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

2023-12-28汤荣光许希言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形态中华文明中国式

汤荣光,许希言

(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200233)

中华文明日益焕发独特生机和旺盛活力,向世界展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探寻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1],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24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重要论断的核心要义在于阐明文明的有机构成及其协调发展,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特征,昭示着人类文明新的发展路向。就此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成就的深刻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何以可能?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宅兹中国”?系统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历史必然性,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人类文明演进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和重大价值。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缘起

文明作为释证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理论范式,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演变历程。西方启蒙运动时期,文明被赋予判断社会价值的新功能,但其狭隘的西方中心立场,难以与人类文明多元化发展融合,无法为人类指明未来方向。19世纪以降,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阐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20世纪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一)西方文明形态的虚伪性

西方文明形态的虚伪性与生俱来,隐藏在其所谓的自由、民主之中。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文明概念开始兴起,人类社会迎来文明之光。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认为,没有彻底文明化的民族存在着“若干大家族不断互相敌对”[3]的问题。文明呈现纵向发展,它将人类智慧的积累、道德秩序的形成、文学艺术的进步等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规范准则。资本主义凭借其经济、政治优势向全球扩张,逐步产生了“欧洲中心论”,认为世界历史虽然发源于东方,但历史运动的终点却在欧洲。20世纪,这一观念开始转化为西方中心论。日裔美籍学者福山借此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资本主义应该成为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社会形态”[4]。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地位在世界范围内的自我膨胀,西方文明的霸权心态最终演变为“文明冲突论”。资产阶级的逐利本性促使其利用伪善和诡辩——以异己的外观来遮蔽自己真实的本质。

经济自由掩藏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把持了全部生产生活资料,仅仅使工人获得名义上的自由。除了这种“自由”,工人陷入一无所有的境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5]工人要想活命,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任凭剥削,没有真正的自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在私有权关系的范围内,社会的权力越大,越多样化,人就变得越利己,越没有社会性,越同自己固有的本质相异化。”[6]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的根源和基础,只要私有财产存在,异化劳动就如影随形,所谓的经济自由不过是资本占有者的自由。

政治民主掩盖的专制。作为一种国家管理形式,民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资本主义政治民主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为其服务,另一面却是对一部分人专政。民主这种管理形式,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诚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观点,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必然“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7],因而国家政权及其所代表的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制度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手段和工具。这种民主无论是何种形式,其本质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成为装饰品的政治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无产阶级沦为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对象。

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掩饰的霸权。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不可超越性,企图让西方文明与秩序笼罩全世界。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分析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问题,揭露西方鼓吹“普世价值”的意图,认为西方文化的“普世”观念是错误的、不道德的和危险的。[8]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实质就是西方霸权,是自身占据垄断地位、垄断话语,并将其价值观强加给世界,它存在的前提就是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以“普世价值”为口号,却在许多方面言行相诡,“人道主义干预”“颜色革命”及金融危机等种种事件,都证实了其“普世价值”的虚伪性。“普世价值”成为当下西方霸权主义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伪善借口。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的可能性

不妨探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根基。正是从世界历史角度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理论,指明社会主义文明扬弃资本主义文明的必然趋势,对未来人类世界作出科学预判,为探索社会主义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

阐明物质生产劳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肯定物质活动的作用,并认为“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9]524。人类通过物质行动改造自然,奠定文明形成的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简单机械的历史公式,它包含着各国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多元选择。《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而阐明,“离开了现实的历史”[9]526的空洞的意识便不再具有任何价值,“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9]526,获得人类文明发展的锁钥。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揭示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辩证本质,更是以超越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视角审视文明的多样性,揭示出单个文明是如何进行区域联动并交汇形成世界性的未来文明。

指明文明在空间上交互推动世界历史形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自由人联合体”[10]的重要论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早有印证:“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9]541。伴随世界历史的不断形成,只有世界范围内各种文明普遍交往,“自由人联合体”才会逐渐从应然状态转变为实然状态。只有在世界历史视域中,文明才具有存在价值,它以不断扩大自身的交往能力来创造实现文明终极目标的条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是世界性的未来文明,是“自由人联合体”,符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奠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可能的理论基石。

探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方向和路径。作为首个开启世界历史的文明,西方文明不可避免地让世界文明沾染上西方色彩。西方文明追根究底还是资本的文明,受到资本逻辑的支配,无法跨越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鸿沟。资本统辖的世界文明也必然会被卷入拜物的浪潮,以至于整个世界历史都囿于物与物的关系之中,世界秩序的构建被资本的逐利性所笼罩。对此,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指出,人们普遍追求的文明形式应当是自由人的真正共同体,而非“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11]。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使人摆脱资本的奴役,使世界文明摆脱西方文明的压制。换言之,未来人类文明将会是现实的人的彻底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将会是各文明相互交融又并行不悖的综合样态。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汇聚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展现于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坐标伫立于此。中华文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篇章由此隆重开启。

从文明发展的历史蝶变考量,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逐步超越资本主义文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12]。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使生产力获得了迅猛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但处处受限于资本。为了使利益最大化,只能服从于资本增殖的自然秉性,社会分工被无限细化,人的异化也就产生了。在看似富裕生活的表象背后,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资本主义文明在历史场域中修建的只是一条“断头路”,必然会被新的文明形态所取代。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必然摒弃以资本为中心的路径,进而转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路。

从文明发展的领导力量考察,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譬如: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提供稳妥的政治平台;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凝聚强大文化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和谐友善、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恪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实施改善生态环境的民生普惠工程;等等。

从文明发展的空间转变考证,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世界文明新格局。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能够极大地推动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原因恰恰在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价值理念,而且就现实根基而言也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文明,又非中华文明可以一以概之。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借鉴,也将为寻求各文明之间的平衡和包容带来新思考。

当代中国影响世界的突出表现在于文明影响力。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3]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发展,始终胸怀人类文明进步,尤其在世界大变革的背景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增添了人类文明的文化厚度、文化涵养、文化品格。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赓续和传承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能够站稳的根基。人类文明新形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内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图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基石,还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窗口。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是对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又是对中华文明的重塑重构。

(一)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活力源泉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且从未间断的文明。古老的智慧积淀着迎接历史新机遇、探索人类新文明的不竭思想源泉。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用“岿然独存”[14]四个字概括中国文化的独创性和独特性。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文明保持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贯穿其中,源源不断提供中华民族守正创新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中华文明的构成元素极具时代高度。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中华文明强调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观;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华文明提倡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社会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华文明主张天人合一、取用有度的生态观。中华文明的众多思想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契合。18世纪的欧洲启蒙学者们就围绕中华文明何以打破封建神学的精神禁锢,掀起了一场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马克思高度赞扬中华文明创造,充分肯定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预告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15]。中华文明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欧洲的文明进程。

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扎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沃土,内嵌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悠久的中华文明建构起连续性关系。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6]315中华文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巨变后浴火重生的精彩呈现,迸发出蓬勃向上和绵绵不绝的生命力。滋长于中国历史土壤的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意蕴和精神品格充实着传统社会主义文明,融汇于新时代的价值表达,在现代化建设中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换言之,中华文明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滋育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

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是对中华文明价值理念的继承创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仅滋养着当代社会的价值观,也内化为当代制度文明的智慧,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明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的价值立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厚的民本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16]554。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更是在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经济飞速发展,促进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精准把握了时代的声音和人民的需求,融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华文明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厚的生态意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内篇·齐物论》)的自然智慧质朴醇厚。任何文明都是人的文明,而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正所谓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7]。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优秀的亚洲文明,而日益恶化的自然条件致使玛雅文明、楼兰文明走向消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失去自然,人类和文明就会失去立足之地。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共进,让人与自然形成良性互动,让良好生态成为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让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有效推进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发展。

中华文明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的天下观念历久弥新。“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主张国家间的友好往来,一直是中华民族与其他国家的相处之道。“和合”“仁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贯穿中华文明的发展。“谋大同”体现中华文明智慧,也是当代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8]519的完美诠释,传递出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2]21是内嵌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策应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阶段,摒弃了零和博弈的历史痼疾,科学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18]251,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指明了共同奋斗方向,既是中华文明的当代体现,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表达,开启了人类交往的全新方式。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发展

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世界丰富多彩,文明多样共存。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9]5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孤立发展的文明。中华文明根植于中国大地蓬勃发展,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成熟和壮大。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说苑》)回顾历史长河,曾经绚烂一时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早已淹没在滚滚尘埃中,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久远、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谋大同的传统。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以开放包容而举世闻名,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丝绸人”“茶马古道”共同织就出回响千年的古丝绸之路,西学东渐、中体西用共同促成了火花四射的思想碰撞。当今中国又同世界各国一道搭建起诸多合作平台,呈现文化交融之美。

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中华文明的发展逻辑。这一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上的伟大创举,契合中华文明的价值内核,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体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20]的中国智慧,吸收借鉴一切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价值的思想资源,生动诠释了人类文明多元、平等、开放的特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风险和挑战纷至沓来。西方国家实施强权政治,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国际上所谓的“文明冲突论”“文明博弈论”“文明中心论”,不过是西方国家为维护文化霸权而作的诡辩,与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不同,完全背离了“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2]21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文明新形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这一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上的伟大创举,坚持互利共赢、开放合作,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代表着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19]6唯有摒弃傲慢与偏见,人类文明才能生生不息,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精神要义和价值意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生成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底色,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孕育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不同于西方文明的超越性和独特性,必将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一)中国式现代化涵摄人类文明形态的实践之源

20世纪,西方社会科学研究逐渐流行一个术语——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展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总体变革,表征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动态。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传播,现代化这一名称及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外报刊中屡见不鲜。然而,关于“现代化”一词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迄今为止仍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在其著作《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对“现代化”一词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他认为,现代化导源于科学和技术变革推动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极大变革,以至于引起社会各层面、各领域的深刻变革。[21]由此阐明现代化概念的时代性特点。现代化总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具体特征,其中既有生产力自身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有人们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反映。基于此,不妨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加以考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迎来重要开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在大变动的潮流中出现了现代化的一个流向。五四前后,中国报刊经常讨论“西化”“欧化”问题,展现出现代化命题探究的初始状态。新民主主义革命反映了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因为革命的动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并且明确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宣告一个新的制度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表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崭露头角。1949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指出,中国人“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2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推进“三改一化”,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明确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飞跃,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更为明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人民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牢牢把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3]230-231明确今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24]。我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文明逐步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中国现代化的内涵不断拓展和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人民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擘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党和人民深化认识“三大规律”,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不断显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独特性和开创性。这表明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文明形态的新形态正在我国变成现实图景。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支撑,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领域和新高度。

(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探索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定海神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25]。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无论逆境还是顺境,从未改变,毫不动摇。

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从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开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鞭挞着近代中国进步人士开启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一场场自救、一场场改革、一次次革命,从器物到制度,从制度到思想,终于在十月革命的胜利中找到了希望的火种。中国人民开始探求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的具体道路。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与中国革命的需要不谋而合,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与实践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实现现代化紧密相连。1963年9月,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26],否则挨打不可避免。毋庸置疑,现代化已经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要求摒弃西方殖民掠夺的现代化发展之路,那么如何改变一穷二白的国情并实现综合国力提升?如何巩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催生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成为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紧迫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加速期。1982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3]230这一重大命题,旨在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达到现代化目标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997年,党的十五大重新阐明新世纪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安排,提出“两个一百年”[27]奋斗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8]的现代化战略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正确判断我国发展综合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9]。2022年,党的二十大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9的战略部署。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反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更为完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精神力量更为主动。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战略安排,尤其是在本质要求中强调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本质要求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

(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充满价值张力,两者相互成就,有机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文明形态的理论内核,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展现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必将拓宽中国发展的广阔空间,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人类历史卷轴展陈出各式各样的文明形式。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展现的多样文明,表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多元文化日益发展的当代世界,人类文明新形态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展现社会主义文明和中华文明交汇交融的独特创造;既有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普遍追求,又展现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独特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弘扬以及对其他优秀文明形态的吸收借鉴。

资本主义文明本身就存在着根本性和结构性矛盾。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受资本逻辑支配的畸形发展的现代化,给社会带来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生态危机等种种无法解决的内部问题。尽管资本主义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必须看到其中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这使得它在许多方面都面临着难以解决的发展困境。这种困境作为异质性参照,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生成。

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选择。人类探索文明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传统工业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从而“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30]中国式现代化不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不走西方现代化老路,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犹如一部正在书写的时代巨制。历史的诗篇汇成时代的强音,这部鸿篇巨制向世人昭示:新时代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在中国共产党,制度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在全体中国人民”[31]。同时,深刻揭示了一个答案: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华文明中国式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国式民主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形态西装
中国式失败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