要任务、重大原则等理论维度,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伟力;从世界历史维度,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全人类智慧和世界历史意义。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引导他们在事关民族安危的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在责任和使命的感召下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充分彰显其课程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其教学不走样,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

(二)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青年大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的关键性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任重而道远的事业,需要不断凝聚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共识,需要他们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高校思政课无论如何创新教学范式、更新教学内容,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5]。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不仅要承担好知识传授的教学任务,还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持续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深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全面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之新,并以此为轴心系统构建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构成党的二十大报告理论创新的关键,蕴含丰富的思想资源。

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春风化雨般地滋润感染青年大学生,增强他们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是有利于激励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逻辑表达,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生动的思想资源。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辩证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的关系,不断增强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二是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人民立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原则[6],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刻领悟“四个全面”的深远意蕴、奏响“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交响乐等,实现对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根本性超越。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帮助青年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而使他们形成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回报人民的思想共识,形成更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努力成长为脚踏实地、勇毅前行、堪当大任的实干家。

(三)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

高校思政课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中唯一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是实现大学生能力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的系统工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因而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7],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8]。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凝练升华为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直面时代问题的理论结晶,既为高校思政课提供思想指引,又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因此,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绝不能抱守“万古不变的教条”[9],必须时刻以战略性眼光关注时代发展并随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授给青年大学生,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思维的革新。教学思维对思政课教学的准备、实施、评估、反思等具有指引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凝结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内涵,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促进思政课教师革新教学思维,切实把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和成长成才的新诉求,创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范式,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青年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追新求异,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在“新”字上下功夫。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蒸发为抽象的规定”[10],高校思政课是多门课程和各学科知识的集合。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更新和丰富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增进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向青年大学生深刻阐明,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推进和拓展,就不可能有完整清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可能性,从而帮助他们从整体性视角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更好地掌握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而将这些内容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准则

高校思政课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紧扣教育教学目标,构建由点到面的立体式融入机制,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坚持全面把握,切实提升融入的系统性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全面把握的原则,切实提升融入的系统性。一是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内涵,这是实现顺利融入的前提和基础。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原原本本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将其同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融会贯通,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具体内容、实践要求、世界意义等,提升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体系化,并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着手,建构“全覆盖、分学段、有特色、不重叠”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学习范式。二是全面把握各门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规律,这是实现顺利融入的关键一步。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梳理各门思政课的课程特征,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具体课程之间的生成性关系,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的基因式融入,避免机械式、碎片化嵌入。同时,要结合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民办高校等自身特色,既抓住全面中的重点,又抓好整体中的局部,因地制宜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不同高校的自然融合。三是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融入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把握融入的基本要求、抓住融入时机,结合实际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而达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

(二)讲好“三理”,切实提升融入的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11]。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大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蕴含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遵循课程教学基本规律,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切实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

一是讲准讲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道理。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1],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辩证认识和科学应对。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抓住时代之问,把道理讲准讲深。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世界潮流发展的高度,讲准讲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讲准讲深人类社会必然要从自然经济向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发展演变,这是现代化的共性。但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自身条件的差异等,各民族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展现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另一幅图景”。

二是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2]330。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既要把道理讲准讲深,还要以学理思维支撑教学思维,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理讲透,真正实现思政课以理服人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思政课教学同现实观照相结合,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更加成熟、全面,高校思政课要结合现实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基本特点、丰富内涵、本质要求、主要任务、重大原则、战略部署等,增强青年大学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是讲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哲理。重大的时代问题往往蕴含重大的哲学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还要将其中蕴含的哲理讲活,从而真正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真理力量,内化其精神实质、外化其实践要求。例如,高校思政课可以结合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发展现实,帮助青年大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可以融通新时代十年中国伟大成就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等,引导青年大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可以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向青年大学生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信修睦”“天下为公”等内容,帮助青年大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破除西方现代化“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势等。

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丰富的育人元素,具有深刻的育人价值,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在融入的实践要求上,高校要加强统筹规划,推动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宣传教育的合力;善用思政课集体备课机制,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效融入;找准融入结合点,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科学准确融入;丰富教学形式,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整体效能。

(一)加强统筹规划,推动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宣传教育的合力

新时代十年来,我国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与思政课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思政课教学改革呈现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3]117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环境、校园氛围及其产生的其他条件都会对思政课教学产生直接影响。[14]因此,高校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规划,构建起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强大合力。

一是加快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全方位全过程融入。高校各部门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重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这项重要工作,积极构建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积极加强同校内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习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拓展至整个校园活动场域。

二是善用“大思政课”,在思政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特点,善用“大思政课”等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的小课堂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所反映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社会大课堂的资源优势创新思政课教学范式,将思政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记住和理解其蕴含的理论道理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使高校思政课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是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用心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5]的重要命题,既需老师用心教,也需“学生要用心悟”,从而“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5]。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既充分相信青年大学生能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又希望他们将听懂的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尽管青年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心智发展还不成熟,但从根本上说,他们并不是消极被动的道理“接收机”,而是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可爱、可信、可贵、可为”[16]的一代,是愿意听道理、听得懂道理、可以明辨是非的能动的学习主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悟”是一个超出“记忆”且具有极高智慧的词。高校思政课学习要求青年大学生用心“悟”具有极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要求他们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习得的静态层面,而要自觉思考、理解和践行。也就是说,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最终还要“化理论为行动”。这就要求高校不断加大对青年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12]331,全面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成长需求和认知接受特点,教育引导他们在听懂道理、记住道理的基础上,将内化于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外化于行,并在实践中不断体悟新的道理,即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切实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二)善用思政课集体备课机制,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效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同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辩证统一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要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逐步实现[17]。因此,讲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非简单的知识跨界平移过程,需经由思政课教师的深刻阐释和教学活动的中介,引领青年大学生在理性思考中形成独立的判断、掌握自主探寻真理的能力。由此说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他们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没有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不可能存在。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深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区、各高校按照党和国家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选聘机制、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师考核机制,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落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保障工作,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不断提升。新的发展征程上,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集体备课的积极作用,促进广大思政课教师继续以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态度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讲得深入浅出、直抵人心,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有效融入。

一是加强思政课集体备课,帮助思政课教师学深悟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广大思政课教师是新时代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主体,党中央充分信任这支队伍,相信他们完全有资格、有能力通过思政课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真理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广大思政课教师应率先深入学习领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打下坚实基础。思政课集体备课形式促使广大思政课教师原原本本学原文、读原著,可以更好“吃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二是加强思政课集体备课,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讲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高校定期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不仅可以充分激发思政课教师群体的思想火花,还有利于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长效学习机制,将集体学习成果巧妙地转化为思政课教师个性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更好传递给学生。

三是积极拓宽思政课集体备课的思路。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跨校跨区域思政课集体备课交流活动,帮助本校思政课教师拓宽集体备课渠道、共享教学资源,以更宽广的视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教学。其次,高校可以邀请教学名师参与本校的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通过专家指导帮助本校思政课教师更深刻把握宣传教育的重点,不断提升他们学习宣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高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学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建立在透彻的学理性分析基础上,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方面下功夫,还要高度重视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研究阐释。只有具备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才能更全面、更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精神实质,从而促进科研和教学的有机统一。

(三)找准融入结合点,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科学准确融入

高校思政课(本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具体课程的集合,各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内容更新层面,还必须在统筹规划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找准融入的结合点,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科学准确地融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扣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特征,遵循思政课各门课程具体的教学要求和规律,在找准融入着力点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切实提升融入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重点满足“新时代好青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成长需要”[18]。在教学设计中要结合该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融入内容,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发展成就和世界历史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展示给学生,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从文字表述向情感共鸣和价值观培育转化,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在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以大历史观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演进发展的主线和规律。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站在历史发展的坐标轴上讲清楚中华民族从近代文明蒙尘到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掸除”文明所蒙之尘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透彻分析新时代十年我们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世界历史意义,帮助青年大学生把握“四史”的主题和主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重点讲好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发展的科学理论[19],必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让青年大学生在大量鲜活真实的例证中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磅礴思想伟力,并深入理解这一科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重点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主线,向青年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和拓展的,讲清楚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贡献等。[20]

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通过系统化阐释使青年大学生形成完整准确的理论认知体系。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从世界历史高度剖析现代化发展进程、深刻分析人类文明发展、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等形成的重大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时,可以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教学专题进行系统讲授。将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进行对比分析,向青年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发展过程,具有突出的功能优势,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为世界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还为全人类对更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此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还必须紧扣高校各学科专业的特色和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深入挖掘凝练专业知识体系中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相契合的价值性、思想性、文化性育人元素[21],找准融入的着力点,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同满足个人成长成才的诉求有机结合,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提升融入的有效性。

(四)丰富教学形式,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整体效能

尽管高校思政课更突出理论阐释和价值观培育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政课讲授是单向度的填鸭式教育过程。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13]275,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任何强制的填鸭式教育都不可能奏效,一味“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22]。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各高校应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拉近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增强青年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效能。

一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讲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一个平等的交流对话过程,没有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和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就难以直抵学生的心灵。各高校要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接受规律,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实际,通过书记与校长上好“开学第一课”、专家团队打造思政“金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青年大学生真正参与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学习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青年大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新时代十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技术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形式的革命性变革。单纯以教学灌输为主的课堂,会严重限制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严重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23]新时代,广大思政课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课堂,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定程度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善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在讲授新时代十年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等课程内容时,可以综合采用主旋律纪录片、音频等,让青年大学生在生动真实的视觉体验中更真切地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而产生共情共鸣。

三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参与性和获得感。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仅仅停留在校内课堂的理论讲授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实践课堂的作用。高校应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积极利用校史馆、红色革命场馆、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等优质资源,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习同适宜的学习载体有机结合,帮助青年大学生在历史和现实的双向互动中更直观地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思想穿透力。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