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下物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2023-12-28林丽金陈乐群张仁杰
林丽金 陈乐群 林 芳 张仁杰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007
极端气候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威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气候适应型社会,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随着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由于物流业属于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因此其绿色低碳转型也受到政府、社会、企业的广泛关注。绿色低碳物流是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把绿色低碳理念应用到物流的作业流程与物流管理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降低物流作业中的资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使物流业社会效益达到最大[1]。物流企业作为排碳大户的物流业主体,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适应低碳经济,意义重大。
1 物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必要性
1.1 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
人类过度消耗能源和排放温室气体已造成全球变暖,接连而来的可能是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经济危机等问题。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绿色低碳战略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我国特别重视环境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与自然关系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力争于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国家战略和企业转型的历史选择。
1.2 政策要求
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绿色低碳法规政策也相继出台,旨在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2021 年,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 年,商务部等9 部门印发《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 年)》。2022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推动绿色货运发展,将“绿色低碳物流创新工程”列为重点工程之一。
1.3 企业竞争力提升要求
物流企业通过低碳转型,可以获得更多政策与市场资源支持,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国际物流企业还可以适应国际碳关税法规,顺利与国际接轨,使碳交易市场机制构成企业实施绿色低碳转型的驱动力。
另外,物流企业作为基础先导产业,其绿色发展也会带动供应链上下游的绿色低碳发展,有利于推动供应链的绿色低碳转型。
综上所述,物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是企业及供应链竞争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2 物流业绿色低碳管理现状
近年来,物流业平稳增长。根据《中国商贸物流发展报告(2022 年)》,2022 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实现347.6 万亿元,同比增长3.4%。大型央企物流企业、民营物流企业也开始重视并实践绿色低碳。但总体来看,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在运输、仓储、包装等方面绿色低碳进展缓慢。
2.1 运输方面
2.1.1 交通运输碳排放严重,特别是公路货运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6 次评估报告的最新结果显示,全球交通部门一共排放了82 亿~89 亿t 二氧化碳当量,而且近年来年增长速度都比较快。交通运输业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之一,物流领域的低碳减排刻不容缓[2]。
根据《中国零排放货运年度进展报告2022》数据,2020 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占社会总碳排放比重达11%。其中,道路运输的碳排放占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的84.1%,道路运输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道路运输碳排放中,货运碳排放占46%,公路货运由于其灵活、便捷等特点成为道路运输首选,其次是水路、铁路、航空。因此公路货运碳减排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特别是货车运输对传统能源依赖严重,我国重型货车碳排放总量占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总量的34%,推动重型货车新能源化是交通运输行业降污降碳的关键性发展方向。
2.1.2 多式联运比例有待提高
相比单一公路运输,多式联运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减少CO2排放。赵佳昊[3]研究发现,发达国家铁海联运比重达20%~40%,美国的进出口集装箱铁路多式联运比例达60%。我国每年的铁路集装箱运量不到1 000 万标准箱,不足总货运的2%。海铁联运占比低于5%,远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
2.1.3 空驶率高
空驶率即空驶里程在车辆总运行里程中所占的比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货运的流量也不均衡,导致我国货车的空驶率较高。
2.2 仓储绿色化水平低
随着社会物流规模的快速扩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形势的加重、城市交通压力的加大,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已难以为继。2022 年10 月1 日,国家标准《绿色仓储与配送要求及评估》正式实施。为了推动仓储配送行业绿色发展,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简称中国仓协)开展了中国绿色仓库评价工作。根据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数据,截至2023 年8 月,已经有300 多家企业仓库通过了绿色仓库的评估与认证,但绿色仓库总数量还是较低。
大多数中小物流仓储企业总体仓储管理信息化水平低,工具设备耗能高,库存积压大,运营成本高,运营效率低下。此外,物流节点存在重复建设情况。据中国仓协统计监测,2021 年我国主要物流节点城市仓库平均空置率为12%,在总量不足情况下空置率高,高标准仓库供给量不足[2]。
2.3 包装废弃物问题
据2023 年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公布数据,2022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1 105.8 亿件。快递业每年消耗纸质废弃物、塑料废弃物数量巨大,并呈逐年增长趋势。整个快递行业仍存在粗放化快递管理问题,特别是快递包装、电子面单、胶袋等包装材料浪费现象严重,用于快递包装的编织袋、塑料袋、包装箱的垃圾回收率却不足20%[4],包装废弃物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3 物流企业低碳管理存在问题
3.1 外在环境
3.1.1 绿色低碳社会文化未形成
文化有激励、引导作用。目前绿色低碳意识尚未深入人心,绿色低碳社会文化尚未形成,政府对绿色低碳理念宣传不到位,法治制度文化不成熟,企业未将绿色低碳纳入企业经营行为,行业、企业及公众没有充分重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3.1.2 物流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铁路与公路、水运以及航空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各部门标准不一,甚至相互冲突,部门间分工交叉、沟通不足、协调配合能力弱,容易形成管理“真空地带”,综合管理效率低下,影响物流系统部分资源,系统优化难。
3.1.3 低碳法制与政策不健全
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废弃物收费制度、排碳收费制度与许可证制度等加强对物流企业低碳管制[1]。虽然我国出台了不少与物流低碳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但普遍存在法律条款只是停留在原则性规定,缺乏对法律关系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晰划分,以及法律条款未细化等问题,特别是低碳物流方面的标准缺乏,导致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大打折扣。
此外,物流企业组织开展多式联运业务往往要满足来自铁路、公路、水运、商务、邮政等不同行业管理部门的资格资质要求或管理规定[5],增加了运输转换成本,影响了多式联运业务的开展。
3.1.4 物流企业碳排放核算困难
物流领域是一个庞大系统,碳排放涉及多个领域、环节、行业和部门,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多、难度大。目前物流碳排放核算尚未采用统一的计算与报告方法。
在能源消费量方面,《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归为一类,没有“物流业”这个表述,物流业的相关环节被分散在各类别中,造成整个物流业的能耗统计困难[6]。
3.2 企业自身因素
3.2.1 管理粗放,绿色低碳意识不强
企业一般以盈利为目的,少数实力强的物流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先进,智能化水平高。但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弱,管理粗放,较少考虑环保责任因素,未将低碳服务纳入到供应链管理目标。此外,低碳化所需的替代技术装备,如新能源车等置换成本高,短期效益不明显,致使中小物流企业存在依旧使用高耗能装备等问题。
中国仓协发布的2021—2022 年《中国仓储配送发展报告》显示,仓配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数量占行业总量的95%以上),大部分企业存在仓储设施间互联互通不足,未形成高效协同的网络、资金不足、人才匮乏、附加价值偏低等问题,在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企业生存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3.2.2 标准化程度低
我国地域辽阔,物流企业众多,规模不一,在物流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设备的标准化程度低。例如,尚未形成开放的多式联运装备统一协调的经营环境,具体表现为:物流托盘尺寸与集装箱不匹配,装载单元与铁路平车不协调,托盘、集装箱、周转箱没有统一的尺寸,联用托盘使用情况少,增加了装卸搬运的次数,造成资源浪费。现实中,中小物流企业也会面对物流设施设备技术投资大、现有设备技术还在使用年限范围内、企业自有资金无法满足更换低碳物流各环节所需标准化新能源设备等难题。此外,物流国际化标准所占比例很低,这就为企业走出国门设立了标准壁垒。
4 物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我国应营造绿色低碳发展环境,持续推进物流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物流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4.1 构建绿色低碳外部监管激励环境
4.1.1 健全低碳物流管理体制,统一低碳管理
针对物流业运输方式不同、管理部门众多、管理较为松散等问题,需要政府建立具有统一协调职能的权威性机构,牵头制定物流业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对物流活动实行宏观调控。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行业间、企业间联合协作,广泛参与,避免出现法规冲突或不系统的情况。此外,也可避免因重复建设基础设施而导致的资源浪费,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发展。
4.1.2 健全绿色低碳法律法规
政府应健全相关绿色低碳法律法规,灵活精准运用税收、财政、金融等多种组合工具协同激励企业开展低碳管理。对绿色能源、低碳技术设备开发与使用、节能降耗循环使用等企业行为实施税收减免、补贴、绿色信贷支持,对能耗与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征收碳税,发挥碳权交易的市场作用。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包括覆盖物流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办法等。同时,政府要加强低碳理念、政策法规的宣传,让企业关注、重视、树立低碳理念,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4.1.3 健全物流绿色低碳标准化体系
物流绿色低碳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物流业多个环节活动,包括设施设备、信息技术、业务流程、低碳核算体系标准等,需要行业内部多部门分工合作协同推进。
在物流绿色低碳标准化方面,尽量与国际接轨,避免出现技术性标准壁垒。打破不同运输方式管理部门信息割据现象,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统一不同运输方式的制度要求;推动海铁集装箱标准化、托盘标准化,推动联运托盘与带托运输发展;推动建立多式联运集装箱循环共用系统,降低空箱调转比例;培育集装箱、循环托盘、半挂车租赁市场,提高运载单元的社会化循环及利用率。
加快推出包装绿色化标准。应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循环等环节的标准规范,做到过程全覆盖。同时加快实施绿色包装产品认证标识制度,进一步增加行业的环保意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重点加快制定快递包装重金属与特定物质限量强制性国家标准等。
4.1.4 加强碳监管,建立物流行业碳数据采集与集成平台
成立物流行业碳监管部门,加强对行业与企业的碳监管。碳监管体系包括物流行业碳核算、企业碳排放报告,以及行业碳排放数据采集平台与集成平台[2]。行业监管部门通过碳监管体系获得企业碳排放信息,为行业碳排放分析、政策制订分析、碳评估等碳监管提供依据。同时,应从法律法规层面对温室气体监测、报告、核查和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监管工作加以明确,予以保障。相关部门应开发物流业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构建物流业排放因子数据库[7]。引入物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汇报框架,使我国物流碳排放与全球物流碳排放的计算和报告方法一致,实现物流业碳足迹全生命周期评估[2]。
物流业碳监管部门应加强碳核算相关标准宣传,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指导。企业主动进行碳核算,准确了解自身碳排放情况,进行绿色低碳转型。
4.1.5 推动新能源技术、设备、充电设施的发展
加快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物流节点作业设备使用,合理布局光伏发电设施,推进内河沿海远洋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发展。逐步淘汰高能耗营运柴油货车,严格执行船舶强制报废制度,鼓励提前淘汰高污染、高耗能老旧运输船舶。
当新能源相关设备比旧的传统设备成本更经济、使用更方便时,这些技术、设备、设施的发展才能进一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企业才会更换设备。
4.1.6 规划好物流设施网络布局,打造智慧综合绿色物流网络
科学布局物流园区及港口机场等大型物流节点,完善各种绿色交通通道。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数字化赋能物流设施、设备,形成智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造智慧物流园区、智慧物流中心、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智慧货运平台等,推动物流业的智慧低碳管理。
4.1.7 低碳人才培养
“十四五”期间,中国“双碳”人才需求预计在55 万~100 万,而目前相关从业者仅10 万名左右,人才存在较大缺口[8]。对于大部分物流企业来说,碳管理还是比较陌生的专业领域,在这方面有人才储备的企业并不多。同时碳排放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社会对低碳技术的人才需求大。低碳技术研发、低碳生产、碳流通、碳分配、碳核算、低碳经济服务与管理人才等领域都要相应的低碳人才支撑。高校应开设低碳领域所需要的专业,行业协会应多组织开展相关的培训会议,通过交流培训传播低碳知识,建立碳信息共享平台,发布行业相关的信息,方便公众学习、共享、交流低碳知识,践行低碳行为。
4.2 物流企业层面
4.2.1 树立绿色低碳理念,构建低碳管理文化
物流企业要有意识地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树立和践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管理理念,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根据“双碳”目标,把低碳转型纳入企业战略中,把握发展机会,利用好政策优势,提高绿色低碳竞争力。物流企业还要有意识地节能降耗,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降本增效。
物流企业还可通过构建低碳管理文化,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实施低碳转型。这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展示,有利于赢得客户好感。低碳文化有利于培养企业内部低碳人才,提升员工低碳意识与能力,对企业和社会都是有利的。
4.2.2 实施绿色低碳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企业常用的一种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的方法。物流企业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国家的低碳政策,把绿色低碳纳入企业战略,并推行绿色低碳目标管理。例如,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及体系来实现“双碳”目标。此外,物流企业把低碳目标细化为年度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级部门、人员。目标体系设置不仅要考虑盈利目标,还要考虑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率、效率、准确率、碳排放与碳强度等多维目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各级部门人员还应细化出具体计划方案并制定绩效考核机制,以激励员工达成考核目标。
4.2.3 打造绿色低碳标杆物流企业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率先打造行业内绿色低碳标杆物流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物流园区、绿色仓库等,打造绿色低碳品牌,提升客户黏性,并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供应链协作中把低碳理念、做法、要求辐射到上下游企业。
2019 年,京东物流成为首家设立科学碳目标倡议(The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的物流企业。2022 年,京东物流又推出碳管理平台体系,协同上下游企业加入供应链物流碳足迹管理,实现供应链减碳。在供应链方面,通过研究供应链物流碳足迹平台数据,京东物流还进行了供应链“链长”控制,推动着供应链物流运输脱碳、降碳目标的达成。在物流园区建设方面,京东物流建成国内首个“零碳”物流园区,单独开发了物流园区的碳管理平台。在包装方面,京东物流还探索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通过给品牌商提供优惠政策来推行原厂直发包装认证标准。目前已有数千个商品实现出厂原包装可直发,每年可减少物流行业纸箱使用超20 亿个[9]。
通过推广标杆企业的技术创新、经验做法,可带动行业与供应链企业减碳。物流企业要积极在低碳管理与技术方面创新,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4.2.4 加强物流企业精益管理,挖掘绿色低碳管理潜力
“精益思想”的本质是提高投入产出比值,杜绝浪费。企业应树立精益思想,对内部管理机构及业务流程改革创新。通过分析价值链,从整合、重组等方式对物流价值链加以优化,同时从“人机料法环”5 个方面分析挖掘内部节能、减排、降耗潜力。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要改进粗放式管理的弊端,从内部加强精益管理,实施减碳工作。例如,仓储管理方面,利用各项活动管理原则与方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可从合理地址、空间布局、仓储配送作业流程与各项作业管理、存货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现场管理、安全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或环节加以梳理,找出痛点;然后通过健全制度、组织分工、改进方法,加大相关低碳设备技术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到节能降耗。对于运输配送,选择低碳运输方式与运输工具,做好车辆与司机的运输调度,提高车辆装载率,降低空驶率,优化路线,并对路、车、货、人全过程监控。积极利用好外包、外协资源,加强联盟互助。积极采用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带托运输、共同配送等方式提高效率,降低能耗。以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可降解为原则主动选择绿色物流包装,淘汰不符合环保安全的包装。
同时,关注绿色低碳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系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物流,实现物流的绿色低碳。
4.2.5 提高人力资源绿色低碳素养
绿色低碳转型首要解决的是人的绿色低碳素养问题、绿色低碳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储备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人才,或对内部职工开展绿色低碳知识与技能培训,通过观摩、学习行业低碳示范企业做法,或通过与相关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在绩效考核体系中融入绿色低碳的理念与执行要求,在企业创新项目中纳入绿色低碳节能降耗技术与管理方法,鼓励员工践行低碳理念、执行低碳制度,为企业节能降耗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