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三维探析
2023-12-28周向军
周向军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发力。但是,不管怎样,加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必然是一个重要方面。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任务。关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问题,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但是,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离实际的需要还有很大距离。就是说,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问题是实践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从“什么是”“怎么样”“如何做”三个维度,分别探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本质内涵、战略地位和实践要求,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为问题的深入研究尽绵薄之力。
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本质内涵
任何事物都有其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也不例外。要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认识和把握其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指的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方面在其生成发展中由其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相统一而呈现出来的样态。正如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一样,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具有历史性。它与以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自身的本质内涵和内容特点。要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本质内涵,在笔者看来,至少应着眼于以下几点。
(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现代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与世界现代化有更多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坚持和发展,与科学社会主义有更多的联系。其联系在于:两者都与中国国情分不开,都是“两个结合”(1)这里是简称,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都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进行的活动。两者尽管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此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在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与此相联系,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本质上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概括起来说,它是“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围绕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发展起来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43。在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时,应当将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新时代探索重大时代课题取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文化形态上的重要表现
任何文化形态都是要面对问题的,都是从文化上回答时代课题而形成的成果,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同样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26。围绕这些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就是在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这些重大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文化形态上的集中体现。
(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形态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是分不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需要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毫无疑问,其中,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正是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形成的成果在文化形态方面的表现。
(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在观念上的反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4]663-664我们讨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问题,不能忘记这个基本观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形态、政治形态;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形态是基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形态则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形态的集中表现。我们必须从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的联系中来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这里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本质上是由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决定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根据,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的实际状况,并紧紧围绕着后两者发展自身;二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对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形态、政治形态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其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对于后两者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加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这也正是我们提出并加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发展的新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正如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样,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也有一个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经历了“四个时期,四种形态”。一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适应将来建立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目标而开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最初文化形态,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形态;二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围绕着建立四个现代化的国家而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即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三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围绕着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局面的实践,形成和发展了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四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形成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随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深入,正在进一步的深化拓展中。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历史形态、现实形态和未来形态的有机统一,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发展的最新形态,是在以往形态基础上合乎规律地发展起来的,与以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新境界。
(六)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具有与以往不完全相同的丰富内容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理论思维是这样,文化形态也是如此。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同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也具有不同于以往形态的形式和内容。就其主要之点而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丰富而深刻的内容,集中表现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拓展,其哲理性、学理性、体系性更加彰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工作体系更加健全。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和主流舆论新格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包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得以进一步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更加昂扬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不断涌现。人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广泛践行。在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公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得以进一步提高。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全社会形成弘扬伟大精神的良好态势,时代新风新貌逐步形成。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蔚成风气。此外,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发展,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总而言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目标,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上,已经展现出并将继续展现出更加绚丽的风采。
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战略地位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在战略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此,可以从多方面说明。就其主要之点而言,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形态系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形态学视域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表现为不同的形态。比如,在社会存在方式方面,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道路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和价值形态的有机统一;在社会结构视域方面,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社会形态和生态文明形态的有机统一;在纵向的历史过程方面,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形态、现实形态和未来形态的有机统一。这些不同形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形态的整体样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形态结构尽管复杂多样,但是不管怎样,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又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特色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22-23。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有自己的文化形态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就此而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形态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如果忽略了这个部分,那么,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形态系统整体的把握就是不全面的、不健全的、畸形的。
(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其他形态发展提供强大力量
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相互联系的事物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中。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形态的整体组成部分,总是与其他部分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撇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其他形态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作用、影响不说,就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对其他形态发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而言,这种重要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保证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反对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以及自由化、西方化等错误社会思潮,从而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6]21,始终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行。二是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7]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为国家立心、为民族聚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而形成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从而在全社会更好地弘扬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这一切,都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三是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智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到现代化的水平。智力水平的高低,是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与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水平密切相关。文化建设中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可以给人以知识的武器,成为一种智慧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加以阐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说明我们党更加清晰地看到教育、科学、人才在现代化强国中的极端重要性。可以看到,这些方面无不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发展密切相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本质上都是文化强国的内容,都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四是坚定中国式现代化自信。人们常说,自信比黄金还重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坚定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信。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有助于建立、坚定人们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信,包括道路、制度、理论、价值等等方面的自信。这是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44。“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6]17,文化自信的确立、增强,固然需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但肯定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首先要解决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其他形态发展提供强大力量,是从手段的维度说明其战略地位,这很重要,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一方面,只看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是片面的。事实上,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目标。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从来就是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目标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4]66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对新国家建设提出许多设想,其中文化建设便是一个重要目标。他预见,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是文化落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957年3月,他向全党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8]。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9]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的主题下,专列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部分,其中,具体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提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10]。可以说,党在新时期一直把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目标加以强调和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建设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其他一系列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一再强调把建设文化强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目标。他明确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1]。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作为文化强国的集中体现,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我们应当也必须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
(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优势。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相比,这种优势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大优势和“核心密码”;人民至上、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所在;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法宝;等等。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制度形态等方面。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看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优势在两方面突出表现出来:一是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把全体人民的精神共同富裕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22。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本身就体现了相对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两极分化”的显著优势。更重要的是,我们追求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相对于那种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现代化,更加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二是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22-2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特别注意文化建设或精神文明建设。如前所述,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针对党内存在的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重视的情况,明确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3]。他强调,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强调这一点。他说:“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4]正是因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这都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优势的很好体现。可以预见,进一步作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其优势必将得到进一步彰显,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更加显著。
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的实践要求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从实然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已经形成,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从应然看,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还要进一步优化,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适应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实践的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推进需要多方面发力,就其实践基本要求而言,至少应当着力于以下几方面。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自然也要坚持以这一思想为指导,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在全面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要注意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其中,“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根本方法,我们要重点学习好、理解好、落实好。二是要在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上下功夫。在这方面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调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强调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些内容为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进程中推进文化形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理应学懂弄通做实。三是在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上下功夫。在这方面的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些内容为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形态建设过程中,更好地遵循中国式现代化规律、适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也理应学懂弄通做实。
(二)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深入回答了文化建设中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切实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6]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切实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政治保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才能保证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是人民的事业,是为了人民的事业,是依靠人民才能进行的事业,是其成效如何需要人民评价的事业。
因此,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设中,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既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三大文化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底色和骨架,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接续传承、大力弘扬。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都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基本组成部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必须科学界定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无论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三)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种理性客观、昂扬进取的文化心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乃至一个人等主体对自我文化进行理性省思和科学判断后所产生的价值体认、形成的礼敬之意以及对自我文化之生命力、影响力和发展前景所持以的坚定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主要指的是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命力、影响力和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谱系当中,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抉择。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充分开掘中华文化的深厚源泉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所运用,才能充分汲取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话语资源来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进而更好地将我国的发展优势巧妙地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促进我国软实力与硬实力实现相携而行、协同共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应为之举。面对纷繁复杂、激荡交锋的世界文化浪潮,唯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充分整合社会意识,凝聚主流思想共识,继而站稳脚跟、挺直脊梁,有效荡涤某些西方国家所释放的各种思想文化“毒雾霾”,从而切实维护好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有效激活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记忆,激发民族身份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进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勠力同心、砥砺前行。概而言之,可以说,没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设就难以顺利地进行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要不忘本来。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倍加珍惜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富而又宝贵的革命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以包容开放的胸怀大胆吸纳外来文化,以辩证取舍的态度选择外来文化,以转化再造的能力运用外来文化,从而广泛吸收融汇利用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要着眼未来。要从世界大势中认识和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光明前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光明前景,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中认识和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光明前景,从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中认识和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光明前景。[18]
(四)自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和阐述的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也为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提供了根本遵循。200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一法宝,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最大法宝。在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文化成果”[1]17-18。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就要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18。就要着眼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如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等等。就要抓住相互契合这个“结合”的前提,实现有机结合;取得“结合”互相成就的结果,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通过“结合”打开创新空间,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通过“结合”,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
(五)坚持在总结历史实践经验中前行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9]。只有总结经验才能不断进步、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总结经验、在总结经验中前行的历史。注重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毛泽东同志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认为他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邓小平同志强调,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制定方针政策,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是最可靠的。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总结经验,他认为,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善于汲取历史智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前行的历史。如果说,在总结经验中前行,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经验,那么,可以说,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也必须注意认真总结历史实践中的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时所指出的,“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0]。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在总结经验中前行至少应该朝着三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认真学习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并强调,“这十个方面,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3]71。应当说,这些宝贵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对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自觉学习把握这些经验并将其科学地运用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实践中。二是要认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经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重要的经验,比如,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统一,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独立自主与学习外国相联系,等等。这些经验对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也有实际指导意义,我们理应好好总结并结合新的实践加以运用。三是要认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经验。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相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经验也值得总结。比如,如何处理文化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批判与建设(即破与立)的关系,如何处理政治要求与学术观点的关系,如此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实践中,必将有力地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从而更好地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