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人才培养理念下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2023-12-28刘铁民徐冬雪
刘铁民 徐冬雪
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7
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也意味着我国逐步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此背景下,各行业对于经管类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人才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经管类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市场人才需要为导向,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深入对接行业的人才需求,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建设深度产教融合的经管类实践基地。
1 “113”人才培养体系概述
“113”人才培养体系是沈阳化工大学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构建的一种创新培养模式,旨在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培养得怎么样这3 个关键问题。该体系由一个理念(成果导向培养理念)、一种模式(CDIO 培养模式)和“三化”育人机制共3 部分组成,简称“113”人才培养体系[1]。“一个理念”是指“113”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成果导向培养(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培养目标应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种模式”是指该体系引入了以“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和operate(运营)”(简称“CDIO”)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CDIO 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与学科知识的结合,期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驱动学习、跨学科综合设计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行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三化”育人机制是指协同化育人、家庭化育人和个性化育人机制。“协同化育人”通过学院、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等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家庭化育人”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倡导师生互动,搭建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营造亲情般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个性化育人”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学习支持,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113”人才培养体系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实践策略,有力地促进了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沈阳化工大学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打造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
2 产教融合的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高校在培养经管类学生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满足就业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建设产教融合的经管类实践基地显得尤为重要。
2.1 提升经管类学生的实践技能
经管类实践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在实践基地参与实际项目,学生可以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2.2 推动高校在经管类教育中的教学方式创新
产教融合的经管类实践基地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使高校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需求,从而适当调整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实践基地进行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也可以激发高校教师的研究兴趣和创新动力,增加高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拓宽高校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可以说,实践基地已经成为创新教学模式的载体,为高校提供了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使之能够更好地培养出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经管类人才。
2.3 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共赢
产教融合的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能够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的利益最大化。对于高校而言,通过实践基地建设,使校企联系更加紧密,高校教师可以更好地对接企业需求,了解行业动态,完善教学内容。同时,实践基地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丰富了高校教学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围绕实践基地与高校合作,开展创新项目,借助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获取新鲜思维和人才储备。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基地获得实践经验,拓展人际关系网,增加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多方共赢的局面有助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产教融合的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在产教融合的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3.1 产教融合动力不足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对产教融合的认知不足,部分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能够给其带来的利益,包括提升企业竞争力、共享研发成果、加强行业联系等。此外,一些企业担心参与产教融合基地建设会增加其工作量和成本。因此,部分企业选择保守态度,普遍缺乏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从高校角度看,部分高校教师在专业领域内缺乏实际的从业经验,无法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4]。同时,一些高校缺乏对产教融合的深入理解和认可,过于关注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忽视了与企业合作的实际意义,最终导致产教融合动力不足。
3.2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路径薄弱
首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缺乏制度保障。许多实践基地在合作机制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关制度的保障,如缺乏明确的合作协议或合同、合作流程和程序的规范等,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责任不清等问题。其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资源共享不通畅。高校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在性质、类型和功能上存在差异,使得校企资源互补受阻。此外,共享平台缺乏必要的功能支持和保障,也是资源共享服务得不到保障的原因之一。最后,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和激励机制。许多合作项目缺乏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评估标准,无法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影响了合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缺乏明确的激励措施会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3.3 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不完善
首先,部分实践课程内容较为老旧,无法满足就业市场对先进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例如,部分教师对企业的了解不够深入,会导致一些实践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不符。其次,实践课程设计在差异性方面也存在问题。例如,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部分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差异性,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影响了课程的实际效果。最后,个别课程内容实践性不足。例如,部分高校没有足够的实践资源和设施来开展实践课程教学,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4 产教融合的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建议
产教融合的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要遵循“113”人才培养理念,以促进产教融合为出发点,重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企业、高校资源,形成实践基地建设新模式。
4.1 激发“113”人才培养理念下的产教融合新动力
在提升认知方面,可以定期组织产教融合相关的论坛和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组织校企代表互相交流经验,分享成功实施产教融合的案例;组织师生到成功实施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学习。针对高校教师缺乏实际从业经验的问题,可以引入行业专家和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到高校任教,结合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实践经验,制订实践教学内容和计划。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激发“113”人才培养理念下的产教融合新动力。
4.2 探索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路径
在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强化“113”人才培养理念,助力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首先,在管理方面,校企双方可以共同设立工作组,定期召开合作会议;共同制定实践基地日常管理制度;共同确立评价指标,对学生实习实训进行考核评价[5],以制度创新激发产教融合的经管类实践基地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其次,在交流方式方面,要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平台,打破信息壁垒,促进资源的有效流动[6]。线上实践平台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微信、QQ、学习通等信息工具为手段,建立方便专业教师、学生与企业共享信息与资源的平台。线下实践基地平台负责具体实施工作。最后,在制度保障方面,还需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和激励机制。质量监控机制可以对合作项目进行过程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校企双方工作人员积极性,推动建设项目顺利进行。
4.3 开发与时俱进的经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课程内容
在“113”人才培养理念下,从互补、整合、拓展3 个层面精心设计能力培养课程。首先,在互补层面,校企双方要实现资源的交换与互补,获得前沿性的理论知识与行业趋势,并将其融入经管类实践课程设计,从而提高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其次,在整合层面,通过校企间需求和资源的整合,增强实践课程的实践性。可以以企业生产实践中的真实案例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企业真实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场地,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最后,在拓展层面,通过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共同拓展个性化实践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定制实践计划,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113”人才培养理念下深度产教融合的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改革与实践,可以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和“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的目标,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加企业人才储备的同时,落实开放办学要求,增加校企间的了解和交流,提高办学水平效益,适应新形势要求[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