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实践历程及其当代意涵

2023-12-28李雨西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调研研究

祝 彦,李雨西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今天强调开展调查研究,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体现,是基于现实工作的迫切要求。2017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实践中,我们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工作所秉持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能否用好这个传家宝,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期稳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梳理调查研究在党的历史上的形成及其实践,对于今天开展好调查研究,促进新时代各项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历史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实践历程

重视调查研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调查研究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调查研究工作方式方法,而且已经把调查研究作为一个传家宝不断传承发扬。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要想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离不开党对调查研究思想的认识和探索。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为了发动和团结广大工人群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建党前后深入到工人群众中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了了解工人生活实际,陈独秀经常深入码头船篷、工厂车间调查研究,与工人们深入交流,站在工人中间发表演讲,宣传革命道理。通过调研了解,陈独秀对工人阶级有了深入的认识。在《新青年》《工界》等刊物上,陈独秀发表多篇文章热情讴歌和赞美工人阶级的力量。他说:“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没做工的人,我们便没有衣、食、住和交通,我们便不能生存”[2]。李大钊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实际状况。1920年5月1日,李大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第一次对无产者和工人阶级运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在他看来,“‘五一运动’应当是真正‘劳工阶级的运动’,而不应‘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应当是‘街市上的群众运动’,而不应只是‘纸面上的笔墨运动’,号召知识分子不要光是空喊‘劳工神圣’的口号,而要实际地到‘劳工’中去干发动群众的工作。”[3]

在党的调查研究史上,毛泽东堪称典范!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拜社会为师,经常与好友结伴进行“穷游”,开展社会调查。1917年,毛泽东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进行了考察,行程近900里,他后来回忆说:“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4]1918年,毛泽东又和蔡和森对浏阳等地展开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特别是对农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这对他后来探索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20年代,当大批青年赴法、赴俄、赴日勤工俭学时,毛泽东却不为所动,坚决留在国内,想要对中国的实际有更深的了解。他说:“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5]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并有极强的针对性。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深入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个县考察农民运动,这次考察历时32天,并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用大量数据和事实强有力地回击了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错误认识。通过调查研究,毛泽东更加认识到了农民阶级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必须放手发动“漫山遍野”的农民,才能汇聚起革命的磅礴力量。

1927年9月,毛泽东等人带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时,首先开展的就是土地调查。为了取得分配土地的经验,毛泽东曾多次深入到农民中间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田地分配、地租、地价、工价等,并写下了《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1930年前后,毛泽东又开展了包括《寻乌调查》在内的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为指导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30年写的《调查研究》(后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6]109此外,他还将调查研究做了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6]110-111至此,在开展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思想)初步形成。正是因为掌握了调查研究这一秘密武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成功结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指引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1941年前后,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党内“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尚未得到根本清算,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成了党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一环。在党中央的部署下,以整风教育为突破口,在全党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调查研究运动。在这期间,毛泽东撰写了《〈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关于农村调查》,并领导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等文件。1941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局,担负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各种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毛泽东兼任局长和政治研究室主任。通过整风教育运动和大兴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以确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在筹备新政协的过程中,周恩来负责主持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这期间,党与各民主党派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民主协商,积极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并就其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组织工作人员展开细致严谨的调查研究工作。《共同纲领》的起草过程充分体现了党在筹备新政协过程中注重发挥调查研究的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创新发展了党的调查研究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迫切希望尽快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贫困落后的社会面貌,实现经济的全面恢复,并向社会主义平稳过渡。为此,党中央将解决土地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切入口。这一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批关于土地关系和制度改革的调查报告,比如《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区土改前的农村》等,这些都为党充分发动广大农民开展土地改革奠定了基础。此外,在政治建设方面,党领导人民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工作。1953年1月,毛泽东亲自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同年12月,他带领起草组的成员来到杭州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世界各国的宪法进行了研究,最后起草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毛泽东深入杭州、郑州、武汉和长沙等地进行调研,并召开多场座谈会同当地领导干部和群众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征求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束之后,毛泽东回到北京利用43天的时间密集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正是基于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毛泽东写出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这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也为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奠定了理论基础。《论十大关系》的问世成为全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光辉典范,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调查研究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1960年前后,面对国内出现的严重困难局面,毛泽东下定决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整政策、纠正错误。1960年12月至1961年1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讲话,并倡导“搞一个实事求是年”。[7]会后不久,毛泽东派自己的3位秘书前往广东、湖南和浙江展开调研。毛泽东要求他们要实事求是地开展调研工作,各调研一个最好的生产队和最坏的生产队,调研结果要直接向他汇报。之后,毛泽东本人也亲赴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份开展调研,以了解地方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的真实情况。经过全党上下的调查研究,党中央在广州召开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农业六十条”,这极大地解决了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业生产也得到了恢复发展。

除了毛泽东身体力行进行调查研究之外,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奔赴地方开展调研活动。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县和宁乡县开展了为期40多天的蹲点调研,他轻车简从,将办公地点设在了养猪场。在同天华大队社员交流座谈时,他说:“请你们谈话的时候,解放思想,一点顾虑都不要,一点束缚都不要,愿意讲的话都讲,讲错了也不要紧,不戴帽子,不批评,不辩论。”[8]通过调查研究,刘少奇对公社食堂、分配、住房以及生产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了解。周恩来在河北武安伯延公社的调研使他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他发现农村中存在的公共食堂、农业生产、旱灾等问题并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作出批示:“发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参考。”[9]朱德在四川、河南的调研过程中,通过对比公共食堂和社员回家做饭的情况,发现了“大锅饭”存在的严重问题。陈云在上海青浦的调研使他得出农民要多一些自留地的结论等。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党中央形成了指导农业生产的纲领性文件“农业六十条”,为解决农业面临的棘手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后,包括工业领域在内的其他行业也相继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工业七十条”“商业四十条”“高教六十条”“科学十四条”等条例,为解决各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指导。经过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1961年成了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年。这对于改变以往浮夸、不切实际的工作作风,纠正“左”的错误倾向,平稳顺利地渡过三年困难时期,促进国民经济秩序的整顿和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任务,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继承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调查研究思想。

1978年,邓小平出国访问归来之后,先后视察了东北三省以及唐山、天津等地,通过考察调研,他深刻认识到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调研途中,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工作重心战略转移的问题,这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奠定了思想基础。1979年,中央开展国民经济调查工作,初步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出路,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理论方法等主题展开调研。1980年7月,邓小平在郑州考察时同当地领导干部通过“算账”来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快慢以及小康目标的实现,他说:“我作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算账。”[10]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时要“深入调查研究,集中正确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改革。”[11]322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来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2]邓小平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极大地廓清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混乱思想,增强了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的意志和决心。在各种场合的谈话中,邓小平都不断地强调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一定要深入专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彼知己,力戒空谈”[11]181。正是因为亲身实践、深入调研,邓小平才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论述了调查研究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在继承前人调查研究思想的基础上,江泽民深刻地指出:“坚持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党的一个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13]306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调查研究,善于从调研中获得结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观思想和客观实践就会相符合,我们党的工作方针就不会失误。此外,在继承毛泽东“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思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13]308江泽民通过切切实实的调查研究加深了全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更进一步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要时代课题。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全党上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进一步发扬了我们党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光荣传统。胡锦涛在中共第十六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不断提高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14]此外,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些重要问题,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工作主动权”[15]。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再次明确提出,各级党委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回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在担任总书记的十年里,胡锦涛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考察科研院所,了解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所思、所想、所盼,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新命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二、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看家本领,掌握好调查研究这一制胜法宝,我们党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为解决党内外面临的“四种考验”“四大危险”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党同志更要扑下身子,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一)开展调查研究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在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曾指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党的优良传统”[16]。在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调查研究摆在优先位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第二次结合”的重要论断,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通过探索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越是伟大崇高的事业,越充满困难挑战,越需要我们党秉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新时代,我们要在全面继承党的调查研究光荣传统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蹚前人没有蹚过的河,完善调查研究工作的方式方法,下大力气和功夫去研究和解决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扫清障碍。

(二)开展调查研究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17]调查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工具,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实践经验获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实践武器。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加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剂,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谋事之基,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事之要。前进道路上,面对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通过调查研究来找到破解难题之“钥”。

(三)开展调查研究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成功秘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8]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如何始终”对大党独有难题进行了深刻阐释:一是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二是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三是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四是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五是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六是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六个如何始终”的提出,是我们党坚持调查研究,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结果。只有牢牢把握“六个如何始终”的深刻内涵,我们才能通过调查研究去总结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将其转化为重塑我们党的有力武器。因此,唯有调查研究才能解决大党所面临的独有难题。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时指出:“要注重充分发挥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各方力量,加强调查研究,努力破解工作难题。各级党的工作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分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管党治党任务落到实处。”[19]

(四)开展调查研究是转变领导作风的现实需要

坚持开展调查研究是转变领导作风的现实需要。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时强调:“如果不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只想着出台新政策新举措,甚至比着看谁出的改革措施多,而不看是否符合实际,这不仅难有成效,而且是有害的。”[20]151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而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深刻影响着党风的形成和变化。领导干部作为党的关键少数,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特别是要在本单位树立表率作用。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去基层调研只是走过场、讲空话,根据事先做好的安排进行浅表式调研,只看到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很难发现真正棘手的问题,这样的调研无疑是隔靴搔痒、劳民伤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干部的调研不实作风不仅关乎个人的好坏,也会对下级造成恶劣影响,乃至影响整个单位的风气,更有损于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当前,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依然突出,少数领导干部不顾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主观地拍脑袋下决定,好大喜功,贪图虚名,爱搞政绩工程,这些都是没有进行充分调研的结果。因此,要下大力气去解决和改进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工作方法,必须持续纠正党内突出的“四风”问题,把一切以“人民满不满意,赞不赞成,答不答应”作为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为了完成这一使命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立足于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势,以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抓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导向,对调查研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调查研究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调查研究的思想内涵。

(一)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怎么样,生活上还有哪些困难和需求,这些都不是党员领导干部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空想出来的,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去了解。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虚心请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1]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2012年12月,刚刚担任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带着全党的殷殷重托,深入河北省阜平县考察调研扶贫工作,他指出:“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22]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同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23]十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全党同志做出了榜样,在国内开展基层调研达百余次,足迹遍布城市田野、工厂学校等。特别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14个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每到一处调研,他都会深入困难家庭,与群众围坐在一起,唠家常,话理短,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谋出路、想实招,解决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难题。

(二)聚焦矛盾问题,化解困难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产物,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因。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矛盾也成为推动中国共产党解决前进道路上一个个问题和挑战的根本动力。问题与矛盾相互交织,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24]

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正如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的,“调查就是解决问题。”[6]110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去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不能凭天马行空的估计和想象,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脚踏实地的埋头苦干者。十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在全党做出了表率。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湖南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为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开出了“药方”。此后,“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成为中国共产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杀手锏”,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抓调研,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做到重要情况心中有数。”[20]149-150

(三)克服主观主义,改进工作作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严从实抓作风建设,从“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通过等一系列党内法律法规的颁布,无不体现了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面对党内突出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我们必须弘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到症结,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拍脑袋决策,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25]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26]这样的调研不仅会损害党的形象,而且也不利于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要下大力气解决调研不实问题。

为了克服主观主义,改进工作作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上下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主题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这些都为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觉悟,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注入了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是不行的!”[27]

(四)带头深入一线,增强调研能力

深入一线是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环。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作为,在本单位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多往基层一线跑,多往困难家庭跑。只有在工厂车间、在田间地头,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调研资料,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也只有在基层调研的不断磨炼中,才能增强调研本领,提高调研能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广大年轻干部,更要深入一线,扎根基层,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锻造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年轻干部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28]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只会坐在办公室、会议桌上侃侃而谈,一遇到实际问题就变得束手无策,这样的领导干部经不起实践的考验,也就担当不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加强实践锻炼,尤其要在基层一线纷繁复杂的斗争中磨砺自己,在基层的调查研究中提升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宝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其中贯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我们开展什么样的调查研究,怎样开展调查研究等一系列新命题,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做好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新时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实践要求

做好调查研究不能停留于理论抽象层面,而是要付诸具体实践。好的调查研究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重视并坚持调查研究的历史。党坚持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今天怎样做调查研究,既不可能简单地复制历史上的方式方法,也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公式供我们照搬照抄,必须立足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找到合适的办法。不过先辈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参考。比如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供的7个“调查的技术”。[6]116陈云晚年总结的关于调查研究的方法,也很有参考价值,他说:“一种是亲自率工作组或派工作组下乡、下厂,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另一种是每个高中级领导干部都有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和身边工作人员,通过他们可以经常听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29]37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陈云还特别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讲,后一种调查研究比前一种调查研究更重要一些。”[29]372-373在新时代,我们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把握调研方向;贯彻实事求是路线,端正调研态度;落实问题导向原则,掌握调研方法。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把握调研方向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任何时期的调查研究工作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经过百余年波澜壮阔的斗争实践,已经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一系列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还在不断地完善中。可以说,我们党每一次调查研究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引。正是因为有科学理论的指引,党才能始终把握调查研究的正确方向,确保调查研究不偏航。只有这样,调查研究的结果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才能真正做到问计于民、施策于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途中,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理论方面要下大功夫,学懂、弄通、悟透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水平,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特别是要全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全面提升调查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坚持科学、正确的调研方向,才能通过调查研究认识、把握、运用规律,才能更好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势不断调整调查研究的方向和策略,找准靶子、对症下药,切实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

(二)贯彻实事求是路线,端正调研态度

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任何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取得其他任何政党不可能实现的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开展调查研究的态度和决心。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没有实事求是的调研态度,没有求真务实的调研决心,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凡事必“求是”,凡事必“求真”,这是我们必须秉持的调研态度。如果党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脱离了实事求是,一味追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追求假大空的数据和结果,不仅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和感情,更有损于党的光荣形象,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在调查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端正调研态度,是一个事关党长期执政稳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要始终坚持在学习中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实事求是,形成与时俱进的调研思想,不断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我们在学习和总结前人调查研究思想的过程中要反对教条化、神圣化,切不可犯本本主义的错误,必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坚持原则。时代是出卷人,党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深入实际、紧跟时代步伐,深入人民、抓住民心所向,交出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

(三)落实问题导向原则,掌握调研方法

问题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身特有的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在直面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壮大的。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有的放矢,以解决矛盾和突出问题为出发点的调查研究才有意义。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来看,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愈演愈烈;从国内来看,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内政外交国防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都在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党要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尤其要注重对一切可以预知和不可预知的问题做好调查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调查研究,是我们掌握正确调查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则,这也有利于防范化解各种风险。与此同时,党要将调查研究贯穿解决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全过程、各环节。问题找准了,调查研究也就成功了一半。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需要从问题本身出发去寻找答案。因此,坚持问题导向,有助于我们掌握正确的调研方法,从而为党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的挑战会前所未有,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我们要始终把握以问题为导向的调查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改革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历史和现实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调查研究,才会一步步发展壮大,取得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凡是我们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好,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凡是我们忽视了调查研究工作,党的事业就会遭遇坎坷、充满荆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继承和发扬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调研工作,为我们党做出科学决策提供最坚强的支撑,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调研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