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演化脉络

2023-12-28林喜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梁家文明生态

林喜妹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同样离不开习近平的亲身经历与党中央的集体智慧。“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1]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我们通过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演化进行剖析,能够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来龙去脉,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建设“美丽中国”乃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都有深远意义。

1 梁家河时期初现朴素的生态意识认知

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期,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他在摸索中形成的生态意识呈现出他对生态环保的朴素认知,也构成其生态文明思想的早期萌芽。1969年,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开启为期7年的知青岁月。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加快恢复经济建设的同时,非常注重生态环保工作。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开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重大标志。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之梁家河地区本身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习近平便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2]100

“梁家河之所以穷,吃不饱饭,就是因为土地太少。如果打上坝,增加大面积的水浇地,梁家河的子子孙孙都会受益。”[2]218当时的梁家河地区,土地贫瘠、沟壑纵横,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附近村民因恶劣的自然条件受尽折磨,基本温饱都得不到保障。习近平意识到这一点,便全力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组织大家在山沟打坝、在山上修田,着手构建农业基础设施,打下保存至今的大淤地坝。这些淤地坝充分利用淤地优势,能起到泄洪、产粮及灌溉的重大作用,有效保持土壤水分,保护植被生长,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在这一过程中,也初现习近平对环境问题本身的思考。

建成陕北第一个沼气池也是习近平在梁家河的重要生态成就。梁家河地区偏僻,植被稀疏、煤电资源匮乏,当地村民为生火做饭与取暖不得不采伐树木。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加剧地区生态危机。1974年的一次偶然,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四川绵阳农村办沼气的事迹,深受启发,决定前去学习,下决心改变梁家河的生活面貌。在习近平的艰辛努力下,乡亲们成功建成全村第一口沼气池,梁家河村也成为整个陕西实现沼气化的开头弓。这一大胆突破既便利又环保,同时,又解决了村民基本的现实难题。梁家河村家家户户点起的沼气灯,照亮了陕北人民清洁高效的生产生活,也照亮了习近平脚踏实地的知青岁月。《延安通讯》上刊登的《取火记》,真实讲述这一生动实践,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不久后,当地80%的地区实现沼气全覆盖。这一重要成就不仅让习近平看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意义,更让他意识到科技在生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打淤地坝、修沼气池外,习近平还带领乡亲修改厕所。他被派到赵家河大队驻点时,面对“一个坑,几块板,蚊子苍蝇满天飞”的“共用茅厕”,亲自动手建成由砖、石头架构起来的男女分厕,扩大厕所面积又照顾到隐私问题。随后村民们纷纷效仿,引起“厕所革命”。这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程度,也改变了村容村貌。习近平生动展现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方法。在梁家河的生态实践,虽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但足以让习近平认识到生态保护的责任之大,并形成对生态环保的初步认知。

2 正定时期推进生态建设的深入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也在习近平身上得到传承。1983年,习近平任正定县委书记,这是他从政的开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着力推进改革开放,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习近平在任职期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更加深入思考正定的生态发展,产生一系列生态环保的理论与实践举措,对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党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3]初到正定就职,面对的是“农民收入低、生态矛盾严峻”等现实困境,习近平果断把调查研究放在首位。“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仅几个月的时间,他就走过正定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深入调研当地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状况,脚踏泥泞,足遍山野,不曾抱怨。正是这段深入调研的亲身经历,让他对正定的经济条件、群众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拥有全面了解,为制定正定县发展规划奠定基础,也为后来的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经验。

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习近平下乡调研中发现正定是全省第一个高产县、全国农业先进县,但这里的普遍问题却是老百姓的粮食不够吃。经了解,正定县农业发展依靠的是开垦河滩、大面积种田,农作物生产单一,投入远远高于效益,还破坏生态平衡。习近平决定改变当地的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立体农业,提高技术与优化结构。他鼓励群众对河滩进行合理开发,种植花生、瓜果、蔬菜等多种收益高的经济作物;提倡合理规划场地,开展“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经济活动;实行“半城郊型”发展模式,依托城市搞农工商、农民离土不离乡。在他的带领下,正定县逐渐实现“农业、生态、社会”良性循环的全面性发展。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变,深刻体现习近平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深入思考,这也成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体”科学论断的最初思想来源。

三是发展绿色经济。正定县长期开垦土地造田,这种掠夺式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出现大面积长期废弃的荒滩沙地。习近平注意到后果的严重性,主张以林还林、变荒为宝,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节省出的土地还修建防护林公园,既有效协调自然资源,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在这期间,习近平还关注到正定县的历史古迹,他结合正定特色,倡导“旅游兴县”。这也使正定县摆脱多年依靠农业发展的原始思维,开展生产与观光并行、经济与生态共赢的新型模式。这些大胆创新,为正定带来经济与生态的双效益,也凸显习近平的辩证思维与长远卓见。

3 闽浙沪时期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构建

闽浙沪时期是习近平对生态文明的系统性构建阶段。这一时期,他先后担任市级主要岗位与省级领导职务。在职位跨越中,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高度也在提升,对我国生态建设更有全面的探索。

3.1 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福建”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今的伟大成就,“根本在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4]习近平在地方探索中就十分注重从实际出发。

1985年,习近平离开正定到福建任职。每到一个地区,他都会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进行有益于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积极探索。首先,是在厦门任职。习近平带头作出《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协同并进。面对环境严重污染,开展污染整治工作,综合系统治理筼筜湖;根据厦门地理特点,提出“城市规划由海岛型向海湾型转变”的思想,加快构建现代化花园都市;因地制宜地提出“山上植树造林、山下发展种植”的思路,实现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并进。其次,在宁德任职。宁德地处闽东,山林资源丰富。习近平要求实施林业体制改革,以林为主,进行立体开发,以求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为保证林业稳定发展,他强调注重生态政绩,落实干部任期林业目标责任制与群众开发集约经营制。他还充分发挥当地沿海资源优势,鼓励合理海洋捕捞,发展滩涂养殖饲料工业。除此之外,他还推动发展立体农业,实现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保护。再次,到福州任职。习近平提出著名的“城市生态建设”理论,也是对这座城市的最大贡献。根据该地区现状,他主持开展“福州3820工程”,对福州未来发展作出全面设计:整治闽江、治理内河、建设处理厂等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农、林、牧、渔,开发更加高产优质的农业;优化林业结构,实现林业基地建设、木材加工、社会化服务并重;发展福州市旅工商贸相协调的旅游综合项目。

3.2 理论构建,打造“绿色浙江”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5]2002年,习近平开启主政浙江之旅,以“生态福建”的经验为基础,结合浙江实际,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这期间,他提出许多发展思想,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也为浙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作出极大贡献。一是“两山论”。浙江省是“两山论”发展理念的率先实践地。这一理念是他在安吉县余村开展调研时提出的,包含“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三个阶段,集中体现出发展方式的不断调整与生态效益的逐步实现,形成一种社会、生态、人类三者关系更为和谐的新境界。浙江原有的自然生态优势,也为“两山论”的践行提供良好平台。二是“生态与文明论”。这一理论源于习近平的生态文化观。他在探索中认识到我国在生态文化方面的缺失,指出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省建设的必要环节,进而揭示生态、文化、文明的内在关系,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阐明生态的好坏影响文明的兴衰,整个世界文明的兴衰也体现着生态建设的成败。因此,在浙江的发展中依托当地的历史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6]于是,习近平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着重关注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推动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加速转型;同时,他还强调“资源节约是一场社会性革命”,发展包括生产、利用、回收等环节的循环经济。

3.3 注重环境治理,推进“文明上海”

2007年,习近平在上海进行为期7个月的任职。在此期间,习近平依旧重视生态建设,并取得佳绩。一是生态建设方面。习近平指出要以绿色生态为根本,更要加强青浦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当地生态状况的现代化经济。二是农业建设方面。他提倡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学习荷兰经验,结合现代科技,融合其他产业,使农业更加精细、绿色、高效。三是农村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要保护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风貌,深刻认知现代农村发展的规律,以乡村建设更好地带动现代化农业与现代化生态的发展。四是公共卫生建设方面。习近平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农村的公共卫生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垃圾合理化处理等方式来提高服务水平,使人们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4 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立发展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立足中央,全面治国理政,将生态文明建设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由此正式确立。此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化、实践化、人文化逐步增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丰富完善。

4.1 理论内涵的丰富深化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被看作是“感性——理性——理论”的逻辑发展过程。感性认识形式是感觉或知觉,理性认识是上升为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判断、推理,而理论认识是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即将独立的观点联系起来形成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关于生态认识的较高层次,它的理论脉络也会随认识的发展不断丰富深化。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7]50。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生产离不开自然,自然也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因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将两者视为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以此实现两者的高质量发展。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习近平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相比浙江时期的论断,这一理念更为突出“绿水青山”,更加强调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内在统一。三是“生命共同体”思想。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规律,习近平提出“生命共同体”概念,包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这一理念生动阐释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共同体关系,凸显出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哲学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效运用。四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这一理论深刻阐明生态与民生的内在统一关系,也是绿色发展的良好阐释。除以上生态理论外,“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也在不断充实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4.2 实践伟力的有效验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更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认识发展的较高层次,来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实践积累,具有很强的实践效力,并且它的实践效力随着理论的升级而不断增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一路向前。一是党对生态建设的领导力增强。国家事业的向好发展,离不开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党员干部的努力实践。党始终把生态环保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决策、调研、治理等各项能力都在不断增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稳步前进。二是生态文明制度与法治体系完善。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先后制定《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各项生态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还明确提到建立健全八项制度体系,对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推进作用。三是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长期的环境污染所积累的生态风险也在加剧。近年来,我国利用科技实施生态风险防范技术、环境污染物消除技术、废弃物与废水废气回收处理技术等治理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现实难题取得有效成绩。四是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提升。“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8]在党的召唤下,公众及社会组织纷纷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形成全民绿色行动,并产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口号。人们在自觉自律中感受到生态环保的现实价值,获得感、责任感不断增强,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4.3 人文情怀的极力彰显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同各国一样存在地球这个大整体中。因此,生态危机也具有全球性特征,会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面对这一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7]68习近平在多种场合上强调要推动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积极倡导和平、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努力寻求人类价值的最大公约数,以广阔的全球视野和精锐的国际眼光守护着人类共同家园。二是“一带一路”。这一倡议一经提出便吸引沿线各国的广泛关注,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的解决。随后,经联合国环境保护部主持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逐步发展为绿色“一带一路”。中国与各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三是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渐走出国门,为世界所认同,我国更加坚定“绿色治理”的决心,持续向世界传递“中国生态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更是明确指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9]这一理念不久便传遍全球,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梦想。正是这些“中国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方案”,使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国际共识,也使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文情怀与国际认可度不断彰显、提升。

猜你喜欢

梁家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梁家河岁月
梁家河
对不文明说“不”
亲亲的梁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