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英语课堂提问策略
——以《跟上兔子》系列绘本A Hat’s Trip 教学为例

2023-12-28江苏省南京市江宁上坊新城小学倪瑞金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31期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上坊新城小学 倪瑞金

英语课堂也是分为不同层面,围绕主题逐层实施教学的。每个层面目标不同,教学方式各异,课堂提问成为串联整节课的重要线索。有效的课堂提问如同变奏曲,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变奏曲式的提问不仅能引导教学的走向,而且能带动学生深入思考并生成丰富的语言反馈,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一、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新课标背景下,提升思维品质的教学意识不断深入,小学英语更加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观摩和分析大量课例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目前课堂提问的典型问题如下:(1)课堂提问缺乏深度。教师提问随意,目的性不明,导致课堂教学进度缓慢或偏离主题。(2)课堂提问缺乏启发性。教师提问过于简单或局限在文本中,学生缺乏思维发展的空间和深度思考的机会。(3)课堂提问缺乏语言表现力。教师提问语气平淡,用语单调,甚至出现语言错误,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4)课堂提问缺乏开放性。“一问一答”的单一模式削减了语言习得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二、四重“变奏”并行,优化课堂提问

变奏曲的魅力在于节奏的变化,不同的章节需要不同的曲调来展现。同样,英语课堂的提问也需要不断地变化,提问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学生的经验、预设等进行变化。本文基于《跟上兔子》系列绘本A Hat’s Trip的教学案例,结合绘本系列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封面、看图片、找线索和寻内涵,让学生在观察、学习、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提升思维品质。

(一)变奏一:妙引——儿歌激趣,互动提问切入主题

任何变奏曲开始的旋律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起到吸引人的显著效果,或低沉引人遐想,或高亢先声夺人。英语绘本以图文并茂的特点吸引学生,通过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在绘本教学中,导入环节是师生互动的第一步,关系着整节课的基调。

歌曲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变奏方法之一。生动的画面和明快的节奏可以迅速调动学生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歌曲内容可以激活旧知,铺垫新课主题背景,让主题呈现的过程更具趣味性。

教学片段一:

T(为学生播放英文歌曲):Let’s take a trip.

T:What is this song about?

S:It’s about trip.

T:I like taking a trip to a lot of places.Come and join me on the trip.OK? Where do I go ?(播放儿歌视频,学生欣赏)

T:Do you like my chant? Where do I go?

在本教学环节,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1)What is this song about? (2)Where do I go?

教师在学生听完歌曲后提出问题“What is this song about?”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迪士尼英语的微视频动画Let’s take a trip,由此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话题“trip”,随后以chant的形式介绍自己的旅行经历。听完chant后,学生需给出反馈:老师去了哪些地方?而这些地点名词都源自绘本内容。两个并列的特殊疑问句直击具体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关键词。教师通过这样的导入设计,为阅读教学铺垫词汇基础。

(二)变奏二:趣问——封面阅读,双向提问促进思维

英语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阅读多模态文本的能力,即“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绘本作为典型的多模态语篇,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少量的文字呈现故事情节,传达情感和态度。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绘本多模态资源,培养学生多模态阅读能力,通过对颜色、图形、符号的观察,捕捉绘本信息,跟进故事发展,预测文本走向。在本文所选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封面阅读”的方法。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绘本封面并引入标题A Hat’s Trip,然后询问学生:“看到封面,你对故事有哪些疑问?你想知道哪些关键内容?”

教学片段二:

T: I take a trip to so many beautiful places.Do you want to take a trip?

Listen!(播放声音)Who is it?Look!(出现绘本封面)It’s a hat!

The hat wants to take a trip.So here’s a story about a hat’s trip.(板书课题)

T: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hat’s trip? (教师随机将学生的疑问词写在黑板上)

S1:Whose hat is it?

S2:How does a hat take a trip?

S3:Where does the hat go ?

S4:What does the hat see?

S5:How is the trip ?

通过以上问题,教师聚焦两个驱动性问题:(1)Whose hat is it? (2)How does a hat take a trip?并以这两个问题作为主要线索,开启了学生阅读绘本、寻找信息的学习过程。在此环节中,教师利用“封面阅读”的策略,及时让出提问权,启发学生自主提问和自主寻找信息,避免“牵引式”的单一阅读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好奇心被激发,生成大量精彩的问题。教师及时归纳总结,从中提取关键问题,引领学生从简单的信息解读过渡到高阶的情境分析。建立在“封面阅读”上的双向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多模态阅读能力,而且渗透了从整体到细节的阅读思维框架。

(三)变奏三:循问——贴合内容,有序提问构建框架

绘本教学强调阅读的体验感和乐趣,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提问成为推动阅读进程的重要方式。在故事转折或新的角色出现时,有效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成为学生思维发散的入口。在案例中,教师依据hat的旅行线路,一一对应设计了四级“循问”,对旅行过程进行有序的梳理。

教学片段三:

1.Enjoy some pictures.(图片环游的方式,在音乐声中出示文中出现的地方)

2.Name the pictures.

(1)Picture 1

T:The first place, we name it “onto a farm”.(贴板贴)

(2)Picture 2~6

T:What are the names of other places?(学生速读绘本,圈出帽子去的其他地方)

3.What does the hat see?

(1)A pig doing a jig

T(贴板贴,做示范,手持帽子表演小猪跳吉格舞,边说边演):Can you act like me?

(2)the other places

T:What does the hat see at other places? Work in groups,scan the story from page 8 to 17,discuss and underline what the hat sees.(请一个小组上台帮助教师完成板贴,形成绘本思维导图)

4.The ending of the story

T: How is Cheese now? Is she happy? Why is she sad?

T: The hat sees Cheese so sad.Guess, what will the hat say to Cheese?(让学生猜一猜,然后播放录音,请两三名学生模仿)

想象和猜测过后,学生需要了解帽子最终去过哪些地方、在这些地方看到了什么。 因此,教师采用“图片环游”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图片,并提出了以下五级“循问”:

(1)What are the names of other places?(2)What does the hat see on the farm? (3)What does the hat see at other places? (4)How is Cheese now?(5)What will the hat say to Cheese?

教师利用两套板贴——“地点”板贴和“事件”板贴引导学生根据绘本进行人物和地点的匹配,生成主题框架mind map。教师利用五级“循问”一步一步展开绘本,搭建阅读阶梯,并在梳理文本后提出“What will the hat say to Cheese?”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丰富的语言生成铺垫基础。

(四)变奏四:究问——课堂辩论,学生互问碰撞思维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关注阅读策略,还关注如何让学生真实体会绘本中的情感或价值观。本案例中,教师设置问题引导课堂辩论,启发学生自主研读绘本,探究答案,促进思维碰撞。

教学片段四:

T: Cheese goes to the party with her special hat.Cheese is the focus of the party.What does focus mean?(提示学生看图猜测focus的意思)

T: Why is Cheese’s hat so special?(将special写在mind map的中间,指着板书的mind map引导学生回答该问题)

S1: Because the hat goes to many places.

S2: Because the hat sees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这两个答案其实可以合并成一体,都是叙述了帽子的奇妙旅行,包括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整合,并鼓励学生:虽然答案不同,但都有理有据。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为后续的进阶问题做好铺垫。

T: Who is the focus of the party? Why?(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式展学)

虽然绘本中已经有“Cheese is the focus of the party.”这样的句子,但教师希望学生“跳出”绘本的局限,有更丰富的个性化观点生成。

S1: The hat is the focus of the party.Because it is telling others about its story.Everyone is happy.

S2: Me too.Because the hat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party.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观点中的关键词,并将同一观点归类。

学生各抒己见,课堂辩论式展学的氛围很热烈,当听到与自己想法一致的观点时,学生都兴奋地点头。教师抛出最后一个驱动性问题:

T: Is the party for the hats or the cats? Why?(中英表达,教师及时辅助)

学生自由表达。

本环节的三个开放性问题立足绘本,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鼓励个性化观点的输出。学生在表达和聆听中获得更多体验,主动用语言来“捍卫”自己的观点,深刻体会到阅读和交流的乐趣。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教师抓住了延伸阅读的契机,向学生推荐更多绘本并介绍获得途径,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渠道,推动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三、三次角色转换——课堂提问的“演奏者”“作曲者” “指挥者”

新课标指出,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指向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具备启发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教师应从课堂提问中完成三次角色转换:第一次,单一问答模式的“演奏者”;第二次,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有效提问的“作曲者”;第三次,能将部分提问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指挥者”,让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动听的“变奏曲”,催生丰富语言,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