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四种小学语文新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3-12-28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高子阳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高子阳
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一定会发现有很多语文方面的教学要更新,笔者将这种更新后的教学称为新课标视域下的新教学,比如,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大单元整体教学,新识字与写字教学,新阅读与鉴赏教学,新表达与交流教学,梳理与探究教学,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学,整本书阅读新教学,跨学科学习新教学,等等。用现有的教材进行新课标理念的新教学,对于所有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笔者经过探索与思考,认为有以下几种新教学可供教师参与。
一、新识字与写字教学可以“玩转”起来
把新课标的“识字与写字”之学段要求与2011年版的课标“识字与写字”之目标与内容进行对比研究,一定会发现新课标的变化。
第一学段:增加了三个字“基本的”,即将原来的“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改成“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基本的笔顺规则是什么?除了基本的笔顺规则,还有哪些规则?一、二年级语文教材里有没有基本的笔顺规则?基本的笔顺规则共7条: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另外还有三个方面9条补充规则:一是带点的字三条规则,点在正上及左上先写点、点在右上后写点、点在里面后写点。二是两面包围结构的字3条规则:右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左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三是三面包围结构的字3条规则:缺口朝上的,先里后外;缺口朝下的,先外后里;缺口朝右的,先上后下再左下。
所以新课标理念下的笔顺教学,只教基本的笔顺规则,9条补充规划不教了。
第二学段:增加了“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的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第三学段:增加了“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
面对这些变化,虽不可做过度解读,但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其实要求语文教师:(1)把汉字教活;(2)把汉字的美教出来;(3)把汉字与生活联系起来;(4)把汉字中的文化内涵教出来;(5)把汉字中的智慧教出来;(6)把汉字的独特构词功能教出来;(7)把如何欣赏书法教出来;(8)从汉字的识写角度,如何让学生有文化自信,也要教出来。
当把这8条理出来后,反思这些年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不就是多年来识字、写字教学严重缺失的吗?如“武”这个字,多少学生总是会再加上一撇。多年来,我们的做法就是订正,订正,反复订正。这其实与我们没有从文化的角度、从汉字给予学生的智慧角度来讲这个字有关。这个字为什么不能加一撇?会意字。从止,从戈。也就是止戈为武,把戈收起来,挂起来,不再打仗了,才是武。这个字给予我们的思想是和平的,是美好的和平愿望。这个字从甲骨文至小篆,都是把“戈”挂起来的。后来变成楷书,就是将“戈”的“横”变成短横,把“戈”中的“撇”(其实是刀剑)拉成“长横”,意思是把刀剑挂在墙上。
课标这么一改,其实要求教师要从更专业的角度教好每个字。过去简单之教,不少字真的被教错了。如何把字的文化、智慧教出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精准理解。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有一句话,在之前的教材中是“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这个句子变成了“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鄙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可卑”的“卑”,字义是低下、低劣,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是低劣的,一般不会与“可”组词,在词典、辞海、辞源中,查不到这个词语。但词典中有“可鄙”这个词语,意思是令人鄙视。“利己主义”前面加上“可鄙”才更正确、精准,因为利己主义的确令人鄙视。
从这两个简单的案例来看,接下来的识字教学,不以新的思维进行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肯定不行了。笔者曾经对字词教学进行了研究,思考如何才能教好汉字。教师手中不能只有《新华字典》,还要有《中华大字典》《汉字源流字典》《汉字图解字典》等,每一课的生字要想教对,上课前一定要一一查阅,没有查阅研究,真的不能乱讲,否则汉字蕴含的智慧、文化都被弄丢了。合理运用这些书,每一课的识字与写字教学,就可以“玩转”起来了。
二、每篇课文的鉴赏教学,可以尝试了
新课标将旧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阅读”改成了“学段教学要求”中的“阅读与鉴赏”。而在学习任务群中,又把阅读分为“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整本书阅读”,其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跨学科学习”哪个又能离开阅读呢?阅读与鉴赏教学,已经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而研究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其编写思路是双线组元,是根据语文要素来编写的,这些语文要素有多少是属于鉴赏的?太少太少了!而研究课文后面的诸多习题及略读课文中的教学提示,又有多少要求属于鉴赏?很少很少!因此,阅读与鉴赏教学已经成为新课题了。
什么是鉴赏?简单地说,“对文学艺术品、文物等有分析、有比较地进行鉴别和欣赏”。为什么要增加鉴赏?因为多年来的课文教学教得太简单了,有了鉴赏,学生才能学得通透。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是《秋天》,看课文后面,只要做五件事:一是认识“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个”10个生字;二是会写“了、子、人、大”四个字,学一个部首“乛”;三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四是背诵课文;五是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知道段首空2格。这五个内容都不是鉴赏。鉴赏型的《秋天》一课,除了上面五个基本内容外需要增加哪些鉴赏教学内容?
(1)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通过分析、欣赏,可以知道这一段写了秋天的三个特征:一是天凉,这个天凉是从温度变化层面说的,是人人都能体感到的,这也是“秋高气爽”中的“气爽”;二是叶黄,这种黄是由绿变黄,是人人可以看到的,是视觉层面的秋天来了;三是叶落,有一个成语叫“一叶知秋”,叶子开始长出来是春天,长得茂盛是夏天,落下是秋天,全落下是冬天。这一自然段所写的秋天的三个特征,都是真实的描写,写出了人感受到的秋天温度之变化,写出了人人可以看到的秋天的典型现象。
(2)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通过分析、欣赏,可以知道这一段又写了秋天的两个特征:一是秋高,即人抬头看到的秋天,“天空那么蓝,那么高”就是秋高气爽中的“秋高”;二是大雁南飞。如果从跨学科学习的角度看此处,鉴赏度就更高了。而秋天的这两个特征,同样都是真实的描写,是把人抬头看到的秋天写下来了。什么叫观察?抬头看,是观察的一种方式。把看到的写下来,这也是鉴赏中要重点教的。
(3)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这一段是中心段,是对前面两段的高度概括。前面两个自然段是真实的描写,这一段却有着丰富的情感,两个感叹号,让人感受到语文的存在。作者为什么写“秋天来了”,不写“这就是秋天”?思考这个问题也非常有意义。
(4)学习《秋天》,可以读什么课外书呢?教师可以给学生读《落叶跳舞》,读完此书,再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找秋天,把落叶带回来,让落叶变成人、变成故事。
笔者在教中高年级语文时,一直使用“‘五最’课文教学法”。笔者一般提前2~3天,让学生以“‘五最’预习法预习”,即“我最喜欢的一个词,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我最喜欢或最想与其交流的一个人物,分别写出这四个最喜欢的原因,要较详细地写。还有我最想提出的一个问题,并且尝试解答这个问题”。笔者在拿到所有学生的预习成果单,快速阅读后,把每个学生最喜欢的词、句、段、人物和最想提出的问题及其答案,拍成图片制成演示文稿,呈现给全体学生,让学生一起观看大家的预习成果。接下来,笔者再把自己的“五个最”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的“五个最”层次逐渐拉高。
假如从一年级的第一篇课文开始,教师都能从鉴赏的角度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中高年级以“‘五最’课文教学法”来教学,学生就能学会鉴赏,久而久之,他们语文学科阅读与鉴赏层面的核心素养就能真正养成了。
三、第一学段图画书,可以全面地读起来了
“图画书”在新课标中出现了3次:一次是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第3条“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一次是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第1条“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易的读物,体会读书的快乐”;一次是在“学业质量描述”第一学段中“喜欢阅读图画书、儿歌、童话、寓言等”。这都是在要求语文教师落实“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的学段要求。
图画书,不同于“图画读物”“图画故事”“连环画”“小人书”,同一般带插图的书也不相同。在图画书中,图画是主体,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它本身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而一般故事书中的插图只是使故事更形象直观的辅助手段。图画书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还有情感发育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图画书也是最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形式,优秀的图画书既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精神世界,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第一学段接触大量的、高水准的图画书,可以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品味绘画艺术,在欣赏图画中认识文字、理解文字。这是一种让眼睛享受、让心灵愉悦、让精神提升的美妙体验。
图画书走进第一学段了,第一学段的教师怎么带着学生读图画书呢?
这几年,笔者在很多讲座及多篇文章中谈到美国2010年开始实施的各州核心共同标准,该标准要求小学生六年读1404本书,占K12年级阅读总量的77.6%,其中1200本是图画书和桥梁书。新课标规定了第一学段两年的阅读量是5万字,每本图画书的文字在300~1500字,如果只阅读图画书,也就是两年读100本左右的图画书,这个阅读量就太低了。如果一、二年级的学生能读1000本图画书,那么阅读量就大大增加。笔者认为,只有达到这个量,孩子才能爱上图画书,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阅读图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有的教师会说,到哪里去找1000本图画书呢?进入21世纪,我国400余家出版社出版了我国作家原创及翻译的图画书已超过20000种了,世界各国的优秀图画书几乎都被翻译出版。所有的小学只要想建图画书馆,买几万册不该有问题。而学校一旦有了图画书,千万别锁在那里不让学生看,可以用小推车,把一本本图画书按阅读计划推到班级里,让每个学生读起来。哪所学校做了,哪所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哪位语文教师重视了,哪个班级的学生就是幸福的。读一本、读几本图画书不难,最难的是每天拿出20分钟大声读2本及以上的图画书给学生听。哪位语文教师若能坚持做这件事,也一定会成为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
一、二年级大量阅读图画书还有哪些好处?但凡有过图画书教学经验的,都知道图画书充满创意,因为内容包罗万象,话题数不胜数。许多图画书是世界经典,这对3~6年级学生的创意写作有很大的影响力,也可以说,我能让3~6年级学生爱上写作。图画书的阅读方法非常简单。“老师大声读给学生听”是非常简单的方法,用足这一方法就能出现奇迹。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读至中间或快要结束时,停下来,让学生猜。学生猜上数百次,以后作文的独特结尾,就不需要专门训练了。还可以让学生讲讲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把听到的画成一幅图,在画上写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坚持两年,学生的写作能力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四、创意表达可以尝试了
200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出现“创意”一词。这版课程标准中,共5处出现“创意”一词,即在第四学段写作中出现“创意地表达”;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创意地阅读”;在写作教学建议中,提到“有创意地表达”;在阅读评价中,提到“有创意地阅读评价”;在写作评价中,提到“鼓励有创意地表达”。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与2001年版一样,很明显,这5个创意是属于第四学段也就是初中的。那初中语文教得真有创意吗?笔者认为,创意性阅读与创意性写作,在过去的20年里,并没有也很难发生于初中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前两版课程标准不一样,共在12个地方出现“创意”,并且首次将创意放至了小学,也就是说创意属于第一至四学段了,突出的表现,就是1~9年级每学期都要做“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小学做创意表达难吗?只要教师懂创意,就不难。关键是许多教师并没有读相关创意的书,或者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创意培训,所以做创意表达就有了难度。什么是创意?简单地说,就是超常规的想法、做法,或者说他人没有做过的事等。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做创意表达?无外乎从三个方面着手:阅读层面;写作层面;实践层面。其中,从阅读层面做创意阅读是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好的。
创意阅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从创意的角度教一篇篇课文;二是从创意的角度读一本本书。如何从创意的角度教一篇篇课文?读出所教课文中的创意是关键。如《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的创意有两个层面:一是文中的主人公司马光超级有创意,他的做法诸小儿不会,所有的成人都不会;二是几十字把文章的元素几乎都包括了,时间地点全都有,多个人物在其间,个性特征很鲜明,前因后果特清楚,砸瓮描写妙极了,有头有尾有正文,主题绝对正能量。把这两个创意教出来,这则小故事的力量就比传统教法传达出的力量大多了。创意阅读怎样才能“玩转”?每篇文章都是作品,都是作者的创作,找到每篇课文的独特之处,在课堂上带着学生感受到这些独特,就等于“玩转”了创意阅读。那创意表达又怎么“玩转”呢?
传统的习作教学,一直是先教后写。而把一个单元的课文教完再进行习作教学,这对单元的习作帮助甚微。单元习作又怎么写?教师大多不放心,所以给学生搭支架,反复讲怎么写及注意点,甚至还进行套作引导,讲了好久,学生才动笔。如此先教后写,让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讨厌习作,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创新。
新课标视域下的创意表达教学,肯定不能每次单元表达教学都是先教后写,教学模式应该变革,应该让先写后教、边写边教等模式走进来。比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主题是“有你,真好!”,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这一写作根本不需要教师教,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写起来。没有教师教,他们的写作才不会千篇一律。有人说,要教师有什么用?没有教师教,学生所写的东西肯定会出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才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的。学生写“有你,真好!”会出现哪些问题?笔者在学校及全国多个地方上过此课,总结出主要问题:(1)100%的学生的文章题目是“有你,真好!”;(2)81%的学生写的是父母,12%的学生写的是老师,4%的学生写的是宠物,3%的学生写的是同学,朋友。没有一个人写“有梦,真好!”“有鲁迅,真好!”“有医生,真好”等;(3)没有学生用诗歌来写这篇文章;(4)文章中出现了感叹号,有些学生三个感叹号连用;(5)文章中都出现了“好”这个字,并且是篇篇出现多个“好”;(6)40%的文中没有对话句;(7)文章的结尾都很一般,力量不大。
面对学生所写,如何创意地教?
一是让学生快速把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读完一遍,然后提问:看看四篇文章的标题《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是不是都写的“有你,真好!”?学生恍然大悟,立即修改了自己的文章。
二是学《有的人》,问学生:可不可以把自己写的“有你,真好?”像臧克家一样写成诗?学生说可以,既然可以,我们都玩一玩这样的诗吧。如此,学生写了,每首诗都不一样,充满创意。
三是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问学生:“你们有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爷爷、外公、外婆等吗?”学生说都有。我们从三年级到现在,父母、同学、宠物都被写过,如果你们不愿意换个人物写,你的文章只能得合格,想不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优秀作品?学生全都重新写了,重新定义那个“你”了。此文自然有创意了。
四是教《少年闰土》,笔者还让学生读了《故乡》。《少年闰土》里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看看自己所写的人物,都说话了吗?看看自己的文章,有环境描写吗?没有?赶紧添加呀!添加完毕,再看看《少年闰土》的结尾,再把《故乡》的结尾拿出来,做比较,再说说哪个好,学生都说《故乡》的结尾太好了。“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这可是非常有力量的名言!想不想让自己的文章结尾有这样的力量?请大家反复想,想出多个结尾,从多个结尾中选择出最满意的。这就是文章结尾的创意表达之教学。
五是教《好的故事》,学生知道这是鲁迅在写“梦”,鲁迅在一生中,写了很多很多梦。每个学生都做过许多梦,噩梦不要写,好梦怎能不写呢?因为有梦真好!每个人的梦都是不同的,都充满着创意,因为许多梦是天马行空的。所以,学生也写起了梦。
六是让学生数一数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里有多少个感叹号。学生数了,鲁迅文中的感叹号最少,像《好的故事》中一个感叹号都没有,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用的最多。如果读过创意写作理论类图书,一定知道“写作风格”,其中一条写作风格是尽可能少用感叹号。学生听到这话,纷纷将自己文中的感叹号去掉了,因为他们想表现一下自己的写作风格。
七是大家数数自己的文章中有多少个“好”字。笔者告诉学生,《左传》中写一位女子的美,只用了“目迎之目送之”六个字,一个“美”字都没有出现,反复读这六个字,越读越觉得那位女子真美。写美不要出现美,要让读者感觉真美;写饿不要出现饿,要让读者感觉到真饿;写好不要出现好,要让读者感觉到真好……学生改了,不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改,他们改得都很好。
通过这“七教”,学生写下的文章会怎样呢?学生喜欢这样的写作吗?当然了!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变化,看到了自己的能量非常大,一个主题居然也能写下好多不一样的文章。